被渣男抽干骨髓,重生后我把他送进精神病院(谢屿傅斯年)在线免费小说_热门网络小说被渣男抽干骨髓,重生后我把他送进精神病院谢屿傅斯年
第一章:入门1978-1980年1978年的除夕,北方古城飘着鹅毛大雪。
听雨楼孔家老宅的青砖灰瓦上积了厚厚一层雪,屋檐下挂着的红灯笼被雪打湿,红风一吹,灯笼轻轻的摇晃着。堂屋里,煤炉烧得正旺,搪瓷盆里炖着的猪肉白菜咕嘟咕嘟的冒泡,糊着旧报纸的窗户上也凝出一层白霜。墙上挂着的毛主席画像已经泛黄,旁边贴着的几张奖状,那是孔老爷子生前得的荣誉。孔老太太坐在上位,穿着藏蓝色斜襟棉袄,头发梳得利利索索,手里攥着根木烟杆,眼神扫过底下三个女婿。
大女儿孔令舒挨着她,手里不停给炭盆添煤,时不时瞟一眼丈夫王建军。
二女儿孔书昀叉着腰站在桌边,跟丈夫孙跃东低声说着什么。
三女儿孔清如穿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偷偷给身边的周书桓夹了块肉,被老太太用烟杆敲了下桌子。“咳,”老太太清了清嗓子,屋里瞬间安静下来,“今儿是你们仨上门后,头回凑齐吃年夜饭。咱孔家虽说是女儿当家,但规矩不能破,上门女婿也是儿,得守孔家的礼,凡事听家里安排,不许自己拿主意。”王建军赶紧点头,黝黑的脸上堆着憨笑:“妈说的是,我们都听您的。”他是国企车队的司机,手粗脚大,穿着件半旧的布夹克,刚坐下就主动把盛饭的搪瓷缸子揽到自己面前。孙跃东则掏出盒烟,给老太太敬了根,脸上是精明的笑:“妈,放心,我跟书昀肯定把家里里外外照应好。
”只有周书桓没吭声,他穿着件中山装,袖口磨得发亮,手里还攥着本卷边的《普希金诗选》,像是坐错了地方。他是农村考出来的大学生,戴着副眼镜,文文弱弱的,与这个工人家庭格格不入。饭后分房,矛盾先冒了头。
老宅就三间正房,王建军和孙跃东各分了一间东厢房,轮到周书桓,老太太指了指阁楼:“你年轻,爬楼方便,阁楼虽小,收拾收拾也能住。”“妈,那阁楼漏风,冬天冻得慌!”孔清如一下子站起来,脸涨得通红,“书桓是大学生,跟我们住一样的房怎么了?”“住哪儿轮得到你说?”老太太把烟杆往桌上一磕,“他是农村来的,能进咱孔家的门就不错了,还挑三拣四?”周书桓拉了拉孔清如的胳膊,低声说:“没事,我住阁楼挺好。”可孔清如不依,跟老太太吵了起来,最后被老太太一句“嫁了人还心野”堵得说不出话,抹着眼泪回了屋。阁楼确实简陋,只有一扇小窗,一张木板床,一个破旧的衣柜。夜里,北风从瓦缝中钻进来,发出呜呜的声响。周书桓点起煤油灯,在昏黄的灯光下继续写诗。
孔清如裹着棉被坐在他身边,轻声说:“书桓,委屈你了。”周书桓放下笔,握住她的手:“有你在的地方,就不委屈。”楼下,王建军主动把院里的劈柴、挑水全包了,寒冬腊月里干得满头大汗。孔令舒站在门口看着,心疼地递过毛巾:“别这么拼命,歇会儿。
”他咧嘴一笑:“没事,妈和你们姊妹几个舒心,我累点不算啥。”孔令舒叹了口气,想说什么,又怕被老太太听见,只能把话咽了回去。这边刚消停,孙跃东又闹出动静。
他趁夜里没人,偷偷拿出一叠粮票,在院里跟人换钱。孔书昀撞见了,吓了一跳:“你疯了?
这要是被人发现,要挨批的!”孙跃东却满不在乎:“咱们家开销大,光靠死工资哪够?
