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途:谦少的小鹿》于慕明于谦已完结小说_星途:谦少的小鹿(于慕明于谦)经典小说
时间: 2025-09-16 02:25:00
下午两点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光影映画”会议室的长条桌上投下斑驳的条纹。
刚装修完的房间还留着淡淡的乳胶漆味,混着角落里咖啡机蒸腾的咖啡香,成了圈内项目会最常见的气味组合。
于慕明站在会议室门口,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黑色文件夹的边缘,确认封面上“慕明”两个字的印刷足够低调。
“请问是慕明老师吗?”
于慕明点头笑了笑,声音里带着恰到好处的温和:“麻烦你了。”
他刻意压着声线,没让那点从小跟着于谦耳濡目染的京腔太明显——在没站稳脚跟之前,任何可能暴露背景的细节都得藏好。
推开门的瞬间,几道目光同时扫了过来。
长条桌主位坐着的张制片立刻站起身,脸上堆着熟稔的笑:“可算把您盼来了!
路上没堵车吧?”
他这话半是客气半是试探,毕竟这位“慕明”是通过相熟的编剧朋友介绍来的,只说“对剧本有独到见解,手上有过几个成活儿”,连份正经的简历都没给。
于慕明顺势坐到空位上,将文件夹放在桌角,没急着打开:“还好,地铁比开车靠谱。”
他刻意提了“地铁”,眼角余光瞥见对面资方代表李总挑了下眉——那眼神里的轻视毫不掩饰,大抵是觉得这么年轻的“幕后顾问”,多半是来混资历的。
会议室里总共六个人:制片人张姐、编剧老周、资方代表李总、执行导演、选角指导,再加上他这个临时请来的“剧本医生”。
桌上摊着的剧本封面上印着《晚风告白》,一部小成本都市爱情剧,正是白鹿即将试镜的那个项目。
“咱们先过一遍目前的问题。”
张制片敲了敲桌面,率先打破沉默,“老周你先说,剧本改到第几版了?”
编剧老周推了推眼镜,语气里带着点无奈:“第三版了,但李总那边觉得女主前期太‘平’,想加段失忆梗;我觉得没必要,加了反而破坏人物逻辑。”
李总立刻接话,手指在剧本上点得咚咚响:“现在观众就吃失忆这套!
你看那谁演的剧,失忆后虐恋情深,播得多火。
没有强情节,这剧怎么出圈?”
“可女主设定是文物修复师,靠的是细腻和坚韧立住的人设。”
老周急得脸都红了,“突然加失忆,她前期的专业铺垫不就白费了?
这是逻辑硬伤!”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吵起来,执行导演和选角指导低着头装透明,张制片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会议室里的气氛瞬间僵住。
于慕明没插话,指尖在剧本扉页上轻轻敲着,目光快速扫过桌上散落的修改批注——红笔写的“加冲突强人设”,蓝笔标着“保留专业线”,显然己经拉锯了不少日子。
等两人争执稍歇,张制片才看向于慕明,语气带着期许:“慕明老师,您是行家,您给掌掌眼?”
于慕明终于翻开文件夹,里面不是现成的修改方案,而是几张手写的人物关系图和情节时间线。
他没首接回应失忆梗的争议,反而问了个看似无关的问题:“李总觉得女主‘平’,具体是觉得哪段情节没张力?”
李总愣了下,随即翻到剧本第二集:“这里,她发现男主是当年破坏文物的嫌疑人,居然就只是问了句‘是你吗’?
太淡了!
换别的剧,早上去撕了!”
“老周坚持不加失忆,是想保女主的职业信念感?”
于慕明又转向编剧。
老周连连点头:“对!
她的专业是底线,不能为了冲突丢了根。”
于慕明指尖点在“文物修复师”五个字上,抬眼时眼底带着点笑意:“其实不用非选其一。
女主的‘淡’不是软,是职业训练出来的克制。
但克制不代表没情绪,咱们可以加段‘物’的戏。”
他拿起笔在剧本空白处画了个简单的分镜:女主摸到男主送来的破损玉佩,玉佩的裂痕和当年那件文物的裂痕形状一致。
镜头从她颤抖的指尖切到眼底的红血丝,再给到她藏在白大褂口袋里、攥得发白的拳头。
“不用台词撕逼,用她最熟悉的东西戳她的痛处。
专业素养让她表面平静,但细节能漏出情绪,比失忆梗更有层次。”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老周盯着那个分镜,眼睛越睁越大:“对呀!
