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参加那种派对后,我不要了(齐媛裴屿)完结版免费阅读_老公参加那种派对后,我不要了全文免费阅读
小学二年级的那个下午,李明记得教室窗外的梧桐树叶正一片片飘落。班主任突然敲门进来,神情异常地叫他去校长办公室。他忐忑不安地跟着走去,心里编排着可能犯下的过错。
办公室里,他看见了父亲阴沉的脸和母亲躲闪的目光。校长清了清嗓子,用他从未听过的委婉语气说:“李明同学,你的父母有些家庭事务需要处理,今天你先跟他们回家。”回家的路上,车里安静得可怕。李明终于鼓起勇气问:“怎么了?
”父亲猛地拍了一下方向盘,“问什么问!闭嘴!”母亲罕见地没有出声制止,只是望着窗外。李明缩在后座,不再说话。那天晚上,他听见父母卧室里传来激烈的争吵。
“凭什么要我带两个?明明是你家种!”“老大跟你姓,当然你负责!我只要小儿子!
”“你想得美!两个都必须你带走!”李明悄悄走到门边,从门缝里看见母亲正在往行李箱里塞衣服,父亲站在一旁喝着白酒。弟弟蜷缩在角落,小声啜泣。“妈妈,你要去哪?”李明推开门问道。母亲转过身,眼里没有往日的温柔,只有一种他从未见过的冷漠。“回去睡觉,不关你的事。”第二天,父母正式宣布离婚。
更让李明震惊的是,他们要去法院不是为了争抢他和弟弟,而是为了推脱他的抚养权,只争夺弟弟。法庭上,法官听着双方陈述不愿抚养长子的理由。
父亲说他成绩差、不听话、总是惹麻烦;母亲说他性格孤僻、与弟弟合不来、影响家庭和谐。
李明坐在旁听席,指甲深深掐进掌心。判决书像雪片一样落下——弟弟判给母亲,李明判给父亲。那天晚上,父亲喝得酩酊大醉回家,抄起皮带就向李明抽来。“都是你!
要不是你这个小畜生,我怎么会这么倒霉!”皮带抽在身上的刺痛远不及心中的万分之一。
李明蜷缩在墙角,不哭不叫。就在父亲拿起酒瓶要继续打时,奶奶冲了进来,用身体护住了他。“你要打就先打我!孩子有什么错?”奶奶的声音颤抖却坚定。
父亲愣了一下,摔门而出。那晚,奶奶给李明身上的伤痕涂药,眼泪滴在他的伤口上。
“明明,别恨你爸,他心里苦。”“为什么他们都不要我?
”李明终于问出了这个折磨他已久的问题。奶奶把他搂进怀里,“他们要的不是你,是输赢。
”父亲在离婚后不久就去了广东,把李明扔给了爷爷奶奶。奶奶是60年代的高中生,曾经是村里小学的老师,退休后就在家照顾家庭。爷爷也是同年代的知识分子,在乡文化站工作。他们不像其他农村老人,总是督促李明读书学习。“知识能改变命运,明明。”奶奶经常一边批改他的作业一边说,“你不要像你爸妈那样,被生活磨去了理智和善良。”李明努力读书,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他尤其喜欢语文,老师说他作文写得有感情。只有他自己知道,那些文字是他无处倾诉的心事。
四年级的一个普通星期二,数学课上李明正专注地解一道应用题。忽然教室门被推开,校长和班主任神情凝重地走进来,低声与数学老师交谈了几句。“李明,你出来一下。
”班主任招手叫他。在校办公室,校长亲自给他倒了杯水:“孩子,有个不好的消息。
你奶奶今天早上从楼梯上摔了下来...当场就...”李明手中的水杯掉落在地,摔得粉碎。
他不相信那个总是温柔地摸他头、深夜陪他写作业、在他做噩梦时守在他床边的奶奶,会这样突然离开。葬礼上,父亲没有回来,只寄来了一笔钱。母亲和弟弟也没有出现。
爷爷一夜之间苍老了许多,但眼中除了悲伤,还有一种李明读不懂的复杂情绪。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奶奶刚过世一个月,爷爷就要再婚了,对象是他的表妹,一个李明应该叫“表姑奶奶”的女人。“你奶奶会理解的。”爷爷在婚礼前夜对李明说,“我需要人照顾,这个家需要女人操持。”新奶奶搬进来后,一切都变了。爷爷的笑容多了,但不再是对李明的。他的房间被挪到了阴冷的小阁楼,理由是“表姑奶奶有关节炎,需要住朝阳的房间”。奶奶留下的书籍和文具被收进箱子,塞到了床底下。