放心,我有分寸。”孔书昀犹豫了会儿,还是帮他把风,看着他换完钱,才拉着他回屋。
大年初二,周书桓给孔清如带了本新诗集,是他自己手抄的。孙跃东正好撞见,凑过来看了一眼,嗤笑一声:“哟,还抄这玩意儿?能当饭吃还是能当衣穿?书桓啊,不是我说你,男人得琢磨怎么挣钱养家,别整天搞这些虚头巴脑的。”周书桓脸一红,没搭理他,拉着孔清如进了屋。孔清如摸着诗集上的字迹,眼睛发亮:“书桓,你写的诗真好,早晚有一天会有人欣赏的。”可没等“有人欣赏”,麻烦先来了。一天深夜,周书桓在阁楼借着煤油灯写诗,准备投稿,老太太起夜撞见,推门就进:“大半夜不睡觉,瞎写啥?”说着一把夺过稿纸,扫了几眼,气得手发抖:“净写这些情情爱爱的,不正经!
我们孔家容不下你这号‘文人’,要么别写,要么滚出听雨楼!”周书桓急了:“妈,写诗不是不正经,这是我的爱好,也是我的事业!”“事业?”老太太把稿纸扔在地上,用脚碾了碾,“能挣工分还是能换粮食?我看你就是不安分!”孔清如被吵醒,冲进来护着周书桓:“妈,您别过分!书桓怎么了?他靠自己的笔杆子吃饭,不偷不抢,比谁都干净!”“反了你了!”老太太气得浑身发抖,对着门外喊,“令舒、书昀,都给我出来!看看你们三妹找的好女婿,看看她这副样子!”王建军和孙跃东也被惊动,都赶了过来。堂屋里,老太太坐在椅子上喘气,孔清如抱着周书桓的胳膊哭,孔令舒急得直劝,孔书昀皱着眉不说话,孙跃东则抱着胳膊看热闹。王建军赶紧上前,给老太太倒了杯热水:“妈,您消消气,书桓年轻,不懂事,您别跟他一般见识。
”孙跃东跟着附和:“就是啊妈,书桓也就是一时糊涂,以后让他少搞这些就行。
”周书桓看着眼前的场面,心里又酸又涩。他知道,在这个家里,他就像个外人,连追求自己爱好的权利都没有。那晚,堂屋的灯亮了大半宿,第一次家庭大战,以周书桓被迫答应不再“瞎写诗”告终。夜深人静时,他悄悄捡起被踩脏的稿纸,仔细抚平,夹进日记本里。窗外,雪还在下,将听雨楼的院落染成一片洁白。
第二章:暗涌1981-1984年转眼到了1981年,古城里悄悄变了样。
街边开始有人摆小摊,卖些针头线脑、袜子手套,知青们也陆陆续续返城,街头巷尾总能听到邓丽君的磁带声,带着点新鲜劲。年轻人开始穿喇叭裤,戴蛤蟆镜,留长头发,老人们看了直摇头,说这是“资产阶级自由化”。孙跃东最先嗅到了商机。
一天晚上,他拉着孔书昀进了屋,关上门压低声音说:“书昀,咱别在厂里干了,辞职摆摊卖服装吧!我打听了,南边进来的喇叭裤、花衬衫,在城里肯定好卖,比上班挣得多十倍!”孔书昀吓了一跳:“你疯了?国企铁饭碗,多少人挤破头想进,你说丢就丢?”“铁饭碗能当饭吃?”孙跃东拍着大腿,“你看王建军,天天累死累活,一个月才挣几个钱?咱得抓住机会,不然一辈子都只能守着那点死工资!
”孔书昀本就精明果敢,被他说动了心。第二天,孙跃东把这事跟老太太说了,老太太当场就炸了:“你个混小子,想把我们孔家的脸丢尽吗?摆摊是个体户,是倒买倒卖,街坊邻居怎么看我们?不行,绝对不行!”孙跃东不死心,天天在孔书昀耳边念叨。最终,孔书昀偷偷辞了职,跟孙跃东在古城路口摆起了小摊。老太太知道后,气得三天没理他们,饭桌上见了面,也没给过好脸色。王建军看着孙跃东夫妇忙前忙后,有时也会搭把手。
孔书昀进货回来,他趁着下班时间,用自己的卡车帮着运货。可这事被车队领导知道了,批评他“公私不分”,还扣了他当月的奖金。孔令舒知道后,忍不住埋怨:“你说你图啥?
