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岁月山河不忘槐花香(永固书瑶)最热门小说_全本完结小说峥嵘岁月山河不忘槐花香(永固书瑶)
01 槐花香尽硝烟起1931年的沈阳城,九月的槐花开得正盛,洁白的花串压弯枝头,甜香弥漫在每一个角落。十八岁的林书瑶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抱着新采的槐花穿过熟悉的巷子。阳光透过槐树叶隙洒下斑驳光影,映在她乌黑的麻花辫上。
"书瑶!"铁匠铺里传来清朗的呼唤。王永固赤着上身,古铜色的肌肤在炉火映照下泛着油光,结实的臂膀抡着铁锤,每一锤都砸出四溅的火星。
他抬头对她笑,露出一口白牙:"等这单活儿做完,我就去你家提亲。"书瑶脸颊绯红,将还带着露水的槐花小心地插在铺子门框上,轻声说:"爹说了,得要二两银子的聘礼呢。
"她的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角,既期待又忐忑。"放心,"永固抹了把额上的汗珠,眼神明亮,"再打三把镰刀就攒够了。到时候,我要用最好的红绸给你做盖头。
"他放下铁锤,从怀里掏出个小布包,"你看,这是我偷偷攒的银元,还差三毛就够二两了。
"书瑶正要说话,突然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传来,门框上的槐花簌簌落下。
紧接着是第二声、第三声爆炸,一声比一声近,震得地面都在颤抖。
北大营方向腾起滚滚黑烟,瞬间遮蔽了明媚的秋阳。永固脸色骤变,扔下铁锤就往外跑。
书瑶急忙拉住他的胳膊:"危险!别去!""我得去看看李班长!
"永固的声音因焦急而嘶哑,"他前天还说要给我捎带喜糖的!
说好了今天要来取修好的军刺..."他的眼睛发红,透着书瑶从未见过的恐慌。
街上已经乱作一团。人们惊慌失措地奔跑,女人的尖叫声、孩子的哭喊声混杂在一起。
书瑶死死拽着永固的衣角,跟着人群往前涌。她看见永固突然挣脱她,冲向一个踉跄奔跑的东北军班长。"李班长!咋不还手啊?"永固拽住那人的胳膊急问。
书瑶注意到班长的军装沾满尘土,帽子不知丢在哪里,脸上还有血迹。班长嘴唇哆嗦得厉害,眼神涣散:"少帅...少帅下了令...不许抵抗,挺着死,算殉国..."他的声音破碎得几乎听不清,排着队...把枪交进库房...日本人...日本人见人就杀..."书瑶感到一阵眩晕。
她看见远处有穿黄军装的日本兵在砸店铺的门板,刺刀在阳光下闪着寒光。
永固的脸色变得惨白,他猛地转身,紧紧抓住书瑶的手:"得赶紧走!"当夜,书瑶一家挤在昏暗的油灯下,听着窗外零星的枪声和不时传来的惨叫。母亲默默流泪,父亲一根接一根地抽着旱烟。突然传来急促的敲门声,书瑶心惊胆战地去开门,看见永固站在门外,眼睛通红。"师父要我往南边逃。"他的声音沙哑,"日本人...日本人在柳条湖摆了三具穿咱们军装的尸体,诬陷是咱们炸的铁路...李班长他...他们..."他说不下去了,拳头攥得发白。
书瑶的眼泪夺眶而出。她急忙转身回屋,从枕头下取出一个绣着槐花的荷包,塞进永固手里:"这里面是我攒的私房钱,还有...还有一绺我的头发。我等你,无论多久都等。"永固紧紧抱住她,这个拥抱勒得书瑶几乎喘不过气。"我一定会回来,"他在她耳边发誓,"等打跑日本人,我就回来娶你。"书瑶看着他消失在夜色中的背影,突然冲回屋里,找出纸笔。她的手抖得厉害,墨点滴在纸上晕开如泪痕:"永固:若你回来,看见槐树还在,我就在树下等你。爱你的书瑶,1931年9月28日"她把信叠好塞进铁盒,跑到院里的老槐树下,用手刨开树根旁的土,将铁盒深深埋藏。月光如水,照着她沾满泥土的双手和脸上的泪痕。她不会知道,这一别就是四年;也不会知道,这棵槐树将在战火中化为焦炭,而她的等待,将跨越整个抗战岁月。02 明月照尽离人泪永固南逃后的日子,书瑶每天都在槐树下站一会儿,望着南方出神。槐花早已落尽,只剩下郁郁葱葱的叶子在秋风中沙沙作响,像是在低声诉说思念。十一月,日军完全占领沈阳,书瑶一家的生活陷入困境。父亲的布庄被日军强占,改成了日本商行。
一家人只好搬到城郊的破旧小屋,靠母亲给人缝补衣物维持生计。每个夜晚,书瑶就着昏黄的煤油灯给永固写信。她知道这些信无处可寄,但还是坚持写着,仿佛这样就能把思念传递到远方。"今日又见到日本兵在街上打人,"她写着,眼泪模糊了字迹,"永固,你说这场仗要打多久?
