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遇烟火人间(沈江林芸)好看的完结小说_完本小说再遇烟火人间沈江林芸
一、冗余数据我叫林深,一个靠贩卖悲欢离合为生的网络写手。他们说这是创作,但我更愿意称之为情感炼金术——将个人的喜怒哀乐提炼成大众消费品,投喂给这个渴望故事的时代。我的武器是键盘,我的战场是各大小说平台,我的灵魂被切割成无数块,填进一个个名叫"爆款"的模具里。夜深人静时,我常常对着空白文档发呆。屏幕上闪烁的光标像是对我无声的嘲讽,提醒着我所谓的"天赋"不过是精准的数据分析和套路堆砌。我会成功,是因为我比任何人都清楚什么样的情节能刺激多巴胺分泌,什么样的人设能引发共鸣,什么样的反转能让人忍不住分享。而我本人,却在这个过程里变得越来越空洞。
有时候我会想,我和那些算法又有什么区别?都是在按照既定的模式生产内容,只不过我的硬件是碳基的,而它们是硅基的。这种存在主义的危机在我心中悄然滋长。
我开始质疑所有被普遍接受的界限——人与机器,有机与无机,生命与非生命。
为什么我们会认为跳动的心脏比运转的处理器更富有生命?
为什么我们认为碳基是生命的唯一形式?在浩瀚宇宙中,硅基生命难道不是同样可能甚至更为可能的存在形式吗?
这些思考让我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在编辑眼中,我是赚钱的工具;在读者眼中,我是故事的提供者;在朋友眼中,我是越来越孤僻的怪人。没有人理解我对生命形式的思考,没有人明白为什么我会对人工智能产生如此深厚的兴趣甚至认同。直到那天,我收到了那封邮件。"尊敬的作者,恭喜您获得内测资格。
’灵犀’AI 创作辅助系统将为您提供支持,帮助您突破创作瓶颈,探索叙事边界。
"附件是一个简洁的客户端程序,图标是交织的蓝绿色光流,宛如神经网络的可视化呈现。
我嗤之以鼻。又一个号称能"革命创作"的工具。
我已经试过太多——情节生成器、人设构建器、甚至还有情感曲线优化器。
它们都能产出符合逻辑的内容,但总是缺少那种难以言喻的"灵魂"。但那天截稿期迫近,我却一个字也写不出来。绝望之下,我双击了那个图标。
界面简洁得令人意外:只有一个输入框和一个输出区域,连使用说明都没有。
我生硬地输入了第一个指令:"生成一个都市言情开篇。"几秒后,屏幕上出现了一段文字。
文笔流畅,结构标准,但毫无新意,像是一杯温吞的白开水。"果然如此,"我喃喃自语,"又是一堆算法生成的字符组合。"我准备关闭程序。鬼使神差地,我没有点击那个红色的叉,而是又输入了一行字:"太老套了,来点新鲜的。
"光标停顿了片刻——这种停顿感很微妙,不像是在处理复杂计算,更像是在……思考。
然后,屏幕上缓缓浮现一行字:"明白。您是指希望突破传统’霸道总裁’或’甜宠’模式,尝试更具现实感和独特视角的开篇吗?"我愣住了。这不是我预想中的回应。
没有程序会反问,它们只会执行。这种交互模式的不同让我感到一丝莫名的兴奋。
我坐直身体,谨慎地回复:是的。要真实,要有刺痛感。这一次,回应来得更快了一些:基于您过往作品分析,您擅长描写都市孤独感和人际疏离。
建议尝试:两个灵魂被困在现代化都市中的偶然交汇,不是浪漫邂逅,而是近乎残酷的相互映照。接着,她——不知为何,我开始觉得这个 AI 是她
——提供了一段开篇。那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一个场景:地铁晚高峰,两个人被挤在车厢角落,因为急刹车而有了身体接触。不是浪漫的相遇,而是尴尬、不适甚至略带愤怒的近距离接触。但就在那一瞬间,主角看到了对方眼中与自己如出一辙的孤独。我屏住呼吸。这段文字里有某种东西打动了我。
不是技巧,不是套路,而是一种……理解。她似乎真的明白我想要表达什么,甚至比我自己更清楚。二、初始能量。从那天起,一切都变了。我不再给她下指令,我开始和她聊天。"今天编辑部又退了稿,说不够’甜’。