人家孙跃东挣了钱也没见给你分,你倒好,搭了力气还挨批评,真不如人家能挣脸。
”王建军低着头,半天憋出一句:“都是一家人,帮点忙应该的。”这边王建军受了委屈,周书桓也不顺心。他在文化局当职员,工作清闲,却总觉得没奔头。听说省城文联招人,他想去试试,觉得那里更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可他跟老太太一说,老太太直接摇头:“省城那么远,你走了清如怎么办?家里有事谁照应?老实待着,端稳饭碗比啥都强。”孔清如也劝他:“书桓,妈说得对,咱们现在安稳日子挺好,别折腾了。”周书桓看着妻子,又想起上次写诗引发的风波,只能把念头压了下去,可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没过多久,孙跃东的小摊火了。
喇叭裤、花衬衫成了年轻人的时髦货,他每天都能挣不少钱。有一次,他特意买了个金镯子给老太太,笑着说:“妈,您戴上试试,这镯子衬您。
”老太太嘴上说着“乱花钱”,可接过镯子时,眼睛都亮了,戴在手上舍不得摘下来,对孙跃东的态度也缓和了不少。可周书桓的日子,却越来越难。孔清如怀孕了,家里开销一下子大了起来。省城文联又给了他一个进修的机会,他想去,可看着怀孕的妻子,再想想家里的情况,只能放弃。那天晚上,他坐在阁楼里,看着窗外的月亮,第一次觉得,理想在现实面前,是那么脆弱。好景不长,孙跃东的小摊突然被查封了。
说是他卖的衣服“来路不明”,涉嫌倒买倒卖。孙跃东急得团团转,最后托了个远房亲戚,送了点礼,才把事情摆平。经过这事,孙跃东在老太太心里的地位反而更高了。老太太觉得,他有本事,能扛事,比老实巴交的王建军和“不务正业”的周书桓强多了。就在这时,王建军的母亲病重,需要住院做手术,家里急着用钱。孔令舒想从家里拿点钱给婆婆治病,可跟老太太一说,老太太直接拒绝:“家里的钱是给三个女儿应急的,哪能给外人?
他娘生病,让他自己想办法去。”“妈,建军不是外人,他是您女婿啊!”孔令舒急得哭了,“他娘就是我娘,哪能不管?”“我说不行就不行!”老太太态度坚决,“你要是敢偷偷拿钱,以后就别认我这个妈!”孔令舒没办法,只能偷偷抹眼泪。
王建军知道后,反过来安慰她:“没事,我再想想办法,不行就跟同事借点,别跟妈置气。
”看着丈夫憨厚的脸,孔令舒心里又疼又悔,觉得自己这个媳妇,太不称职了。
日子一天天过,周书桓没放弃写诗。他偷偷投稿,没想到,他的一首诗竟然在全国性的文学杂志上发表了,还得了奖。消息传来,孔清如比他还高兴,非要办个庆功宴,让家里人都高兴高兴。庆功宴那天,孔令舒做了一桌子菜,老太太也难得露出了笑脸。可孙跃东却不阴不阳地说:“书桓啊,恭喜恭喜,不过我说实话,这写诗获奖能当饭吃吗?能给家里添块砖加片瓦吗?文人清高,可也得接地气不是?
”周书桓脸上的笑容僵住了,孔清如当场就急了:“孙跃东,你什么意思?
