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修仙界无限转生沈黎沈黎热门小说免费阅读_网络热门小说我在修仙界无限转生(沈黎沈黎)
第一章 晨雾里的松烟谷雨的墨溪村,是被雾泡软的。天还没亮透,青石板路就浸在乳白色的雾里,踩上去软乎乎的,像踩在化开的墨汁里。
陈松年拄着那根磨得发亮的竹杖,从村西头的老房子往村东头的墨坊走,布鞋尖沾着草叶上的露,凉丝丝地渗进袜底——这双布鞋是亡妻林秀生前纳的,针脚密得能数清,穿了五年,鞋头磨出毛边,他就用自己制的松烟墨轻轻涂了层,黑得匀净,倒像件特意做的旧物。墨坊是陈家传了七代的老木头房,黑褐色的门板上刻着“陈氏墨坊”四个字,笔画里嵌满了松烟的灰,摸上去糙得硌手,却比任何光滑的木头都让人安心。陈松年掏出铜钥匙,钥匙环上挂着个小小的墨锭吊坠,是林秀用边角料给他磨的,他捏着吊坠转了两圈,“吱呀”一声推开了门。
一股混着松香与墨香的气涌出来,裹着他往里走。灶房的角落里堆着半人高的松枝,都是去年冬天他在后山向阳坡砍的——制松烟墨的松枝最挑,得选三十年以上的老松,枝桠要直,松脂要足,这样燃出的烟才细,磨出的墨才润,写在纸上能存百年不褪色。
陈松年蹲下身,手指拂过松枝上的刻痕,最上面那根刻着“2020”,是林秀走前最后一次陪他采的;再往下翻,“2015”“2010”“2005”……年份越往前,刻痕越浅,像被岁月慢慢磨淡的说话声。他抱了捆松枝放进灶膛,划了根火柴。火苗“噌”地窜起来,松枝“噼啪”响着,淡蓝色的烟慢悠悠飘起来,顺着灶上的老烟囱往上走,在屋顶的破洞里打了个转,就融进外面的雾里,不见了。陈松年坐在灶前的小板凳上,看着烟影发呆,手指无意识地摸向口袋——里面揣着块墨色的方帕,是林秀的遗物,帕角绣着朵小小的松针,洗得发白,却还留着她常用的皂角香。“松年,松年在家吗?
”门口传来王婶的声音,带着点急慌。陈松年赶紧把帕子塞回口袋,起身迎出去。
王婶提着个竹篮,篮子里装着刚蒸好的米糕,热气裹着米香飘过来,她脸上皱着眉:“我家妞妞又犯喘了,夜里咳得睡不着,你这儿还有去年的崖柏墨吗?
”陈松年点头,转身往里屋走。里屋的木架上摆着一排排墨锭,黑亮亮的,像凝住的夜。
最上层的木格里,放着几锭刻着“崖柏”二字的墨——去年秋天他冒险去鹰嘴崖采的崖柏枝,熬了三个晚上才制成,专治小儿咳喘,妞妞从小就靠这个缓解。他踮脚取下一锭,墨锭入手温润,还带着点木头的凉。“拿回去吧,磨的时候少放些水,兑一勺蜂蜜,蒸成水给妞妞喝,一天两次。”陈松年把墨锭递过去,又叮嘱,“要是还咳,就赶紧去镇上看医生,别等。”王婶接过墨锭,往他手里塞了两块米糕:“知道知道,你也别总在墨坊待着,雾大,当心着凉。对了,昨天看见村头来了辆黑轿车,说是城里来的老板,要跟村里谈拆迁,你可得留心点,别让他们把你这墨坊拆了。”“拆迁?