我怎么没想到?
用文物做情感载体,既不丢专业线,又有冲突!”
李总摩挲着下巴,虽然没立刻表态,但眉头舒展了不少。
于慕明没停,又翻到剧本后半段:“还有这里,女主帮男主洗清冤屈的情节,现在写得太像‘金手指’。
可以加个细节,她修复文物时发现的痕迹,和当年现场留下的碎片能对上——她不是靠运气破案,是靠吃饭的本事,这才是立人设的关键。”
张制片拿起笔快速记着,笔尖在纸上划过的声音格外清晰:“那结尾呢?
现在的结局太仓促了,资方想加个求婚戏。”
“求婚可以加,但得符合人设。”
于慕明翻到最后一页,“别搞鲜花钻戒那套俗的。
让男主把当年被破坏、又被女主修复好的小瓷瓶拿来,瓶底刻上日期——既是道歉,也是承诺。
她修好了文物,也‘修’好了他的遗憾,这比任何情话都管用。”
这番话一说完,李总率先鼓起了掌:“高!
还是慕明老师有想法,既保留了编剧的初心,又有观众爱看的点。
就按这个改!”
老周更是激动地递过剧本:“慕老师,您这几个点太精准了,简首说到我心坎里了!
您看还有别的要调整的吗?”
于慕明笑着摆手:“我就是提些建议,具体还得您来细化。
剧本医生的活儿,从来不是替人写,是帮人把藏在纸里的光挖出来。”
这话不是谦虚,是他从父亲于谦那儿学来的道理——台上的角儿得自己立得住,幕后的人再多能耐,也只是搭梯子的。
会议结束时己经过了五点,张制片特意留他:“慕明老师,晚上一起吃个饭?
顺便聊聊后续的选角,您对女主演员有什么想法?”
于慕明收拾文件夹的动作顿了下,脑海里莫名闪过早上母亲白慧明提起的那个名字——白鹿,据说试镜资料里有她。
但他没表露分毫,只是笑着婉拒:“不了张姐,晚上还有点事。
选角我就不掺和了,您和选角指导看着来,只要演员能演出那种‘外冷内热’的劲儿就行。”
他刻意保持距离,一来是不想被人觉得“越界”,二来是想看看那个被母亲夸“有灵气”的女演员,到底有没有真本事。
毕竟在这个圈子里,背景再硬,没实力也站不稳——这点他比谁都清楚。
走出光影映画的办公楼,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手机震动了下,是于谦发来的微信:“小子,第一天‘体验生活’顺利不?
别露怯,丢你爹的脸。”
后面还跟了个狗头表情。
于慕明笑着回:“放心,没给您丢脸,就是差点被资方的‘失忆梗’送走。”
刚发完消息,就见张制片追了出来,手里拿着个信封:“慕明老师,这是您的顾问费,您点点。
后续剧本修改,还得麻烦您多费心。”
于慕明没接,指了指自己的微信:“钱首接转我微信就行,信封太扎眼。
后续有问题随时找我,改剧本的活儿,我随叫随到。”
他刻意说得随意,既表现出合作的诚意,又没显得急于求成。
张制片愣了下,随即笑着点头:“行行行,听您的。
对了,选角定在后天,您要是有空,过来帮着把把关?
就当帮我个忙。”
于慕明心里一动,面上却不动声色:“看情况吧,要是有空就过来。”
他没把话说死,既留了余地,又不会显得太主动。
坐地铁回家的路上,于慕明靠在车窗上,看着窗外掠过的霓虹。
车厢里有人在刷短视频,正好刷到于谦的相声片段,弹幕里满是“谦爷牛逼于老师太逗了”。
他下意识地往角落里缩了缩,拿出耳机戴上——不是怕被认出来,是不想活在父亲的光环里。
就像当年学相声,父亲从不让他跟着上台,只说“先把基本功练扎实,等什么时候别人夸你‘说得好’,不是‘于谦儿子说得好’,再登台也不迟”。
现在闯娱乐圈,他也是这个心思:靠自己的本事站稳脚跟,等哪天能拿出像样的作品,再堂堂正正地说“我是于慕明”。
回到家时,白慧明正在厨房做饭,闻到香味的于慕明换了鞋就凑过去:“妈,做什么好吃的呢?
真香。”
“红烧排骨,你爸念叨好几天了。”
白慧明往他碗里夹了块排骨,“今天去光影映画还顺利吗?
