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传(帝辛周文王)全文免费小说_小说免费完结古代名人传(帝辛周文王)
时间: 2025-09-16 02:29:04
禹,姓姒,名文命,字高密。
禹的父亲是鲧,母亲是修己。
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帝的孙子。
禹的曾祖父昌意和父亲鲧都没有登临帝位,而是给帝王做大臣。
帝尧年事己高,让舜代行天子之政,舜在巡视时发现鲧未能治理洪水,在羽山(今山东省境内)杀死鲧。
舜继任帝位后,征询西岳谁可以光大帝尧的事业,西岳举荐禹任司空,治理水患。
于是禹被任命为司空,继续鲧的事业治理水患。
禹和伯益、后稷立即奉行帝舜的命令,派诸侯和百官召集百姓一同治理洪水。
禹为父亲治水无功遭受惩罚感到难过,于是辛苦劳作,努力思索,总结父亲鲧治水的失败经验,将淤堵改为疏通。
治水期间,禹根据山势的走向砍伐树木制作路标,来测定高山大川,并随身带着测量仪器,测度地形的高低,从西向东,带着百姓们一路疏通水道,将积水引入江河,将江河引入海洋。
经过十三年的治理,水患终于消除。
禹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用工具和仪器开辟九州土地,打通道路,修筑堤坝,测量山岳。
禹命令益给百姓稻种,教导百姓在低洼潮湿的地方种植,还命令后稷给予百姓们应急充饥的食物,并在食物充足的地方调取粮食给缺少食物的地方,各地食物储备得以均衡。
禹走遍山川,对各地不同的地形、习俗、物产等了如指掌,初步划定了九州,并根据各地的情况制定了进献贡物的品种和标准。
禹成功治理水患后,九州得以统一,西境之内都可以居住,河道、山路己疏通,西海之内的诸侯都可以来朝贡。
禹还以距天子都城远近命名地方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并明确各地事务。
帝舜赐给禹玄圭,向全天下人宣布治水成功。
天下从此太平,百姓也安居乐业。
禹治水的功绩闻名于世,皋陶敬重禹的品德,命令百姓都以禹为准则,帝舜的德业更加昌明。
禹向帝舜进言,要善用人才,以仁德辅政。
帝舜向上天举荐禹为他的继承人。
十七年后舜去世,三年治丧结束后,禹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
因禹有治水、划定九州、制定税赋等功绩,天下诸侯都不去朝拜商均而来朝拜禹,于是禹登上天子位,国号为夏后。
禹改定历日为夏历,并分封尧的儿子丹朱和舜的儿子商均。
另外,禹还制定因地制宜的贡赋制度以及五服制。
禹登上帝位后,召集各诸侯在涂山(今安徽省怀远县境内的淮河与涡河交汇处)会盟,各诸侯带来朝贺贡礼,禹在各部落首领面前祭天。
之后将各方诸侯进献的青铜制成九鼎,象征统一天下九州万国。
禹继任帝位后,向上天推荐皋陶为帝位继承人,并把政事交给他,但是皋陶还没有继任就去世了。
禹又举用了益,把政事交给他。
禹在位的第十年到东方视察,在会稽(今浙江绍兴)逝世。
三年丧期结束,益把帝位让给禹的儿子启。
因益辅佐禹时间不长,天下并不顺服他。
禹的儿子启很有才能,天下人心都归向于他,于是启继承了帝位。
划分九州禹在治水途中,砍削树木作为路标,为高山大河界定土地的疆界,疏通河道、山道。
后来,禹对其所到达的地区,按照山川、物产、风俗等不同情形做分区,初定九州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及雍州。
贡赋制度禹在治水途中,走遍山川,对九州各地情形比较了解,制定了因地制宜的赋税制度。
禹规定在赋税征收过程中必须谨慎有节,要严格依照土地的等级确定赋税数额。
禹将九州的田地按土质肥沃程度分为三等,即上、中、下三等 。
而每等再分三级 ,即上等分上上 、上中 、上下 ;中等分中上、中中、 中下 ;下等分下上 、下中、下下,共三等九级 ,然后根据各州土地等级 、经济和生产发展状况确定各州贡赋的多少。
五服制禹还规定帝王所在的都城五百里的地区为甸服,再外五百里为侯服,再外五百里为绥服,再外五百里为要服,最外五百里为荒服。
甸服靠内的一百里替天子服差役,二百里的担任国家的差役,三百里担任侦察工作 。
侯服靠内一百里以内要为天子服役,二百里以内要管理国家事务,三百里以内要听候天子之命。
绥服靠内三百里以内要推行文教,二百里以内要奋力保卫王室。
要服靠内的三百里居住少数民族 ,向外的二百里安置犯法判的罪犯。
荒服靠内三百里住着蛮族, 向外二百里安置犯法判处流放的罪犯。
五服各进纳不同物品或负担不同劳务。
禹的五服制构建起一个基本的国家政治经济框架,是对贡赋制度的补充。
禹铸九鼎禹登帝位后,决定在涂山(今安徽省怀远县境内的淮河与涡河交汇处)召开诸侯大会 ,总结结涂山治水成功经验并庆功表彰。
大禹发出朝会诸侯通知后 ,各地诸侯纷纷率队从西面八方赶来,并进献了许多朝贺的贡品 。
禹为纪念这次大会,将各方诸侯、方伯进献的金(青铜)铸成九个鼎,即豫州鼎、冀州鼎、兗[yǎn]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雍州鼎、梁州鼎,代表九州,象征着统一天下九州万国,是夏王朝的镇国之宝。
九鼎因此成为天命所在,象征政权稳固、春秋鼎盛,后夏、商、周三朝均以九鼎为传国重器。
至此 大禹的时代结束。
