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阅读网

救赎女主七年?我回现代反杀系统!苏念安苏清鸢热门小说免费阅读_完本完结小说救赎女主七年?我回现代反杀系统!(苏念安苏清鸢)

时间: 2025-09-18 20:27:53 

太子李承乾忧危鹏举效忠贞观中,储位之争渐显。太宗李世民独喜三子李泰,爱之甚笃,竟特诏泰居武德殿——此殿近太极中枢,昔年太宗潜龙时亦曾居之,朝野闻之,皆知圣心偏属。太子承乾闻诏,心胆俱寒:自念脚有疾,本恐失宠,今泰得居武德殿,分明是储位将移之兆。自此日夜惶恐,寝食难安,暗思:“若不早图,必遭泰所害!

”遂密召东宫属官,欲寻忠义死节之士。时段鹏举为东宫侍卫统领,身长八尺,红甲常披,掌中三尖两刃斧无人能敌。闻太子召,慨然入见,伏地奏曰:“殿下为嫡长,本当承大统,今泰恃宠夺位,乃乱法之举!某蒙殿下恩养,愿为殿下披坚执锐,赴汤蹈火,若需夺天下、安社稷,鹏举万死不辞!”承乾见鹏举忠义勃发,泪下沾襟,亲手扶之曰:“得卿若此,吾复何惧!”遂密点东宫死士三百,皆精锐敢战者,以鹏举为将,暗谋夺宫之事,京畿风云,自此渐紧。段鹏举助李承乾夺宫贞观十七年秋夜,东宫铜钟击三更。段鹏举披红甲、跨乌骓,手提三尖两刃斧,引东宫侍卫直闯承天门。

玄甲军列阵相拒,黑甲如墙。忽有一骑杀出,乃秦叔宝,双锏迎斧便架。鹏举大喝,斧走连环:一斧劈散枪林,二斧逼叔宝侧身,三斧落处,“铛”然巨响,双锏齐断!

叔宝落马,玄甲军阵乱。尉迟敬德提铁鞭步战而来,怒目圆睁。鹏举弃马,斧柄格鞭,腕转斧旋,扣敬德臂膀反拧,生擒之,交侍卫绑缚。东宫军乘势疾进,直抵武德殿。

李世民持剑立殿,见承乾、鹏举入,怒喝:“逆子敢谋逆!

救赎女主七年?我回现代反杀系统!苏念安苏清鸢热门小说免费阅读_完本完结小说救赎女主七年?我回现代反杀系统!(苏念安苏清鸢)

”承乾挺腰朗声道:“父皇偏宠魏王,今请陛下称儿为太子,再封儿天下兵马大元帅!

”世民闻言益怒,挥剑便刺,鹏举侧身截住,左手扣其腕,右手斧顶其胸,世民剑落被擒。

越三日,承乾登基。召鹏举殿前,谕曰:“卿护驾功首,封金吾卫大将军、鄂国公,世袭罔替,领尚书台仆射!”鹏举拜受,红甲映殿,威风凛然。

段鹏举平乱定宫阙承乾既擒世民,软禁于内宫,暂摄皇权。然天下闻变,人心动摇,乱局遂生——魏王李泰乘势而起,率亲军并东宫李建成余孽,直攻玄武门,欲夺宫夺权。

齐王李祐引军城外,伪呼“护驾”,实则观望,两军于阙下鏖战,杀声震天地。

鹏举身为金吾卫大将军,守宫禁乃天职,见乱势蔓延,急入内宫请旨:“今李泰叛乱,天下将乱,请陛下李承乾传诏,速控天下兵马!”承乾初掌权柄,尚有余悸,未即应允。

鹏举厉声道:“乱贼已至城下,稍迟则宫阙倾覆!”遂不待旨,自点禁军精锐,披红甲、跨乌骓,提三尖两刃斧,开玄武门而出。泰军阵中,一将挺枪来迎。鹏举怒喝一声,声如霹雳,敌将胆裂,坠马而亡。鹏举乘势突阵,马踏联营,直扑李泰。泰大惊欲走,鹏举翻身下马,左手扣其左臂,右手斧架其颈,于万军之中生擒泰。李祐见泰被擒,骤挥刀袭鹏举后心,伪作“助擒叛贼”。鹏举早察其奸,回身旋斧,寒光过处,李祐竟被劈为两段。泰军诸将见主帅被擒、李祐授首,皆弃械请降。

唯李建成余孽由裴如虎统领,仍据阵顽抗。鹏举勒马横斧,令禁军布圆阵环攻,亲率数骑冲阵。如虎挺矛来战,鹏举斧劈矛杆,再一斧斩如虎于马下。余孽无首,顷刻溃散。

玄武门之乱既平,宫禁复安,承乾皇权始固。承乾掌权定朝局玄武门乱平,承乾即召百官于太极殿,颁旨安抚天下:“逆贼李泰、李祐已诛,李建成余孽尽除,京畿安靖,诸州勿慌,各守其职,违者以谋逆论!”旨毕,承乾亲定权柄:自为太子,总摄国政;兼天下兵马大元帅,掌全国兵权;领尚书令,统辖六部;加台道大总管,督理地方藩镇,一揽军政大权。复下严旨,废李世民帝号,仍软禁内宫,削夺一切权柄,不许与外臣通问。又处置诸王:凡平日亲近己者,如汉王李元昌亲近承乾者,皆复位归藩,许掌本州兵事;若此前附李泰、或暗助世民者,尽贬为庶人,流放黔、蜀等边地,永不得还朝。鹏举立殿侧,红甲映阶,手按斧柄,百官莫敢仰视。