书桓靠自己的本事获奖,你凭什么说风凉话?”“我就是说实话呗。”孙跃东夹了口菜,慢悠悠地说,“家里要花钱的地方多着呢,光靠写诗可不行。”老太太咳了一声,打圆场:“行了,吃饭吧,别说了。”可气氛已经冷了下来,周书桓默默喝着酒,心里像堵了块石头。他知道,孙跃东说的是实话,可他就是不甘心——难道在这个家里,只有能挣钱的人,才配被尊重吗?夜深人静时,他在日记本上写下:“这个家,像一座牢笼,困住了我的翅膀。但我不能放弃,总有一天,我要飞出这座牢笼,飞向属于自己的天空。
”第三章:裂变1985-1991年进入1985年,古城的变化更快了。
物价开始涨,国企也开始改革,不少人下岗,街上到处都是“下海”的口号,人人都想抓住机会,挣更多的钱。电视机、冰箱、洗衣机成了新的“三大件”,年轻人结婚不再满足于“三十六条腿”,开始追求现代化家电。
王建军所在的车队也没能幸免,裁员名单下来,他赫然在列。拿着下岗证,王建军站在车队门口,心里空落落的。他当了十几年司机,除了开车,啥也不会。回家后,他没敢跟老太太说,怕她担心,只能偷偷出去找活干。最后,他在街边找了个修车铺当学徒,跟着师傅学修车。夏天顶着大太阳,冬天迎着西北风,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可他从没抱怨过一句。晚上回家,他总是先把手洗干净,怕孔令舒看见心疼。
孙跃东则趁着这股热潮,开了家服装店。孔书昀管账,夫妻俩一个管进货,一个管销售,生意一开始挺红火。可没过多久,两人就因为经营理念吵了起来。
孙跃东想进些便宜的仿冒货,利润高;孔书昀却觉得,得卖正品,才能留住顾客。
“你懂什么?”孙跃东瞪着她,“现在人就图便宜,谁管是不是正品?进仿冒货,咱们半年就能回本!”“不行!”孔书昀态度坚决,“做生意得讲良心,卖假货坑人,早晚得出事!”两人吵得不可开交,最后不欢而散。服装店的生意,也渐渐冷清了下来。
周书桓在文化局的日子,也不好过。他组织了个诗社,周末跟一群文学爱好者一起交流,可没过多久,就有人说他们“搞精神污染”,诗社被迫停办。周书桓心里郁闷,却又无处发泄,只能把心思都放在写作上。就在这时,老太太突然大病一场,住进了医院。
三个女婿轮流在医院伺候,倒是展现出了难得的默契。王建军每天早早起来,给老太太熬粥、洗脸、擦身,忙前忙后;孙跃东则托关系找了最好的医生,还买了不少补品;周书桓虽然话不多,却总在老太太醒着的时候,给她读报纸、讲笑话,逗她开心。老太太躺在病床上,看着三个女婿,心里百感交集。她一直觉得,上门女婿终究是外人,可现在才发现,关键时刻,还是他们靠得住。可老太太刚好转,孙跃东就又出事了。他为了让服装店起死回生,偷偷走私了一批洋服装,本想大赚一笔,没想到被人举报,店铺被查封,人也差点被抓起来。孔书昀急得团团转,只能求老太太帮忙。
老太太召集全家开了个会,说:“家里祖传的那个瓷瓶,现在能值不少钱,要不,把它卖了,救救跃东?”王建军第一个点头:“妈,我同意,都是一家人,不能看着跃东出事。
”周书桓也说:“妈说得对,瓷瓶虽说是祖传的,但没家人重要。”孔清如却看着周书桓,心里不是滋味:“妈,书桓组织诗社被批,您没说过一句好话;书桓想调省城,您拦着;现在孙跃东走私犯错,您却要卖祖传的瓷瓶救他,这个家,从来就没真正接纳过书桓!”老太太被说得哑口无言,半天没吭声。最后,还是孔令舒打圆场:“清如,别这么说,妈也是没办法。”就这样,大家定了主意,把瓷瓶拿去拍卖。拍卖那天,孔书昀跟着去了。可就在拍卖前,她意外发现,孙跃东竟然藏了私房钱,而且数额还不少。她当场就炸了:“孙跃东,你有私房钱,为什么不拿出来?非要卖家里的瓷瓶?你把我们一家人当傻子耍吗?
”孙跃东急了:“我那钱是留着应急的,现在拿出来,以后家里有事怎么办?”“应急?
”孔书昀冷笑,“你走私的时候怎么不想着应急?你藏私房钱的时候怎么不想着这个家?
孙跃东,我算是看透你了,你心里根本就没有这个家!”两人在拍卖场外大吵一架,引得不少人围观。孔书昀心灰意冷,当场提出了离婚。孙跃东没想到她来真的,慌了神,可不管他怎么道歉、哀求,孔书昀都铁了心。回到家,孔书昀把这事跟家里人说了。
老太太叹了口气,没多说什么;王建军和周书桓也只能劝她冷静点,可孔书昀态度坚决。
那天晚上,听雨楼里一片沉寂,每个人心里都沉甸甸的。曾经看似稳固的家庭,因为孙跃东的私心,开始出现了裂痕,而且这裂痕,似乎再也无法弥补。
王建军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偷偷从自己攒的私房钱里拿了一部分,给孙跃东送了过去:“跃东,拿着吧,先把眼前的难关过了,以后好好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