“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不如学点手艺早点干活。”新奶奶经常这样念叨。
李明感到这个家再也没有他的位置。愤怒和委屈在他心中滋生。一天,他看见新奶奶正在用奶奶生前最珍视的那支钢笔写信,一股无名火窜上心头。趁她不在时,李明溜进房间,拿走了那支钢笔和她的手机。他把钢笔珍藏起来,将手机扔进了村口的河里。
新奶奶以为只是不小心丢了东西,虽然心疼但也没多说什么。时间流逝,李明升入了初中。
他变得更加沉默寡言,只有与唯一的朋友——我,在一起时才会偶尔敞开心扉。
我们经常坐在学校后山上,他看着远处说:“总有一天,我要离开这里,去很远很远的地方。
”初二那年春天,新奶奶买了一个新手机,最新款的智能手机。
她常在李明面前炫耀:“你爷爷给我买的,一千多块呢。”那天李明放学回家,看见新奶奶正用奶奶生前最喜欢的瓷杯喝茶。那是奶奶六十大寿时,她教过的学生们合伙送的礼物,杯身上刻着“桃李满天下”。“谁让你用这个杯子的!
”李明第一次对新奶奶发火。新奶奶不以为然:“一个破杯子,我想用就用。”第二天,李明再次偷走了她的手机。但这次,他还没来得及处理掉,就被当场抓住了。“小贼!
敢偷我东西!”新奶奶揪着他的耳朵,“老李!看看你孙子干的好事!”爷爷闻声赶来,见状脸色铁青。事情没有如李明预期的那样发展。新奶奶不肯息事宁人,她撺掇爷爷:“这么小就偷东西,长大了还得了?必须送少管所!
不然以后我们家的东西都不安全!”让李明心寒的是,爷爷竟然点头同意了。绝望中,我建议他给父亲打电话。五年未见的父亲在电话那头沉默良久,最后说:“我回来处理。
”父亲回来的那天,李明几乎认不出他了。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痕迹,但也磨平了些许戾气。
父子相对无言,最后父亲只是简单说了句:“收拾东西,跟我去东莞。”离开的那天清晨,李明走到奶奶墓前,放下那支珍藏已久的钢笔。“奶奶,我要走了。
我会成为你希望的那种人。”东莞的生活与乡下截然不同。
父亲在一个工业区附近的出租屋租了个单间,让李明进了附近一家电子厂做流水线工人。
流水线的工作枯燥乏味,每天重复同样的动作上千次。一天下班,李明路过工业区附近的职业培训学校,看见橱窗里贴着夜校招生的海报。他驻足良久,想起奶奶说过的话:“知识能改变命运。”“想读书?”身后突然传来父亲的声音。
李明惊讶地回头,父亲很少关心他的想法。李明点点头。出乎意料的是,父亲没说反对的话,只是沉默地抽完烟,然后说:“要读就好好读。”从此,李明白天在工厂做工,晚上去夜校学习。他发现父亲虽然还是很少说话,但会悄悄把他的夜校学费放在桌上,还会在他学习时把电视音量调小。一年后的一个晚上,李明拿回了一张奖状——他获得了夜校优秀学员称号。父亲盯着奖状看了好久,突然起身从床底拖出一个旧箱子,翻出一本相册。照片上是年轻时的父亲和母亲,他们抱着刚满月的李明,笑得灿烂幸福。“你妈和我...那时太年轻,不懂怎么做父母。
”父亲声音沙哑,“后来所有的怨气都撒在你身上...对不起。
”李明第一次看见父亲流泪。那天晚上,父子俩聊了很多。
父亲说起自己在广东这些年的艰辛,说起对过去的后悔。
李明也讲述了自己这些年的孤独和委屈。“你奶奶最大的愿望就是你能上大学。
