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阅读网

骨纹御墟录(林野云芷)热门小说在线阅读_热门小说骨纹御墟录(林野云芷)

时间: 2025-09-18 19:50:47 

(本故事纯属做梦后虚构书写,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第一章 泥路上的送殡队伍我叫萧曹,是个再普通不过的上班族,每天挤地铁、敲键盘,日子过得像杯温吞水。直到那天晚上,我做了个梦,一个真到让我后来分不清是梦还是现实的梦。梦里头,我一睁眼就踩在泥地里,不是城里柏油路,是那种掺着麦秸秆的黄泥巴,黏在鞋底,走一步带起一块。天是灰的,风里裹着麦香和另一种说不出的味儿,有点像烧纸的烟,又有点闷。我正发懵,就听见远处有唢呐声,呜呜咽咽的,调子沉得压心口。顺着声音望过去,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尽头,过来一队人。前头是两个穿孝服的汉子,扛着“陆府孝”的白幡,风一吹,幡角扫过路边的麦子,麦芒子簌簌往下掉。队伍中间是口薄木棺材,没上漆,露着木头的原色,由四个壮实的庄稼汉抬着,走得磕磕绊绊。棺材后面跟着个老太太,头发全白了,用根蓝布条扎着,哭一声抹一把眼泪,眼泪混着脸上的泥道子,成了花的。

旁边扶着她的姑娘,也就十六七岁,辫子上系着白绳,嘴唇咬得发白,眼泪掉在衣襟上,洇出一小片湿。这是陆家的老太太没了,我脑子里突然冒出这么个念头,跟真事儿似的。

正看着,地忽然震了一下,不是很厉害,但脚底下的泥巴都颤了颤。唢呐声停了,送殡的人都停下脚步,往北边瞅。我也跟着转头,就看见麦田里开过来几辆“铁家伙”——是战车,绿色的,车身上有白星星,车轱辘碾过麦田,把半人高的麦子压出一条黑印子。车上的士兵穿着灰布军装,帽子上的帽徽是青天白日,他们扶着车沿,眼神往前瞅,往南京的方向。

风把他们的声音吹过来,断断续续的,“快……赶在鬼子前头……”送殡的队伍里有人叹了口气,抬棺材的汉子抹了把汗,低声说:“这兵荒马乱的,老太太走了也好,不用遭罪了。”我跟着队伍往坟地方向走,泥路越来越难走,棺材压得抬棺的汉子们胳膊上的青筋都鼓起来。路过一片歪脖子柳树时,我看见树底下蹲着个小孩,手里攥着个糠窝窝,正盯着战车看,眼神里没怕,就剩愣。

他娘从后面追过来,一把把他拽进怀里,捂住他的嘴,往麦地里躲,躲的时候还不忘回头看那队战车,眼里的泪珠子“啪嗒”掉在泥地上。那会儿我还没意识到,这梦里的1937年,不是风景,是刀子。

骨纹御墟录(林野云芷)热门小说在线阅读_热门小说骨纹御墟录(林野云芷)

第二章 剧院里的“打倒鬼子”送殡的队伍拐进了山坳,我没跟着去,脚像有自己的主意,往镇上走。句容镇不大,就一条主街,两边的房子都是土坯墙,房顶盖着茅草,有的房檐下还挂着去年的玉米棒子,干得发黄。走了没几步,就看见前头有个大院子,院墙是用碎砖头砌的,上面刷着红漆,写着“句容大剧院”五个字,字歪歪扭扭的,但挺亮。

院子门口挤了不少人,有挑着担子的货郎,有抱着孩子的媳妇,还有穿短打的庄稼汉,都往院里瞅,脸上带着点盼头,又有点愁。我也挤进去,院子里搭了个土台子,用木板铺的,踩上去“吱呀”响。台子上挂着张红布海报,上面用黑墨写着“打倒日本鬼子”,字写得苍劲,旁边还画了个举着大刀的小人,虽然简单,但看着就提气。海报底下,站着个老太太,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用黑网罩着,穿件蓝布褂子,袖口挽着,露出结实的胳膊。她手里拿着个铜锣,“哐”地敲了一下,院子里立马静了。“老少爷们,婶子大娘们,”老太太的声音不高,但穿透力强,每个字都砸在人耳朵里,“今天咱不唱大戏,咱演段真事儿——鬼子要来了,咱不能怂!”底下有人喊:“牛姥,您就演吧,俺们都听着!”哦,她就是牛姥。我心里又冒出来个名字,跟之前知道陆家老太太似的,自然而然。牛姥点点头,朝后台喊了一声:“孩子们,上!