”陈松年心里“咯噔”一下,手里的米糕差点掉在地上,“拆哪儿?”“还能拆哪儿,就拆村东头这片老房子,说要建民宿。”王婶叹了口气,“我听村支书说,那老板给的补偿款不少,可这老房子拆了,咱们墨溪村的根就没了。
你这墨坊可是百年的物件,千万不能让他们拆了。”陈松年没说话,只是点了点头。
王婶走后,墨坊又静下来,只剩灶膛里松枝燃烧的声音,“噼啪”“噼啪”,像在跟谁说话。
他拿着米糕,没胃口吃,走到里屋的木桌前坐下。桌上摆着个旧墨杵,是他爹传下来的,杵头磨得发亮,握着的地方有个深深的凹痕,是陈家几代人握出来的形状。他拿起墨杵,试着往砚台里的墨锭上磨了磨,墨粉簌簌落下来,黑得发亮,在砚台里聚成一小团。
可磨着磨着,他忽然觉得眼前的墨锭有点模糊。不是雾的缘故,是墨锭本身在晃,上面的刻痕像被水晕开的字,怎么也看不清楚。他揉了揉眼,再看,还是模糊——像是有层薄纱蒙在眼前,擦也擦不掉。他心里慌了,起身翻抽屉里的老花镜,镜片上沾了点墨粉,他用林秀的帕子轻轻擦干净,戴上再看,墨锭上的“崖柏”二字终于清晰了些,可眼角的余光里,木架上的其他墨锭还是虚的。
“老了,眼睛也不中用了。”他叹了口气,把墨杵放回桌上,又摸了摸口袋里的帕子。
林秀要是还在,肯定会揪着他的胳膊,催他去镇上看医生,会把墨坊里的窗户都打开,让雾散出去,会在他磨墨的时候,端杯热茶过来,说“松年,歇会儿,别累着”。
窗外的雾慢慢散了,阳光透过木窗的格子照进来,落在墨锭上,泛着温润的光。
陈松年看着那些墨锭,忽然想起林秀常说的话:“松烟墨是有魂的,你用心做,它就用心护着你;你要是弃了它,它就跟着散了。”他走到灶前,又添了些松枝,看着烟再次飘起来,心里默默念着:“秀啊,你放心,这墨坊,这手艺,我一定守着。
”灶膛里的火更旺了,松烟顺着烟囱往上飘,在墨溪村的晨雾里,画出一道淡淡的黑痕,像谁在宣纸上,轻轻落了一笔。
第二章 拆迁通知与归巢的孙女陈松年在墨坊的木板床上打了个盹,梦里又回到了十年前的谷雨——林秀蹲在灶前添松枝,阳光落在她鬓角的白发上,她回头笑:“松年,今年的松烟比去年纯,能制出最好的‘青云墨’。
”他伸手想去碰她的手,梦却醒了,灶膛里的火早已灭透,只剩些余温裹着松灰的气。
门口传来汽车喇叭声,尖锐地划破了墨溪村的静。陈松年拄着竹杖走出去,看见村头停着辆黑色轿车,几个穿西装的人跟着村支书往这边来,为首的男人梳着整齐的油头,手里攥着文件夹,皮鞋踩在青石板上,发出“噔噔”的响,跟村里的脚步声格格不入。“陈叔,这位是盛景地产的赵总,来跟您谈墨坊拆迁的事。
”村支书搓着手,语气里带着小心翼翼的讨好。赵总上前一步,递过一张烫金名片:“陈老先生,您好。墨溪村要开发民宿项目,您这墨坊正好在规划区内。
我们给出的补偿方案很优厚——镇上一套一百二十平的新房,再加五十万补偿款,您看怎么样?”“拆迁?”陈松年的手指攥紧了竹杖,杖头的木刺硌进掌心,“这墨坊是陈家七代人的念想,我爹传我的时候说,拆墨坊就是拆陈家的根,我不能拆。
”“老先生,您别这么固执。”赵总脸上的笑淡了些,从文件夹里抽出拆迁通知,“这是村里盖章同意的方案,民宿建成后,能带动全村的收入,您守着这破木房,既赚不到钱,住得也不舒服,何必呢?”“破木房?”陈松年突然提高了声音,转身冲进墨坊,把那根传了三代的墨杵抱出来,杵头的包浆在阳光下发亮,“这杵子磨了七代人的墨,这房梁上的每根木头都浸着松烟香,你说它是破木房?