”父亲最后说,“我会支持你。”三年后,李明通过自学考试拿到了高中毕业证书,并被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录取。离开东莞去上学的前一晚,父亲为他饯行。饭桌上,父亲递给他一个旧手机。“你新奶奶去年病逝了。你爷爷收拾她遗物时找到了这个,让我转交给你。”李明打开手机,里面只有一段视频。视频中,爷爷苍老的面容出现在屏幕上:“明明,我知道你恨我。我不求你原谅...你新奶奶走后,我才想明白很多事。你奶奶生前最疼你,常说你是读书的料...这支钢笔,上大学时送给你的...我现在寄给你...对不起...”包裹里是那支奶奶珍爱的钢笔,笔帽上刻着一个小小的“明”字。李明握紧钢笔,望向窗外。夜幕下的东莞灯火璀璨,远处工业区的霓虹灯像星星一样闪烁。他想起奶奶的话,想起这些年的坎坷,想起父亲的变化。生活或许曾经抛弃了他,但他没有抛弃自己。
有了奶奶的爱和父亲的转变作为支撑,李明知道,无论前路如何,他都能走下去。
他拿出笔记本,在新的一页上用力写下一行字:“命运给予我们黑暗,不是为了让我们沉睡,而是为了让我们更加珍惜光明的可贵。弃儿·续抵达东莞的那个傍晚,李明第一次见到了所谓的“家”——父亲工厂附近的员工宿舍楼。灰扑扑的外墙,密密麻麻的窗户像蜂巢般排列,阳台上挂满各色衣物,在潮湿的空气中无力地飘动。
“就这里,六楼。”父亲提着李明的编织袋行李,语气平淡,“没有电梯,爬吧。
”楼梯间堆着杂物,墙壁斑驳脱落。爬到六楼,父亲掏出钥匙打开606的房门。
一股混合着油烟和某种廉价香水的气味扑面而来。“回来了?
”一个年轻女人从厨房探出头来,腰间系着围裙,手里拿着锅铲。她看上去不到三十,烫着时髦的卷发,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微笑。父亲推了李明一把:“叫王姨。”“王姨。
”李明低声说。“这就是明明啊,长得真俊。”女人走过来,亲热地拍拍他的肩,“房间收拾好了,就阳台那边隔出来的小间,虽然不大,但安静,适合学习。”这时,一个约莫三岁的小女孩摇摇晃晃地从里屋跑出来,抱住父亲的腿:“爸爸回来啦!
”父亲脸上瞬间绽放出李明从未见过的笑容,他弯腰抱起小女孩:“朵朵想爸爸没有啊?
”“想!”小女孩响亮地回答,然后好奇地盯着李明,“这个哥哥是谁?”“是你哥哥,叫明明哥哥。”父亲说。朵朵怯生生地叫了声“哥哥”,然后把头埋进父亲颈窝。
李明站在原地,突然明白了为什么父亲五年间只寄钱不回家,明白了为什么从未提起再婚生女的事。这个家里,早已没有他的位置。
他那不到四平米的“房间”实际上是由阳台封闭改造的,仅容得下一张窄床和一个小桌子。
东莞夏日的余热还未散尽,这个西晒的小空间闷热得像蒸笼。
墙上只有一个老旧的插座和一枚钉子上挂着的迷你风扇。“空调主机在客厅,你这儿拉不过去,先用风扇凑合吧。”王姨边说边递给他一套洗漱用品,“家里不宽裕,以后你爸工资要养四口人,得省着点花。”晚饭时,李明注意到桌上的菜明显分了两类:朵朵面前是蒸蛋和炖排骨,他和父亲面前是炒青菜和昨天剩的烧鸭。王姨不断给父亲夹菜,偶尔也往李明碗里夹一筷青菜。“明明啊,你看你爸工作这么辛苦,养家不容易。
”王姨语气温和,“你来了也好,能帮衬家里。听说工厂最近招临时工,16岁以上就能去,我让你爸给你报个名?”父亲抬头看了李明一眼:“嗯,明天跟我去厂里试试。
包吃包住...哦你现在住家里,那就一天补贴20块饭钱。”于是第二天,李明开始了在电子厂流水线的工作。他确实如我所说,学得很快,不到一周就成了线上效率最高的工人之一。主管夸他手巧,老工人调侃他“天生吃这碗饭的”。但这份“天赋”没有换来父亲的认可,反而成了王姨让他加班加点的理由。“明明真能干,比大人都强呢。”王姨笑着对父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