张制片跟我夸你了,说你提的建议特别专业。”
于慕明咬着排骨笑:“还是妈您眼光好,选的项目靠谱。
对了,您早上说的那个叫白鹿的女演员,试镜资料给我看看?”
白慧明从客厅拿过平板电脑,点开文件夹:“喏,就是这个姑娘。
你看她演的那个短片,眼神特别有戏,我觉得跟你改的那个女主特别贴。”
屏幕里的女孩穿着简单的白T恤,演的是一段失去亲人后的戏,没有撕心裂肺的哭嚎,只是盯着空荡的房间,眼泪无声地往下掉,指尖却紧紧攥着一张旧照片。
于慕明的目光顿住了——这股“克制的张力”,不正是他在会上说的那种感觉吗?
“是挺有灵气的。”
他关掉平板,语气里带着点不易察觉的期待,“后天选角我要是有空,就去看看。”
白慧明笑着拍了下他的胳膊:“你可别欺负人家小姑娘。
听说她挺不容易的,跑了好几年龙套了。”
“妈,我像那种欺负人的人吗?”
于慕明故作委屈,随即又笑了,“我就是看看,她能不能接住那个角色。”
这时于谦从外面回来,手里提着个鸟笼,进门就喊:“儿子,今天干得怎么样?
没给你爹丢人吧?”
于慕明迎上去,帮他挂好鸟笼:“放心,没丢您的脸,就是差点被资方的奇葩要求气着。”
“嗨,这圈子就这样。”
于谦往沙发上一坐,拿起茶杯喝了口,“记住了,不管幕后还是台前,守住本事,别丢了分寸,比啥都强。”
于慕明点头应着,目光却落在窗外——后天的试镜,应该会很有意思。
那个叫白鹿的女孩,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能不能看懂他藏在剧本里的那些“小心思”,他倒真想见识见识。
夜色渐浓,客厅里的灯光暖融融的,鸟笼里的画眉鸟偶尔叫两声,混着厨房里传来的抽油烟机声,是于家最寻常的夜晚。
于慕明靠在沙发上,翻着手机里张制片发来的试镜名单,指尖在“白鹿”两个字上轻轻顿了顿,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
他的星途,才刚刚开始。
而这场关于剧本、关于演员、关于初心的较量,也即将拉开序幕。
刚装修完的房间还留着淡淡的乳胶漆味,混着角落里咖啡机蒸腾的咖啡香,成了圈内项目会最常见的气味组合。
于慕明站在会议室门口,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黑色文件夹的边缘,确认封面上“慕明”两个字的印刷足够低调。
“请问是慕明老师吗?”
于慕明点头笑了笑,声音里带着恰到好处的温和:“麻烦你了。”
他刻意压着声线,没让那点从小跟着于谦耳濡目染的京腔太明显——在没站稳脚跟之前,任何可能暴露背景的细节都得藏好。
推开门的瞬间,几道目光同时扫了过来。
长条桌主位坐着的张制片立刻站起身,脸上堆着熟稔的笑:“可算把您盼来了!
路上没堵车吧?”
他这话半是客气半是试探,毕竟这位“慕明”是通过相熟的编剧朋友介绍来的,只说“对剧本有独到见解,手上有过几个成活儿”,连份正经的简历都没给。
于慕明顺势坐到空位上,将文件夹放在桌角,没急着打开:“还好,地铁比开车靠谱。”
他刻意提了“地铁”,眼角余光瞥见对面资方代表李总挑了下眉——那眼神里的轻视毫不掩饰,大抵是觉得这么年轻的“幕后顾问”,多半是来混资历的。
会议室里总共六个人:制片人张姐、编剧老周、资方代表李总、执行导演、选角指导,再加上他这个临时请来的“剧本医生”。
桌上摊着的剧本封面上印着《晚风告白》,一部小成本都市爱情剧,正是白鹿即将试镜的那个项目。
“咱们先过一遍目前的问题。”
张制片敲了敲桌面,率先打破沉默,“老周你先说,剧本改到第几版了?”
编剧老周推了推眼镜,语气里带着点无奈:“第三版了,但李总那边觉得女主前期太‘平’,想加段失忆梗;我觉得没必要,加了反而破坏人物逻辑。”
李总立刻接话,手指在剧本上点得咚咚响:“现在观众就吃失忆这套!