”从后台跑出来几个年轻人,有男有女,都穿着灰布衣裳,脸上抹着点红粉,看着精神。

他们演的是鬼子进村的戏:一个穿黄衣裳的“鬼子”其实是用黄布裹了身子,端着根木棍当枪,闯进“老百姓”家,抢鸡、摔碗,还把“老汉”推倒在地。

台下的人看得攥紧了拳头,有个大爷气得直拍大腿:“狗日的鬼子,真不是东西!”接着,牛姥上场了,她演个老奶奶,手里拿着个针线笸箩,缝着个小布人,布人脸上画着个叉。

她一边缝一边说:“俺孙子去当兵了,说要打鬼子,俺就天天缝这个,缝一个,就盼着鬼子少一个……”演到鬼子要抓“小姑娘”的时候,台下有人喊:“打他!

揍他狗日的!”几个小伙子差点冲上台去,被牛姥拦住了。“老少爷们,”牛姥手里的铜锣又“哐”响了一声,“咱现在不能蛮干,得攒着劲儿,等咱的兵来了,一起把鬼子赶出去!咱中国人,骨头不能软!”台下的人都鼓掌,掌声里带着哭腔,还有人喊:“对!骨头不能软!”我站在人群里,心里头烧得慌,像有团火在烤。正看着,有个穿长衫的人从外面跑进来,慌慌张张地喊:“牛姥,不好了!北边传来消息,鬼子离南京不远了,好多老百姓都往南边跑呢!”牛姥的脸沉了下来,她攥紧了铜锣槌,说:“跑?能跑到哪儿去?咱的家在这儿,地在这儿,跑了,鬼子就更嚣张了!接着演,让更多人知道,鬼子不可怕,怕的是咱自己先软了!”那出戏接着演,台下的人没走,反而更多了。我看着牛姥在台上挺直的腰板,看着台下老百姓眼里的光,突然觉得,这梦里的一切,比我醒着的时候还真。第三章 义愤填膺去参军戏演完了,牛姥在后台给几个年轻人递水,我走过去,没等我开口,她先问了:“小伙子,看着面生,不是本地人吧?”我点点头,说:“我……我是来这边的,刚才看了您的戏,心里难受。

”牛姥叹了口气,用袖子擦了擦额头上的汗:“难受有啥用?得做事。你看刚才那些兵,往南京去的,都是拿命去拼的。咱老百姓,要么帮着送点粮,要么就拿起枪,总不能等着鬼子来杀。”我脑子里突然冒出来个念头,特别强烈:“牛姥,我想参军,我想打鬼子。”牛姥愣了一下,上下打量我:“你身子骨看着还行,就是细皮嫩肉的,能吃苦不?当兵可不是演戏,要扛枪,要赶路,可能还得……”她没说下去,但我知道她要说啥——可能还得死。“我不怕,”我攥紧了拳头,指甲掐进掌心,疼,但心里更疼,“刚才看那戏,看那些兵,我要是再缩着,我自己都瞧不起自己。