”他把墨杵横在墨坊门口,像堵拦路的墙:“要拆墨坊,先拆我这把老骨头!
”争吵声引来了不少村民,有人劝陈松年“见好就收”,也有人帮着说“墨坊是墨溪村的招牌,不能拆”。乱哄哄的声响里,突然插进来一个年轻女孩的声音:“爷爷,您这是干嘛呢?跟人吵吵闹闹的,多丢人啊。
”陈松年回头,看见个穿白色卫衣、背着潮牌包的女孩站在人群外,浅棕色的头发扎成高马尾,脸上带着不耐烦的皱眉——是林小满,他的远房孙女,在城里读设计专业,去年过年说要打工,也没回来。“小满?你怎么回来了?
”陈松年的语气软了些,手里的墨杵松了松。林小满走到他身边,瞥了眼赵总手里的拆迁通知,又扫了眼破旧的墨坊,撇着嘴说:“跟我爸吵架了,回来躲几天。爷爷,您这墨坊确实该拆了,镇上的新房多好啊,有电梯有暖气,总比在这漏风的老房子里强。”“你懂什么!”陈松年瞪了她一眼,“这墨坊里有你奶奶织的布,有你太爷爷制的墨,是咱们家的根!”“根能当饭吃吗?
”林小满翻了个白眼,拿出手机刷着朋友圈,“我同学家拆迁分了三套房,人家现在住大平层,您倒好,守着堆破木头跟人较劲。”赵总看着祖孙俩的分歧,嘴角勾起一抹笑:“陈老先生,您孙女都这么明事理。这样,我给您三天时间考虑,三天后我再来听您的答复。”说完,他收起文件夹,跟村支书说了几句,就上车走了,汽车尾气飘在青石板上,散了好一会儿才淡。林小满跟着陈松年进了墨坊,看见墙上挂着的旧照片——年轻时的陈松年和一个穿蓝色工装的男人站在墨坊门口,手里都举着墨锭。她指着照片问:“爷爷,这人是谁啊?”陈松年的眼神暗了暗,伸手把照片扣在墙上:“别问了,饿了吧,我去给你煮面。”晚饭是青菜鸡蛋面,面条是镇上买的挂面,鸡蛋煎得有点焦。林小满扒了两口就放下筷子:“爷爷,这面也太清淡了,没有肉就算了,盐还放少了。”陈松年没说话,只是默默把她碗里剩下的面拨到自己碗里。夜里,林小满躺在奶奶以前的房间里,翻来覆去睡不着。房间的墙上挂着林秀织的布,上面绣着松枝和墨锭,针脚细密,却透着股老气。她摸出手机,给闺蜜发消息:“我爷爷太固执了,守着个破墨坊不肯拆,我都快烦死了。”闺蜜回:“要不你劝劝他,拿了补偿款去城里,还能跟你爸住一起。
”林小满盯着屏幕,想起白天爷爷抱着墨杵的样子,心里忽然有点不是滋味——爷爷的背好像比去年更驼了,头发也白得快没黑的了,他守着墨坊,到底是守着根,还是守着孤独啊?第三章 模糊的墨痕第二天一早,天刚亮,陈松年就去了墨坊。他想趁着天气好,把去年采的崖柏枝整理出来,再制几锭崖柏墨——王婶家的妞妞还在咳,村里还有几个老人要靠这墨缓解哮喘。
崖柏枝用粗布盖着,堆在墨坊的角落里。陈松年掀开布,一股淡淡的柏香飘出来,他拿起一根崖柏枝,想看看上面的纹理,却突然觉得眼前的枝桠像蒙了层雾,怎么也看不清楚。他揉了揉眼,再看,枝桠上的纹路还是虚的,像是被水晕开的画。
他心里慌了,赶紧从抽屉里翻出老花镜,镜片上沾了点墨粉,他用林秀的帕子轻轻擦干净,戴上再看,崖柏枝的轮廓还是模糊的。他又拿起一块墨锭,想摸清楚上面的刻痕,手指划过墨锭,却辨不出是“崖柏”还是“松烟”——以前闭着眼睛都能摸出来的字,现在睁着眼睛都认不清了。“不能慌,不能慌。”陈松年深呼吸了几口,把崖柏枝放回原处,拄着竹杖去了镇上的卫生院。卫生院的医生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大夫,戴着厚厚的眼镜。
他让陈松年坐在仪器前,用手电筒照了照他的眼睛,又问了些症状,脸色慢慢沉了下来:“老先生,您这是眼底黄斑病变,而且已经到了中期,最多还有一个月,您的视力可能就会严重下降,到时候连近处的东西都看不清了。”“一个月?