你看那谁演的剧,失忆后虐恋情深,播得多火。
没有强情节,这剧怎么出圈?”
“可女主设定是文物修复师,靠的是细腻和坚韧立住的人设。”
老周急得脸都红了,“突然加失忆,她前期的专业铺垫不就白费了?
这是逻辑硬伤!”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吵起来,执行导演和选角指导低着头装透明,张制片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会议室里的气氛瞬间僵住。
于慕明没插话,指尖在剧本扉页上轻轻敲着,目光快速扫过桌上散落的修改批注——红笔写的“加冲突强人设”,蓝笔标着“保留专业线”,显然己经拉锯了不少日子。
等两人争执稍歇,张制片才看向于慕明,语气带着期许:“慕明老师,您是行家,您给掌掌眼?”
于慕明终于翻开文件夹,里面不是现成的修改方案,而是几张手写的人物关系图和情节时间线。
他没首接回应失忆梗的争议,反而问了个看似无关的问题:“李总觉得女主‘平’,具体是觉得哪段情节没张力?”
李总愣了下,随即翻到剧本第二集:“这里,她发现男主是当年破坏文物的嫌疑人,居然就只是问了句‘是你吗’?
太淡了!
换别的剧,早上去撕了!”
“老周坚持不加失忆,是想保女主的职业信念感?”
于慕明又转向编剧。
老周连连点头:“对!
她的专业是底线,不能为了冲突丢了根。”
于慕明指尖点在“文物修复师”五个字上,抬眼时眼底带着点笑意:“其实不用非选其一。
女主的‘淡’不是软,是职业训练出来的克制。
但克制不代表没情绪,咱们可以加段‘物’的戏。”
他拿起笔在剧本空白处画了个简单的分镜:女主摸到男主送来的破损玉佩,玉佩的裂痕和当年那件文物的裂痕形状一致。
镜头从她颤抖的指尖切到眼底的红血丝,再给到她藏在白大褂口袋里、攥得发白的拳头。
“不用台词撕逼,用她最熟悉的东西戳她的痛处。
专业素养让她表面平静,但细节能漏出情绪,比失忆梗更有层次。”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老周盯着那个分镜,眼睛越睁越大:“对呀!
我怎么没想到?
用文物做情感载体,既不丢专业线,又有冲突!”
李总摩挲着下巴,虽然没立刻表态,但眉头舒展了不少。
于慕明没停,又翻到剧本后半段:“还有这里,女主帮男主洗清冤屈的情节,现在写得太像‘金手指’。
可以加个细节,她修复文物时发现的痕迹,和当年现场留下的碎片能对上——她不是靠运气破案,是靠吃饭的本事,这才是立人设的关键。”
张制片拿起笔快速记着,笔尖在纸上划过的声音格外清晰:“那结尾呢?
现在的结局太仓促了,资方想加个求婚戏。”
“求婚可以加,但得符合人设。”
于慕明翻到最后一页,“别搞鲜花钻戒那套俗的。
让男主把当年被破坏、又被女主修复好的小瓷瓶拿来,瓶底刻上日期——既是道歉,也是承诺。
她修好了文物,也‘修’好了他的遗憾,这比任何情话都管用。”
这番话一说完,李总率先鼓起了掌:“高!
还是慕明老师有想法,既保留了编剧的初心,又有观众爱看的点。
就按这个改!”
老周更是激动地递过剧本:“慕老师,您这几个点太精准了,简首说到我心坎里了!
您看还有别的要调整的吗?”
于慕明笑着摆手:“我就是提些建议,具体还得您来细化。
剧本医生的活儿,从来不是替人写,是帮人把藏在纸里的光挖出来。”
这话不是谦虚,是他从父亲于谦那儿学来的道理——台上的角儿得自己立得住,幕后的人再多能耐,也只是搭梯子的。
会议结束时己经过了五点,张制片特意留他:“慕明老师,晚上一起吃个饭?
顺便聊聊后续的选角,您对女主演员有什么想法?”
于慕明收拾文件夹的动作顿了下,脑海里莫名闪过早上母亲白慧明提起的那个名字——白鹿,据说试镜资料里有她。
但他没表露分毫,只是笑着婉拒:“不了张姐,晚上还有点事。
选角我就不掺和了,您和选角指导看着来,只要演员能演出那种‘外冷内热’的劲儿就行。”
他刻意保持距离,一来是不想被人觉得“越界”,二来是想看看那个被母亲夸“有灵气”的女演员,到底有没有真本事。
毕竟在这个圈子里,背景再硬,没实力也站不稳——这点他比谁都清楚。
走出光影映画的办公楼,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手机震动了下,是于谦发来的微信:“小子,第一天‘体验生活’顺利不?