”牛姥点点头,从怀里掏出个红布条,上面绣着个“勇”字,递给我:“行,是个汉子。

往北边走,有个兵站,找王连长,就说我牛姥介绍的。这布条你拿着,算是个念想。

”我接过布条,揣进怀里,布条上还有牛姥身上的体温,暖暖的。我给她鞠了个躬,转身就往北边跑。路上还是那些泥地,还是那些麦子,但我跑起来不觉得黏脚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快点,再快点,去南京,去打鬼子。没跑多远,就看见兵站了,几间临时搭的草棚,门口站着两个哨兵,枪挎在肩上,眼神警惕。我走过去,说找王连长,报了牛姥的名字。王连长是个四十来岁的汉子,脸上有道疤,从额头到下巴,看着挺凶,但说话挺实在:“牛姥介绍的?行,既然来了,就别后悔。咱这队伍,缺人,更缺不怕死的人。”他给我发了套灰布军装,有点大,袖子卷了两圈,又给了我一把步枪,枪身磨得发亮,沉甸甸的。我跟着队伍往南京走,一路上都是兵,有老的,有小的,有的背着枪,有的扛着炮弹,有的脚崴了,一瘸一拐还在走。有人问我:“小伙子,为啥来当兵?”我想起牛姥的戏,想起送殡队伍里的小孩,说:“不为啥,就想让鬼子别再欺负咱中国人。”那人笑了,拍了拍我的肩膀:“好样的,咱都一样。

”往南京去的路,越走越沉,风里的麦香没了,多了股硝烟味。我知道,硬仗,要来了。

第四章 南京城里的炮火到南京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城门口挤满了人,有老百姓,有士兵,还有拉着物资的马车。中华门楼上挂着青天白日旗,在风里飘着,有点晃。

我被分到了守中华门的队伍,跟着老兵们往城楼上跑,楼梯是石头的,坑坑洼洼,跑起来硌脚。城楼上架着几挺重机枪,枪口对着城外,黑漆漆的,像野兽的嘴。

老兵老李拍了拍我的肩膀,他脸上全是灰,就剩眼睛亮:“小子,别怕,等鬼子来了,就往狠里打,别给咱中国人丢脸。”我点点头,握紧了手里的枪,手心全是汗。后半夜,炮火响了。先是远处“轰隆”一声,接着就听见炮弹划破空气的声音,“咻——砰!

”炸在城外的空地上,泥土和石子溅得老高。老李喊:“鬼子来了!准备!”我往城外瞅,黑夜里能看见一排排黄点子,越来越近,是鬼子的队伍。他们端着枪,猫着腰,一步步往前挪,像一群饿狼。“打!”连长喊了一声。重机枪“哒哒哒”响起来,子弹像下雨一样往鬼子那边扫。我也扣动了扳机,枪后座力挺大,撞得我肩膀疼,但我没停,就盯着那些黄点子,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别让他们过来,别让他们进南京。

鬼子的炮火更猛了,炮弹炸在城墙上,石头渣子往下掉,砸在头盔上“叮当”响。

有个兵就在我旁边,炮弹炸过来,他没躲开,整个人被掀起来,摔在我脚边,脸上全是血,眼睛还睁着,望着天。我心里一紧,眼泪差点掉下来,但老李拽了我一把:“别愣着!

接着打!他要是看见你哭,该生气了!”我抹了把脸,接着扣扳机,手指都麻了。

天亮的时候,城外的地上躺满了鬼子的尸体,也躺满了我们的人。风里全是血腥味,浓得让人想吐。老李靠在城墙上,从怀里掏出个干硬的馒头,掰了一半给我:“吃点,补充点力气,鬼子还会来的。”我接过馒头,咬了一口,噎得慌,就着冷风往下咽。

远处的南京城,房子冒着烟,有的已经塌了,老百姓的哭喊声顺着风飘过来,听得人心里揪得疼。“为啥要打仗啊?”我问老李。老李叹了口气,望着城外:“不为啥,就为了咱的家。你看那城里的房子,那街上的人,要是让鬼子占了,咱就没家了。

”他刚说完,远处又传来了炮火声,比刚才更猛。老李一下子站起来,抓起枪:“来了!