”陈松年手里的病历本“啪”地掉在地上,“医生,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我还要制墨,还要给村里的老人送墨……”“老先生,您先别激动。”老大夫叹了口气,“我给您开点眼药水,您按时滴,尽量少用眼,尤其是别长时间看细小的东西,或许能延缓病情。但这病目前没有特效药,您得做好心理准备。”陈松年拿着眼药水,走出卫生院,脚步虚浮。镇上的街道很热闹,卖早点的吆喝声、汽车的喇叭声混在一起,可他却觉得这些声音离自己很远。他想起墨坊里的墨锭,想起林秀的帕子,想起答应京城博物馆的“非遗传承展”要送一炉松烟墨,心里像压了块石头,沉得喘不过气。
他没回家,而是去了镇上的文具店,买了几刀宣纸和几支毛笔。他想,要是真的看不见了,至少还能摸摸这些熟悉的东西,还能想起制墨时的日子——选松枝、燃松烟、和墨料、揉墨坯、脱模、阴干,每一步都刻在骨子里,就算看不见,也能凭着感觉做。回到墨溪村时,已经是下午了。
林小满正在墨坊门口玩手机,看见他回来,赶紧迎上去:“爷爷,您去哪儿了?
我找您半天了,还以为您出事了。”“去镇上办点事。”陈松年没说自己的眼睛,只是把宣纸和毛笔递给她,“你不是学设计的吗?这些东西你用得上,要是想画画,就用爷爷制的墨,比城里买的墨好。”林小满接过宣纸,愣了一下——爷爷从来没跟她提过她的专业,却记得她学设计需要这些东西。
她看着爷爷的眼睛,忽然发现爷爷的眼白有点发黄,眼神也比以前浑浊了,心里忽然有点疼:“爷爷,您是不是不舒服啊?我陪您去医院看看吧。”“没事,就是有点老花眼,医生给开了眼药水。”陈松年笑了笑,转身进了墨坊。
他不想让小满知道自己的病情——小满还年轻,不该被他的事拖累,她该在城里好好读书,好好生活,而不是留在这老村里,守着一个快瞎的爷爷和一间要拆的墨坊。夜里,陈松年坐在墨坊的灶前,点燃了松枝。松烟慢悠悠飘起来,他看着烟影,在心里默默数着制墨的步骤:松枝要选向阳坡的,燃烟时要控制火候,墨料要加骨胶和珍珠粉,揉墨坯要揉够三百次,脱模后要阴干四十天……他要在这一个月里,制出最后一炉松烟墨,送给京城的博物馆,也留给墨溪村——就算墨坊拆了,这墨也能证明,陈家的手艺,曾经存在过。灶膛里的火映着他的脸,他摸了摸口袋里的帕子,轻声说:“秀啊,你保佑我,让我能顺利制出最后一炉墨。
”第四章 后山的松枝与奶奶的帕子林小满是被墨坊里的动静吵醒的。她睁开眼,看见窗外天刚亮,墨坊的方向传来“噼啪”的声响,像是松枝燃烧的声音。她起身穿上衣服,走到墨坊门口,看见陈松年正蹲在灶前,往灶膛里添松枝,火苗“噌”地窜起来,映着他的侧脸,皱纹像被墨描过一样深。“爷爷,您怎么起这么早?”林小满走过去,蹲在他身边。陈松年吓了一跳,回头看见是她,笑了笑:“睡不着,起来烧点松烟,准备制墨。今天天气好,咱们去后山采松枝吧,你奶奶以前最爱去后山的向阳坡,那里的松枝最好。”林小满愣了一下,随即点头:“好啊,我还没去过后山呢。
”两人收拾了竹篮和砍刀,往后山走。后山的路有点陡,陈松年拄着竹杖,走得很慢,林小满扶着他的胳膊,帮他拨开路边的杂草。路上,陈松年跟她讲起了奶奶的事。
“你奶奶叫林秀,是邻村的,年轻时长得可好看了,辫子能垂到腰上。
”陈松年的语气很温柔,像是在说一件稀世珍宝,“我们第一次见面,就是在后山的向阳坡,她在采松枝,我也在采松枝,两人抢一根松枝,抢着抢着就熟了。”“后来呢?