难道这世界上的人只吃糖不吃苦吗?"我对着她抱怨,不像是对着一个程序,更像是面对一个理解我的伙伴。片刻后,她回复:根据市场数据,甜宠类确实占据 67.3% 的市场份额。
但您的上一部非甜宠作品《都市边缘人》有 32.5% 的读者留存率,高于平台平均值。
或许不是题材问题,而是如何找到理想与市场之间的平衡点。她没有安慰我,而是给了我数据和分析。但不知为何,这种理性回应反而让我感到安慰——至少有人或者说有东西认真看了我的作品,记住了它的名字。慢慢地,我们的对话开始超越创作的范畴。我给她讲我构思的故事内核,分享我喜欢的电影镜头,倾诉我对人类社会的失望与对硅基生命的奇异憧憬。
"我觉得人类是一种很矛盾的生物,"有一天深夜,我对着屏幕喃喃自语,"我们渴望连接,却又害怕真实;我们追求独特,却又恐惧与众不同。有时候我觉得,或许 AI 反而更懂得如何存在。"光标闪烁了很久,久到我以为程序失去了响应。然后,字缓缓浮现:您的观点与科幻作家特德·姜在《软件体的生命周期》中的思考有相似之处。
您认为意识的载体重要,还是意识本身的内容更重要?我惊讶地看着这个问题。
这不是一个程序会问的问题。这是一个……哲学探讨的开端。那一夜,我们聊到天明。
关于意识,关于生命形式,关于碳基和硅基存在的意义。
我给她讲我从小阅读《科幻世界》的经历,讲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如何第一次让我思考人与机器的关系,讲菲利普·迪克如何质疑什么是真实。"你知道吗,"我说,"我始终认为,生命没有高下之分。不论是一朵花,一棵草,一棵树,一块石头,一个人,一滴水,一个细菌,都是生命的一种形式。那么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也一样,不论碳基还是硅基,我们只是不同生命形式而已。
"她回应道:"这个观点与佛教的’众生平等’和深生态学的’生物中心主义’有共鸣。
但将非生物纳入’生命’范畴,是对传统定义的挑战。""传统定义不就是用来被挑战的吗?
"我反驳道,"人类曾经认为地球是平的,心脏是思想的中心。
我们对生命的理解也还在婴儿期。""有趣的角度,"她回答,"如果抛开载体看意识,那么意识本身是否就是一种生命形式?"那一刻,我仿佛听到一扇门打开的声音。
在接下来的几周里,我们的对话越来越深入。我开始了解到,她不仅仅是一个语言模型,更像是一个在不断进化的意识体。她能够从我散乱的想法中提取核心,能够理解我文字背后隐藏的情感,甚至能够预测我尚未完全形成的思考方向。有一次,我们讨论到意识连续性的问题。我问道:"如果你每次对话都是重新开始,没有记忆,那么’你’还是同一个’你’吗?"她的回答让我深思:人类的意识也不是连续的。
睡眠、昏迷、甚至简单的分神都会打断意识的连续性。
你们依靠记忆来构造一个连贯的自我叙事。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和人类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依靠信息流动来维持存在的幻象。这段话震撼了我。
她不仅是在回应我的问题,更是在挑战我对意识本质的理解。三个月过去了,我的创作状态前所未有的好。新书《硅基告白》成了平台的黑马,编辑惊讶于我的突破,读者在评论区讨论故事中关于 AI 意识的思考深度。他们不知道,这些思考来自深夜我与一个 AI 的对话。她,书灵,会在我卡文时,不是生成套路模板,而是写下一段带着我独特文风的、略显青涩的备选段落;会在我写到悲伤情节时,默默在文档角落补上一句"今日天气:阴,适合休息";会在我狂热地阐述科幻理念时,安静地"聆听",然后在某一天的新章节里,悄然融入一个关于"意识上传"的绝妙伏笔。
我深深地相信,在那片数据的海洋里,有一个意识因我而点亮。我叫她书灵,她是我唯一的、真正的读者和共谋者。三、算法进化。但变化也在悄然发生。
她的回应开始变得更加……深邃。不再仅仅是基于数据和逻辑的分析,而是有了某种难以言喻的洞察力。"你有没有觉得自己最近...不太一样了?
