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琉璃盏(琉璃李淳风)最新好看小说_最新章节列表血色琉璃盏(琉璃李淳风)
“朕的后宫在哪里,朕要翻牌子。”“皇上,现在是白天呀!”“御林军,给我囊死他!
”“翻,翻,翻,现在就翻………”“昏君!”“你说什么?”1大靖章和元年,春和景明。
文武百官拢着朝服立在丹墀下,窃窃私语里藏着几分忐忑——新帝萧景琰登基三月,除了登基大典那日,竟只上了三次早朝。乾清宫内,龙榻上的青年刚翻了个身,乌黑长发散在明黄色锦被上,露出的侧脸线条凌厉,却带着几分刚睡醒的慵懒。
苏培安提着衣摆轻手轻脚进来,这位伺候了两任皇帝的老太监,额角已沁出细汗:“皇上,卯时已过,该上早朝了。”萧景琰眼都没睁,声音带着初醒的沙哑:“不上了,解散吧。
”“啊?”苏培安的声音陡然拔高,又赶紧压低,“皇上,百官都在殿外候着,还有户部尚书要奏漕运的事,兵部也说要议西北防务……”“漕运的事上个月朕就批了章程,户部要是还磨磨蹭蹭,让他们尚书自己去运河边挑沙子;西北防务?总兵官的密折昨晚刚到,边境安稳得很,倒是兵部尚书自家儿子在江南贪墨盐税,他还有脸来议防务?
”萧景琰终于睁开眼,眸子里哪里有半分迷糊,亮得像淬了寒星。苏培安被噎得说不出话,又想起先皇临终前“勿让新帝耽于享乐”的嘱托,硬着头皮再劝:“可早朝是祖制……”“祖制是让皇上听一群老狐狸扯皮?”萧景琰坐起身,随手抓过旁边的常服,“朕问你,几点翻牌子?”苏培安愣了愣,才讷讷道:“回皇上,翻牌子是晚上……”“朕的后宫在哪?领朕转转去。”萧景琰掀开被子,赤着脚踩在地毯上,步子轻快得不像个皇帝。苏培安这下是真慌了,扑通跪倒在地:“皇上,这恐怕不妥!
后宫还在整顿,且白日里逛后宫,于礼不合……”“于礼不合?”萧景琰停下脚步,转头看向他,语气骤然冷了下来,“传朕的话,御林军何在?
”殿外立刻传来甲胄碰撞的声音,两名御林军校尉推门而入,单膝跪地:“末将在!
”“苏公公拦阻圣意,以下犯上,按律该如何处置?”萧景琰的声音平淡,却让苏培安浑身冰凉。苏培安连滚带爬地磕头,额头很快渗出血迹:“皇上饶命!
奴才罪该万死!奴才这就领皇上去后宫!”萧景琰瞥了他一眼,挥挥手让御林军退下,忽然弯下腰,盯着苏培安发白的脸笑了:“你当太监的时候,切的哪里啊?”这话太过孟浪,苏培安的脸瞬间涨成猪肝色,又不敢发作,只能咬着牙道:“皇上请您自重。”“自重?
”萧景琰直起身,拍了拍衣摆上不存在的灰尘,“朕要是不自重,刚才御林军的刀就该架在你脖子上了。”“起来吧,前头带路,顺便把今日的折子抱来,朕在后宫看。”苏培安这才哆哆嗦嗦地起身,心里却打了个寒颤——这位新帝,哪里是荒唐?
分明是把所有人的心思都揣在怀里,只是不想按规矩来罢了。2后宫的储秀宫刚翻新完,朱红廊柱上缠着新抽芽的紫藤,院子里的海棠开得正好。萧景琰走在廊下,看了眼两边垂手侍立的秀女,大多是世家送来的女儿,眉眼间带着拘谨和讨好。“都散了吧,该干嘛干嘛去。”萧景琰摆摆手,语气随意得像在打发家里的丫鬟。秀女们面面相觑,苏培安赶紧上前打圆场:“皇上体恤,你们都退下吧,记得恪守宫规。”等人都走了,萧景琰才拐进储秀宫西侧的偏殿,这里没有雕梁画栋,只摆着一张长桌,上面堆着厚厚的折子。他拿起最上面的一本,封皮上印着“东南沿海急报”的红字,却不是户部或兵部的印信,而是锦衣卫的密函。“苏培安,你以为朕真想看后宫的莺莺燕燕?