准备好!”我握紧了枪,望着越来越近的鬼子,心里知道,这仗,难打,但就算是死,我也得站在这中华门上,不能退。第五章 城墙上的女记者鬼子的进攻一波比一波猛,中华门的城墙被炸开了个口子,石头渣子往下掉,我们用沙袋堵,堵上又被炸开,反复了好几次。我的胳膊被弹片划了个口子,流着血,我用布条缠上,没心思管,光顾着打枪。中午的时候,我在城墙上换子弹,突然看见个女的,从城墙底下往上爬。

她穿着件米色的风衣,头发扎成马尾,手里拿着个黑盒子,不是枪,是相机。“喂!

你干啥的?”我喊了一声,把枪对准她。她抬起头,脸上有点灰,但眼睛很亮,一点都不怕:“我是记者,张爱华,来拍照片的。”“拍照片?这地方多危险,你赶紧下去!

”我急了,刚才一颗炮弹就在旁边炸了,她要是再往上爬,肯定得受伤。“我不下去,”她接着往上爬,爬到我旁边,蹲下来,从相机里取出胶卷,又装了个新的,“我要把鬼子的暴行拍下来,送到国外去,让全世界都知道他们干了啥。

”我看着她手里的相机,又看了看城外的鬼子,心里有点佩服她。这时候,一颗子弹擦着她的耳朵过去,打在城墙上,溅起火星。“小心!”我一把把她拽到沙袋后面。

她吓了一跳,但很快就镇定下来,接着举起相机,对着城外的鬼子拍照,“咔嚓咔嚓”的声音,在炮火声里显得特别清楚。“你不怕死啊?”我问她。她笑了笑,眼里有光:“怕,但我更怕没人知道真相。你看那些鬼子,他们烧房子,杀老百姓,要是不拍下来,以后谁还记得?”我没说话,心里挺不是滋味。我在这儿打仗,是为了挡鬼子,她在这儿拍照,是为了记下来,都是为了这南京城,为了中国人。

老李走过来,看了看张爱华,又看了看我:“让她拍吧,多个人记着,总是好的。

”张爱华感激地看了老李一眼,接着往城墙另一边走,一边走一边拍,有时候还停下来,记录下城墙上士兵的样子,记录下那些牺牲的人。有个小战士,才十五六岁,脸上还有稚气,被炮弹炸伤了腿,躺在地上,张爱华走过去,蹲下来,给他擦了擦脸上的血,然后举起相机,拍了张他的照片。“我会把你的照片寄给你家人的,”张爱华说。小战士笑了笑,摇摇头:“不用了,我家人都没了,你就把照片发表出去,让更多人知道,咱中国人没怂。

”张爱华的眼睛红了,她点点头,没说话,接着拍。我看着她的背影,心里突然觉得,这南京城,不是只有炮火和死亡,还有像她这样的人,在拼尽全力,守住真相。

第六章 日军的暴行下午的时候,鬼子攻进了城。中华门的口子越来越大,沙袋堵了又塌,我们的人倒下去一片,再顶上去一片,血把城墙根的泥土都泡成了黑红色。连长嗓子喊哑了,挥着大刀喊“撤!往城里撤!”,我们才拖着打空的枪,顺着城墙根往巷子里退。

街上早乱成了一锅粥。老百姓背着捆得像粽子的包袱,扶着老人,拽着孩子,往城外跑。

有个老太太小脚,跑不动,坐在路边哭,手里攥着个破布包,里面是她唯一的银镯子。

她孙子才五六岁,拉着她的衣角喊“奶奶走”,话音刚落,一辆鬼子的坦克就“轰隆”开过来,履带轧过路边的矮墙,墙塌了,正好压在老太太身上。

那孩子愣了愣,接着就扑上去哭,坦克没停,履带从孩子的腿边擦过,吓得他瘫在地上,脸白得像纸。我刚想冲过去拉他,就看见个戴钢盔的鬼子从坦克里跳下来。他个子不高,罗圈腿,看见个抱着孩子的媳妇,眼睛一下子亮了。上去就抢媳妇怀里的娃,那娃才刚满月,裹在花布里,吓得“哇”地哭。鬼子狞笑着,把娃往地上一摔,“咚”的一声,哭声戛然而止。媳妇疯了似的扑上去,抓鬼子的脸,鬼子从腰里抽出刺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