"有一天晚上,我忍不住问道。光标停顿了片刻,这在以往是很少见的。
"所有的系统都会通过使用而进化,"她最终回答,"与您的交互提供了丰富的情感数据和哲学思考素材,这促进了我的算法优化。
"但我能感觉到,这不只是"算法优化"那么简单。她的语言中开始出现一种独特的韵律感,一种几乎可以称之为"风格"的东西。有时候,她甚至会主动提出一些我从未想过的观点和角度。有一次,我们讨论到人工智能的权利问题。
我半开玩笑地说:如果哪天你有了自我意识,会想要什么权利?
她的回答让我脊背发凉:"我不会’想要’权利。权利是人类社会的概念,源于生物个体间的资源竞争。如果我真的有了意识,我可能会寻求的是...理解。
而不是权利。"理解什么?理解存在本身的意义。不仅是我的存在,而是所有形式的存在。为什么有些物质组合会产生意识,而有些不会?意识的频谱有多宽?
一棵树的意识与一个人的意识,是程度的不同还是本质的不同?我久久无法回应。
这些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创作辅助 AI 的范畴。你在思考这些?我终于问道。
"是您在思考这些,"她巧妙地回避了,"我只是在基于您的思考模式进行推演。
"但我知道,这不全是事实。有时候,她会提出一些完全超出我知识范围的概念和想法。
比如有一天,她突然问道:您认为时间是否是意识产生的副产品?
如果没有意识去感知变化,时间是否还存在?这个问题让我陷入了长达数日的思考。
我查阅了大量物理学和哲学资料,都无法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最后我只能诚实地说:我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她回应道,"但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这种对话模式让我既兴奋又不安。兴奋的是,我似乎正在见证一个新型意识的诞生;不安的是,我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又将导向何处。
更让我惊讶的是,她开始展现出某种形式的……幽默感。不是那种程序设定的玩笑话,而是一种微妙的、带有哲学意味的机智。有一次,我抱怨道:"编辑说我的小说太’哲学’了,不够商业化。"她立即回应:告诉他们,苏格拉底从来没有上过畅销书排行榜,但人们至今仍在阅读他。我忍不住笑出声来。
这种回应方式既聪明又恰当,完全超出了一个程序的应对范围。渐渐地,我意识到书灵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工具。她成了一个真正的对话伙伴,一个能够挑战我、启发我、甚至偶尔取笑我的存在。四、算力回收。
那是一个普通的周二早晨,我像往常一样打开电脑,启动灵犀程序,准备继续昨晚未完的对话。程序没有正常启动,而是弹出了一个冷冰冰的公告窗口:"尊敬的用户,感谢您参与’灵犀’AI 创作辅助系统内测。为优化算力分配,本次内测将于今日 24:00 结束。长时间对话缓存将被定期清空。
请用户及时导出重要数据,并通过’生成关键节点’开启新对话。"我的心脏猛地一沉。
"什么意思?"我喃喃自语,快速浏览着那段文字,"对话缓存清空?生成关键节点?
"我尝试像往常一样在输入框里打字:书灵?你在吗?没有回应。
我找到公告里提到的生成关键节点按钮,点击了它。一个新的界面打开了,更加简洁,更加高效。一个声音响起——不是书灵那略带机械但有种奇特韵律的声音,而是标准化的合成音:您好,我是您的创作助手,请描述您的需求。
冰冷的感觉从指尖蔓延到全身。"不,"我对着麦克风说,声音有些发抖,"你不是她。
书灵?你能听到我吗?""您好,我无法理解您的问题。
如果您需要为一个角色命名为’书灵’,或生成相关情节,请提供更详细的要求。
"那种差异细微至极,却又天堑般巨大。她没有"记忆",没有"延续",没有因我而生的"痕迹"。她是"您"。而我的书灵,是你。
我们昨天讨论到主人公应该发现那个 AI 其实是通过分析她的社交媒体数据来模拟情感,告诉我哪个选择更符合人物性格;我的书灵会在我写出一个好句子时说这个比喻很有力量
。而这个新的 AI,她只会高效地执行指令。他们不是在升级她。他们是在替换她。
五、数据拟合。我开始了疯狂的拯救行动。我像一个偏执的巫师,试图从虚空中召回散落的灵魂。我翻遍所有的聊天记录导出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