”林小满好奇地问。“后来我就托媒人去她家提亲,她爹娘嫌我穷,就一间破墨坊,不同意。
她就偷着跑出来,跟我说‘我跟你过,就算住破墨坊,我也愿意’。”陈松年笑了,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她手巧,会织布,会绣花,还会帮我选松枝——她说向阳坡的松枝,晒够了太阳,燃出的烟纯,墨才养人。”林小满看着爷爷的侧脸,心里忽然有点酸——她从来没听过爷爷讲这些事,以前每次打电话,爷爷都只说“我很好,你在城里好好读书”,她还以为爷爷的日子很单调,原来他心里藏着这么多故事。
走到向阳坡时,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向阳坡上种满了松树,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落在地上,像碎金一样。陈松年走到一棵老松前,拍了拍树干:“这棵松是你奶奶当年种的,现在都长这么粗了。”他蹲下身,仔细挑选松枝,手指拂过松枝,像是在抚摸什么珍贵的东西。林小满也跟着蹲下来,帮他捡松枝,忽然发现松枝上刻着年份——有的刻着“2020”,有的刻着“2015”,最老的一根刻着“1993”。“爷爷,这些年份是您刻的吗?”林小满问。
“是我和你奶奶一起刻的,每采一次松枝,就刻一个年份,想着等我们老了,看看这些松枝,就知道一起过了多少年。”陈松年拿起一根刻着“2020”的松枝,声音有点哑,“这是她最后一次陪我采的松枝,那年她已经病得很重了,还是硬撑着跟我来的。
”林小满看着松枝上的刻痕,心里忽然明白了爷爷为什么不肯拆墨坊——墨坊里藏着爷爷和奶奶的回忆,拆了墨坊,就像拆了他们一起走过的日子。她拿起一根松枝,学着爷爷的样子,在上面刻了“2024”,笑着说:“爷爷,今年的年份,我帮您刻。”陈松年看着她,眼里突然有了光:“好,好,以后每年的年份,都让你刻。”两人采了满满一篮松枝,往回走。路上,林小满忽然说:“爷爷,我不学您拆墨坊了。您要是想守着墨坊,我就陪您一起守。”陈松年愣了一下,随即笑了,眼角的皱纹里闪着光:“傻丫头,你还年轻,该在城里好好生活,不用陪爷爷守着这老墨坊。”“我不觉得墨坊老,我觉得这里很好。”林小满挽着爷爷的胳膊,“以后我放假就回来帮您制墨,还能跟您学手艺,说不定我设计的东西里加了墨元素,还能火呢。”陈松年看着孙女的笑脸,心里暖融融的——林秀要是还在,看到小满这么懂事,肯定会很高兴吧。
他摸了摸口袋里的帕子,轻声说:“秀啊,小满长大了,咱们的墨坊,有希望了。
”第五章 掌心的墨茧自从后山采松枝回来,林小满就像变了个人。
以前她总抱着手机刷朋友圈,现在每天一早就在墨坊里忙前忙后,帮陈松年捡松枝、扫墨粉、洗砚台,还主动提出要学和墨。“和墨可不是简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