我每天都会想起你离开那天的模样..."1932年初,书瑶听说哈尔滨也沦陷了。
那天夜里,她梦见永固满身是血地站在槐树下,惊醒后再也睡不着,披衣起身在信纸上写道:"我今日去庙里求了签,说是上上签。永固,你一定要平安。
"转眼到了1933年,书瑶已经二十一岁。来说媒的人不少,父母也开始劝她:"永固那孩子...怕是凶多吉少。你总不能等一辈子。"书瑶只是摇头,夜里把永固留下的那绺头发贴在胸口,喃喃自语:"你说过会回来的。"这年春天,日军在东北推行"归屯并户",书瑶一家被迫离开沈阳,投奔北平的舅舅。临行前,她偷偷跑到已经成为日军驻地的铁匠铺旧址,在那棵被炮火燎去半边却依然活着的槐树下,又埋下一封信:"我们要去北平了。永固,如果你回来,问问邻居张婶,她会告诉你我们的去向。"北平的日子并不好过。舅舅家住在拥挤的大杂院里,全家挤在两间小屋里。书瑶在协和医院找到一份护士工作,每天面对的都是战争带来的伤痛。
1935年冬,特别寒冷。书瑶在病房里忙碌着,突然听见一个熟悉的口音:"请问...是沈阳来的林书瑶么?"她转身,看见轮椅上坐着一个年轻男子,面色苍白,左腿空荡荡的裤管挽着结。
那人眼睛突然亮了:"真是你!我是二柱子啊,永固哥的铁匠铺隔壁家的二柱子!
"书瑶手中的药盘差点掉落,她急忙蹲下身:"你...你知道永固的消息?
"二柱子从怀里掏出一个油布包,小心翼翼地打开:"这是永固哥托我带的。
他说要是能活着见到你,一定要交到你手里。"油布包里是一本边角磨损的日记本,还有一封用血书写的信。书瑶的手指颤抖着打开血书,永固熟悉的字迹跃然纸上:"书瑶亲启:今日在江桥,马占山将军带我们打了胜仗。
我用你给的荷包装了黑土地的土,等光复那天,我们要用这土种一棵槐树..."二柱子哽咽道:"永固哥为了掩护我们转移,留下断后...已经...已经两个月没有消息了。"他低下头,"我们那支队伍,活着过江的不到十人..."书瑶眼前一黑,勉强扶住轮椅才站稳。她深吸一口气,打开日记本。第一页写着:"1932年5月20日,今日又梦到书瑶在槐树下等我。
一定要活着回去。"她一页页翻看,泪水止不住地流。
日记里记录着永固这些年的经历:从沈阳逃到黑龙江,加入抗日义勇军,参加江桥抗战...字里行间都是对她的思念。"1933年8月15日,今日负伤,高烧中一直喊书瑶的名字。战友说我哭了,我不承认。""1934年清明节,偷偷回了一趟沈阳。铁匠铺没了,槐树也被烧焦了。在树下坐了一夜,希望书瑶能感应到。
""1935年9月18日,整整四年了。书瑶,你还等着我吗?"当晚,书瑶写下第一百二十七封寄往未知地址的信:"永固,今日见到二柱子,得知你可能...但我不会放弃等待。昨日医院来了个伤兵,唱起《松花江上》,整个病房的人都哭了。我这才知道,原来思念也可以这样震耳欲聋。
"她小心地将永固的日记本包好,贴在胸口,仿佛这样就能感受到他的温度。窗外,北平的月亮又圆又亮,和沈阳的一样明亮。书瑶轻声说:"永固,无论你在哪里,都要看着这轮月亮。我也在看,这样我们的目光就能在月亮上相遇了。
"03 战地情深见月明1937年7月,卢沟桥的炮声震动了北平。书瑶毅然加入医疗队,奔赴前线。她剪短了长发,将永固的日记本用油布仔细包好,贴身收藏。
战地医院设在徐州郊外的一座破庙里。伤兵源源不断送来,书瑶和同事们日夜不停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