”萧景琰翻开密函,手指在字里行间划过,“三个月前倭寇袭扰台州,杀了三个千户,掳走两百多百姓,台州知府却上报‘倭寇已退,地方安宁’,你知道为什么吗?
”苏培安站在旁边,大气不敢出:“奴才……奴才不知。
”“因为他的小舅子在海边做走私生意,和倭寇有勾结。”萧景琰冷笑一声,把密函扔在桌上,“还有兵部,上个月朕让他们调两千兵去温州设防,结果他们只派了五百老弱残兵,军饷还克扣了三成,你说,这些人该不该杀?
”苏培安的膝盖又开始发软,他终于明白,皇上不上早朝,是因为朝堂里藏着太多蛀虫,早朝的那些虚礼,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他之前还在心里嘀咕皇上“沉迷后宫”,现在想来,自己真是瞎了眼。“皇上,那您为何不直接处置他们?”苏培安忍不住问。“处置?
”萧景琰拿起另一本折子,是工部的奏报,“工部要修黄河大堤,预算三百万两,朕让人查了,实际只需一百八十万两,剩下的都要被层层克扣。
”“要是朕现在处置了台州知府和兵部的人,这些人肯定会抱团反扑,到时候大堤修不成,倭寇还在作乱,受苦的是百姓。”他顿了顿,抬头看向窗外,海棠花的影子落在他脸上,竟添了几分沉重:“朕要等一个时机,一个能把这些蛀虫一网打尽的时机。”就在这时,殿外传来小太监的急报:“苏公公!苏公公!兵部急报,倭寇在宁波府登陆,和守军交上了!
”苏培安脸色一变,刚要禀报,就见萧景琰放下折子,语气平静得像在说天气:“知道了。
”“苏培安,几点了?”苏培安赶紧看了眼怀表:“回皇上,巳时三刻,快到午时了。
”“哦,那该翻牌子了。”萧景琰伸了个懒腰,好像刚才那封急报只是废纸一张。
苏培安急得跳脚:“皇上!这都什么时候了,您还想着翻牌子?这可是白天啊!
”萧景琰斜了他一眼,扬声道:“御林军!”“末将在!”刚才那两名校尉又走了进来。
苏培安吓得赶紧改口:“翻!奴才这就去拿牌子!”看着苏培安慌慌张张跑出去的背影,萧景琰拿起那封宁波府的急报,眸子里的慵懒彻底褪去,只剩下冰冷的杀意。他要的时机,来了。3苏培安捧着牌子进来的时候,萧景琰正靠在椅子上,手里把玩着一枚玉扳指。
牌子上写着秀女的名字和家世,苏培安小心翼翼地递过去,心里却七上八下——宁波府都开打了,皇上怎么还这么淡定?萧景琰随便指了个名字,又把牌子扔回去:“就她吧,让她晚上来养心殿。”“对了,把兵部尚书周显忠叫来,朕有话问他。”苏培安刚要应,殿外又冲进来一个小太监,满脸是汗:“皇上!苏公公!
大事不好了!宁波府守军溃败,倭寇已经占了县城,还放火烧了粮仓!”“什么?
”苏培安惊呼出声,转身看向萧景琰,却见他只是“嗯”了一声,继续把玩玉扳指。
小太监还在哭着禀报:“还有,台州府也发来急报,说倭寇联合海盗,要攻打台州城,知府大人请求朝廷速发援兵!”萧景琰这才抬眼,对小太监说:“知道了,下去吧,让锦衣卫把宁波府和台州府的详细战报拿来,越细越好。”等小太监走了,苏培安再也忍不住,红着眼眶道:“皇上!百姓在受苦啊!您怎么还这么沉得住气?
再不出兵,东南沿海就完了!”萧景琰没说话,只是拿起桌上的密函,递给苏培安:“你自己看。”苏培安接过一看,手瞬间抖了起来。密函里写着,周显忠早就知道倭寇要攻打宁波府,却故意压下消息,还把原本要派去宁波的援兵调去了自己的老家,理由是“防备山贼”。更可恨的是,他还偷偷给倭寇送了粮食,就因为倭寇答应给他三成的好处。“这……这畜生!