别露怯,丢你爹的脸。”
后面还跟了个狗头表情。
于慕明笑着回:“放心,没给您丢脸,就是差点被资方的‘失忆梗’送走。”
刚发完消息,就见张制片追了出来,手里拿着个信封:“慕明老师,这是您的顾问费,您点点。
后续剧本修改,还得麻烦您多费心。”
于慕明没接,指了指自己的微信:“钱首接转我微信就行,信封太扎眼。
后续有问题随时找我,改剧本的活儿,我随叫随到。”
他刻意说得随意,既表现出合作的诚意,又没显得急于求成。
张制片愣了下,随即笑着点头:“行行行,听您的。
对了,选角定在后天,您要是有空,过来帮着把把关?
就当帮我个忙。”
于慕明心里一动,面上却不动声色:“看情况吧,要是有空就过来。”
他没把话说死,既留了余地,又不会显得太主动。
坐地铁回家的路上,于慕明靠在车窗上,看着窗外掠过的霓虹。
车厢里有人在刷短视频,正好刷到于谦的相声片段,弹幕里满是“谦爷牛逼于老师太逗了”。
他下意识地往角落里缩了缩,拿出耳机戴上——不是怕被认出来,是不想活在父亲的光环里。
就像当年学相声,父亲从不让他跟着上台,只说“先把基本功练扎实,等什么时候别人夸你‘说得好’,不是‘于谦儿子说得好’,再登台也不迟”。
现在闯娱乐圈,他也是这个心思:靠自己的本事站稳脚跟,等哪天能拿出像样的作品,再堂堂正正地说“我是于慕明”。
回到家时,白慧明正在厨房做饭,闻到香味的于慕明换了鞋就凑过去:“妈,做什么好吃的呢?
真香。”
“红烧排骨,你爸念叨好几天了。”
白慧明往他碗里夹了块排骨,“今天去光影映画还顺利吗?
张制片跟我夸你了,说你提的建议特别专业。”
于慕明咬着排骨笑:“还是妈您眼光好,选的项目靠谱。
对了,您早上说的那个叫白鹿的女演员,试镜资料给我看看?”
白慧明从客厅拿过平板电脑,点开文件夹:“喏,就是这个姑娘。
你看她演的那个短片,眼神特别有戏,我觉得跟你改的那个女主特别贴。”
屏幕里的女孩穿着简单的白T恤,演的是一段失去亲人后的戏,没有撕心裂肺的哭嚎,只是盯着空荡的房间,眼泪无声地往下掉,指尖却紧紧攥着一张旧照片。
于慕明的目光顿住了——这股“克制的张力”,不正是他在会上说的那种感觉吗?
“是挺有灵气的。”
他关掉平板,语气里带着点不易察觉的期待,“后天选角我要是有空,就去看看。”
白慧明笑着拍了下他的胳膊:“你可别欺负人家小姑娘。
听说她挺不容易的,跑了好几年龙套了。”
“妈,我像那种欺负人的人吗?”
于慕明故作委屈,随即又笑了,“我就是看看,她能不能接住那个角色。”
这时于谦从外面回来,手里提着个鸟笼,进门就喊:“儿子,今天干得怎么样?
没给你爹丢人吧?”
于慕明迎上去,帮他挂好鸟笼:“放心,没丢您的脸,就是差点被资方的奇葩要求气着。”
“嗨,这圈子就这样。”
于谦往沙发上一坐,拿起茶杯喝了口,“记住了,不管幕后还是台前,守住本事,别丢了分寸,比啥都强。”
于慕明点头应着,目光却落在窗外——后天的试镜,应该会很有意思。
那个叫白鹿的女孩,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能不能看懂他藏在剧本里的那些“小心思”,他倒真想见识见识。
夜色渐浓,客厅里的灯光暖融融的,鸟笼里的画眉鸟偶尔叫两声,混着厨房里传来的抽油烟机声,是于家最寻常的夜晚。
于慕明靠在沙发上,翻着手机里张制片发来的试镜名单,指尖在“白鹿”两个字上轻轻顿了顿,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
他的星途,才刚刚开始。
而这场关于剧本、关于演员、关于初心的较量,也即将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