大禹作为夏朝的第一位天子,成为上古传说时代与伏羲、黄帝比肩的贤圣帝王。
禹的父亲是鲧,母亲是修己。
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帝的孙子。
禹的曾祖父昌意和父亲鲧都没有登临帝位,而是给帝王做大臣。
帝尧年事己高,让舜代行天子之政,舜在巡视时发现鲧未能治理洪水,在羽山(今山东省境内)杀死鲧。
舜继任帝位后,征询西岳谁可以光大帝尧的事业,西岳举荐禹任司空,治理水患。
于是禹被任命为司空,继续鲧的事业治理水患。
禹和伯益、后稷立即奉行帝舜的命令,派诸侯和百官召集百姓一同治理洪水。
禹为父亲治水无功遭受惩罚感到难过,于是辛苦劳作,努力思索,总结父亲鲧治水的失败经验,将淤堵改为疏通。
治水期间,禹根据山势的走向砍伐树木制作路标,来测定高山大川,并随身带着测量仪器,测度地形的高低,从西向东,带着百姓们一路疏通水道,将积水引入江河,将江河引入海洋。
经过十三年的治理,水患终于消除。
禹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用工具和仪器开辟九州土地,打通道路,修筑堤坝,测量山岳。
禹命令益给百姓稻种,教导百姓在低洼潮湿的地方种植,还命令后稷给予百姓们应急充饥的食物,并在食物充足的地方调取粮食给缺少食物的地方,各地食物储备得以均衡。
禹走遍山川,对各地不同的地形、习俗、物产等了如指掌,初步划定了九州,并根据各地的情况制定了进献贡物的品种和标准。
禹成功治理水患后,九州得以统一,西境之内都可以居住,河道、山路己疏通,西海之内的诸侯都可以来朝贡。
禹还以距天子都城远近命名地方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并明确各地事务。
帝舜赐给禹玄圭,向全天下人宣布治水成功。
天下从此太平,百姓也安居乐业。
禹治水的功绩闻名于世,皋陶敬重禹的品德,命令百姓都以禹为准则,帝舜的德业更加昌明。
禹向帝舜进言,要善用人才,以仁德辅政。
帝舜向上天举荐禹为他的继承人。
十七年后舜去世,三年治丧结束后,禹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
因禹有治水、划定九州、制定税赋等功绩,天下诸侯都不去朝拜商均而来朝拜禹,于是禹登上天子位,国号为夏后。
禹改定历日为夏历,并分封尧的儿子丹朱和舜的儿子商均。
另外,禹还制定因地制宜的贡赋制度以及五服制。
禹登上帝位后,召集各诸侯在涂山(今安徽省怀远县境内的淮河与涡河交汇处)会盟,各诸侯带来朝贺贡礼,禹在各部落首领面前祭天。
之后将各方诸侯进献的青铜制成九鼎,象征统一天下九州万国。
禹继任帝位后,向上天推荐皋陶为帝位继承人,并把政事交给他,但是皋陶还没有继任就去世了。
禹又举用了益,把政事交给他。
禹在位的第十年到东方视察,在会稽(今浙江绍兴)逝世。
三年丧期结束,益把帝位让给禹的儿子启。
因益辅佐禹时间不长,天下并不顺服他。
禹的儿子启很有才能,天下人心都归向于他,于是启继承了帝位。
划分九州禹在治水途中,砍削树木作为路标,为高山大河界定土地的疆界,疏通河道、山道。
后来,禹对其所到达的地区,按照山川、物产、风俗等不同情形做分区,初定九州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及雍州。
贡赋制度禹在治水途中,走遍山川,对九州各地情形比较了解,制定了因地制宜的赋税制度。
禹规定在赋税征收过程中必须谨慎有节,要严格依照土地的等级确定赋税数额。
禹将九州的田地按土质肥沃程度分为三等,即上、中、下三等 。
而每等再分三级 ,即上等分上上 、上中 、上下 ;中等分中上、中中、 中下 ;下等分下上 、下中、下下,共三等九级 ,然后根据各州土地等级 、经济和生产发展状况确定各州贡赋的多少。
五服制禹还规定帝王所在的都城五百里的地区为甸服,再外五百里为侯服,再外五百里为绥服,再外五百里为要服,最外五百里为荒服。
甸服靠内的一百里替天子服差役,二百里的担任国家的差役,三百里担任侦察工作 。
侯服靠内一百里以内要为天子服役,二百里以内要管理国家事务,三百里以内要听候天子之命。
绥服靠内三百里以内要推行文教,二百里以内要奋力保卫王室。
要服靠内的三百里居住少数民族 ,向外的二百里安置犯法判的罪犯。
荒服靠内三百里住着蛮族, 向外二百里安置犯法判处流放的罪犯。
五服各进纳不同物品或负担不同劳务。
禹的五服制构建起一个基本的国家政治经济框架,是对贡赋制度的补充。
禹铸九鼎禹登帝位后,决定在涂山(今安徽省怀远县境内的淮河与涡河交汇处)召开诸侯大会 ,总结结涂山治水成功经验并庆功表彰。
大禹发出朝会诸侯通知后 ,各地诸侯纷纷率队从西面八方赶来,并进献了许多朝贺的贡品 。
禹为纪念这次大会,将各方诸侯、方伯进献的金(青铜)铸成九个鼎,即豫州鼎、冀州鼎、兗[yǎn]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雍州鼎、梁州鼎,代表九州,象征着统一天下九州万国,是夏王朝的镇国之宝。
九鼎因此成为天命所在,象征政权稳固、春秋鼎盛,后夏、商、周三朝均以九鼎为传国重器。
至此 大禹的时代结束。
大禹作为夏朝的第一位天子,成为上古传说时代与伏羲、黄帝比肩的贤圣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