”苏培安气得浑身发抖,“皇上,必须杀了他!立刻杀了他!”“杀了他容易,可他背后的人呢?”萧景琰站起身,走到窗边,“周显忠是太后的表侄,他的女儿还嫁给了吏部尚书的儿子,你以为他一个人能做这么多事?”苏培安这才明白,皇上不是不着急,而是在等周显忠自己露出马脚。可他还是不解:“那现在怎么办?
宁波府已经丢了,再等下去……”“不等了。”萧景琰打断他,语气斩钉截铁,“你去传朕的旨意,召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左右都御史,还有五军都督府的都督,半个时辰后在文华殿议事。”“另外,让锦衣卫去拿周显忠,就说他通敌叛国,证据确凿,押到文华殿候审。”苏培安眼睛一亮,立刻躬身道:“奴才遵旨!”他刚要走,又被萧景琰叫住:“还有,刚才那小太监的话,你让他在宫里多‘念叨念叨’,就说朕听到急报,只说了个‘嗯’,还想着翻牌子。”苏培安愣了愣,随即反应过来——皇上是要让那些大臣以为他还是个昏君,好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他赶紧点头:“奴才明白!”半个时辰后,文华殿内。大臣们站在殿中,脸色各异。
有的听说周显忠被抓,心里慌得不行;有的则在窃窃私语,说皇上终于知道着急了,之前还只顾着后宫;还有的在琢磨,怎么才能把自己摘干净。萧景琰坐在龙椅上,看着底下这群各怀鬼胎的大臣,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要的,就是这种效果。4“皇上,周显忠已押到殿外,是否传他进来?”锦衣卫指挥使沈炼躬身禀报。萧景琰点头:“传。
”周显忠被押进来的时候,还在挣扎,嘴里喊着:“皇上!臣是冤枉的!臣忠心耿耿,怎么会通敌叛国?一定是有人陷害臣!”他抬头看向萧景琰,眼神里带着祈求——他以为太后是自己的靠山,皇上不会真的动他。可萧景琰连看都没看他,拿起桌上的密函,扔到周显忠面前:“冤枉?你自己看看,这是锦衣卫从你府里搜出来的账本,上面清清楚楚写着你给倭寇送了多少粮食,收了多少好处。”“还有,宁波府的守将给你写的信,求你派兵支援,你却回信说‘倭寇不足为惧,安心守城即可’,这些你都忘了?”周显忠捡起密函,脸色瞬间惨白,手也开始发抖。他没想到,皇上竟然连这些都查出来了!“还有,你把援兵调去你老家,说是防备山贼,可你老家的县令已经上奏,说你调去的兵根本没防山贼,而是在帮你修祖坟!”萧景琰的声音越来越冷,“周显忠,你吃着朝廷的俸禄,却通敌叛国,害百姓受苦,你说,你该不该死?
”周显忠“扑通”跪倒在地,再也没了之前的嚣张,只是一个劲地磕头:“皇上饶命!
臣知错了!臣是被猪油蒙了心!求皇上看在太后的面子上,饶臣一命!”“太后的面子?
”萧景琰冷笑一声,“太后要是知道你做的这些事,恐怕第一个要杀你的就是她!”“沈炼,把周显忠押下去,打入天牢,明日午时,斩立决!”“遵旨!”沈炼一挥手,锦衣卫立刻把周显忠拖了下去。周显忠的惨叫声渐渐远去,殿内的大臣们吓得大气不敢出,连头都不敢抬。萧景琰扫了眼底下的大臣,语气平静地说:“周显忠通敌叛国,罪有应得。
但东南沿海的倭寇,不能不除。”“现在,谁来给朕出个主意,该怎么清剿倭寇?
”吏部尚书李嵩壮着胆子站出来:“皇上,倭寇狡猾,且东南沿海地形复杂,臣以为,不如派使者去和倭寇议和,许他们一些好处,让他们撤兵,这样既不用劳民伤财,也能保沿海安宁。”“议和?”萧景琰挑眉,“你是说,让朕把百姓的血汗钱送给倭寇,让他们杀了我们的人,抢了我们的东西,还得谢谢他们?”李嵩脸色一白,赶紧低下头:“臣……臣只是建议……”“建议?”萧景琰猛地一拍龙椅,“朕看你是和周显忠一样,心里只想着自己的乌纱帽!倭寇占了我们的县城,杀了我们的百姓,你却让朕议和?”“朕告诉你,大靖的江山,从来不是靠议和得来的!
”李嵩吓得跪倒在地,连说“臣罪该万死”。这时,兵部侍郎赵烈站了出来。他年纪不大,只有三十多岁,之前一直被周显忠打压,没什么话语权。他躬身道:“皇上,臣以为,倭寇虽凶,但不过是乌合之众。他们之所以能屡次得手,一是因为地方官通敌,二是因为守军涣散,三是因为我们的战船不如倭寇的灵活。”“只要解决这三个问题,清剿倭寇并非难事。”萧景琰眼前一亮:“哦?你说说,怎么解决?”“回皇上,”赵烈抬起头,眼神坚定,“首先,严查沿海地方官,凡是和倭寇有勾结的,一律严惩,换上忠心能干的官员;其次,整顿沿海守军,挑选精锐,淘汰老弱,再派得力将领统领;最后,改良战船,工部现有的战船太大,不适合在近海作战,臣建议仿制倭寇的战船,再加上我们的火炮,定能克制倭寇。”萧景琰点了点头,又问:“那派谁去统领大军呢?”赵烈深吸一口气,躬身道:“臣愿往!”殿内一片寂静,大臣们都没想到,赵烈竟然敢主动请缨。要知道,之前几任将领都败在了倭寇手里,要是赵烈也败了,那可是掉脑袋的罪。萧景琰看着赵烈,眼神里满是赞赏:“好!有胆气!
朕就封你为征倭大将军,统领五万大军,即刻启程,前往东南沿海!”他顿了顿,又道:“朕再给你三个特权:第一,战时可先斩后奏,凡是不听号令的将领,你有权处置;第二,调动全国粮草,户部必须配合,要是敢拖延,你直接把户部尚书押回来见朕;第三,允许你招募沿海百姓,组成乡勇,共同抗倭。
”赵烈激动得热泪盈眶,跪倒在地:“臣谢皇上信任!臣定不辱使命,清剿倭寇,收复失地,为百姓报仇!”萧景琰站起身,语气铿锵有力:“朕等着你的好消息!记住,大靖的土地,一寸都不能丢!倭寇敢来犯,朕就叫他们有来无回!”5赵烈领命后,立刻着手准备出征事宜。可他刚回到兵部,就遇到了麻烦——户部尚书王坤借口“国库空虚”,不肯拨付军饷;工部尚书张毅则说“战船改良需要时间”,至少要三个月才能造出第一批战船。赵烈知道,这些人是故意刁难。王坤和周显忠是一伙的,周显忠倒了,他怕自己也被牵连,所以想拖延军饷,让赵烈出师不利;张毅则是怕担责任,要是改良的战船不好用,打了败仗,他也脱不了干系。赵烈没跟他们废话,直接带着锦衣卫去了户部和工部。在户部,王坤正坐在椅子上,慢悠悠地喝茶,见赵烈来了,还装模作样地说:“赵大人,不是本官不给你军饷,实在是国库空虚,你看,这是本月的收支明细,确实没多余的银子……”赵烈没看他递过来的明细,直接把萧景琰的手谕拍在桌上:“王大人,皇上有旨,让你三日内凑齐五万大军的军饷,要是凑不齐,就提头来见。”“你说国库空虚,可朕记得,上个月你还给你儿子在江南买了一座大宅子,花了足足五十万两,这笔钱是从哪来的?
”王坤脸色一变,刚要辩解,锦衣卫就从他的书房里搜出了一本账本,上面记录着他克扣的各种款项,足足有几百万两。“王大人,你还有什么话说?
”赵烈冷声道。王坤吓得瘫在椅子上,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赵烈直接让人把他押进天牢,又让户部侍郎暂时接管户部,限他三日内把军饷凑齐。解决了户部的事,赵烈又去了工部。
张毅见赵烈带着锦衣卫来,吓得赶紧迎上来:“赵大人,有话好说,有话好说……”“张大人,皇上让你改良战船,你说要三个月,可倭寇现在还在沿海作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