承乾目视鹏举,朗声道:“段卿平乱护驾,功盖当世,仍领金吾卫大将军、鄂国公,兼领禁军副总管,凡宫禁防卫,悉听卿调度!”鹏举拜受,朝局遂定。

段鹏举勘宫平逆谋世民被软禁内宫,心有不甘,暗结徐世绩、侯君集、段玄诸人,密谋起事,欲复夺帝位。事未发,已为承乾察觉,急召鹏举入殿:“世民潜结党羽,图谋不轨,卿速引兵勘宫,擒其同党!”鹏举领命,率金吾卫精锐直闯世民软禁之所,甲胄铿锵,列阵宫前。鹏举跨步而入,按斧厉声喝问:“陛下指李承乾待汝不薄,为何私结逆党,意图谋反?”世民端坐案前,面无惧色,拍案斥曰:“朕本为天子,承乾逆子篡权囚朕,何谈谋反!汝等附逆乱臣,竟敢对朕无礼!”鹏举冷笑,挥手令甲士围合:“今逆谋已露,休得狡辩!”遂命大兵将宫室团团围住,隔绝内外,且传承乾令:三日不供饮食,断其外援。

世民见状,知已无退路,然仍挺腰而立,殿内寂静,唯闻窗外甲士巡行之声,世民命运,悬于旦夕。段鹏举护主走突厥侯君集闻世民被断饮食,心胆俱裂,急与徐世绩、段玄合谋,率所部精锐夜袭玄武门。守军猝不及防,门破兵入,三人直闯内殿,救出李世民。世民复位,登殿召诸将,厉声号令:“李承乾篡逆囚君,诸军速擒此逆子,赏千金、封万户!

”鹏举在宫墙闻变,须发皆张,急率金吾卫余部扼守玄武门。俄而玄甲军至,万箭齐发,箭雨如蝗。鹏举挺斧立门楼上,斧花如轮,箭簇纷纷落地,喝令亲卫:“速护太子承乾出宫,北投突厥!”世民在阵前大呼:“段鹏举!降则免死,逆则夷族!”鹏举怒喝回斥:“某既事太子,当以死相护!”遂率精锐断后,斧劈数员玄甲将,杀开一条血路。承乾乘马紧随,鹏举挥斧殿后,且战且退,终冲出京畿,往突厥方向疾驰而去。玄甲军追之不及,唯望尘长叹。

段鹏举护主西走疏勒鹏举护承乾至突厥,见颉利可汗。可汗阴怀异志,欲封承乾为左部大都尉,借其名统草原一部,伺机南下犯唐,复突厥旧威。宴饮之上,颉利方言及封官之事,承乾忽拾案前矛,猛摔酒盏为号。鹏举应声突杀,斧光一闪已至可汗座前,左手扣其肩,右手斧架颈,众突厥将未及反应,颉利已被生擒。

鹏举厉声喝止乱兵,承乾遂借势收编草原诸部,集十万铁骑。既而挥师南下,直抵长安城外,与世民大军对峙。世民深谙兵道,令侯君集引一军佯攻,诱鹏举主力;暗遣徐世绩率玄甲军,绕袭铁骑虚弱侧翼。突厥铁骑猝不及防,阵脚大乱,一战而溃。鹏举急护承乾复奔突厥,然突厥旧部已生二心,竟发动兵变。鹏举怒挥斧,斩叛都尉数十人,收拢三百余骑精锐——皆忠诚之士,遂弃突厥,西走西域,历经艰险,终至疏勒。

承乾据疏勒称雄西域鹏举护承乾抵疏勒,疏勒国王初以客礼待之,然暗防其势。

承乾志在立足,召鹏举密议:“疏勒乃西域要冲,若不夺其权,终为他人所制。”次日,承乾借议事之名召国王入帐,待其坐定,忽袖中剑出,直刺国王心口。国王猝不及防,当场殒命。帐外突厥旧部与疏勒降兵闻声入内,承乾按剑厉喝:“国王暗通大唐,欲害我等,今已诛之!吾当主疏勒,顺者封官,逆者同罪!”疏勒诸将见国王已死,鹏举持斧立旁,气势慑人,皆伏地称臣。承乾遂自立为疏勒国主,清点部众,得甲士六千,又招抚周边部落,镇服西域诸小邦。未几,疏勒兵强马壮,承乾令鹏举领疏勒兵马大总管,掌全军调度,威震葱岭东西,竟成西域一方霸主。世民临终立李治贞观末期,李世民卧病含元殿,气息渐弱,朝政多委于近臣。病榻之上,他常凝视殿外,忽念及承乾——既怀舐犊之思,忆其幼时聪慧;又恨其昔日篡逆囚君,致天下动荡,胸中五味杂陈,终是一声长叹。

诸臣请立储君,世民强撑病体,召长孙无忌、褚遂良入内,嘱曰:“朕诸子中,李治仁厚,可承大统,汝等当辅之。”遂下旨,立九子李治为皇太子。旨意颁毕,世民双目微阖,追忆半生征战、贞观治世,又念及承乾远在西域,终是未了牵挂。俄而,呼吸渐止,一代帝王,呜呼崩逝。史官评曰观此段史事,承乾本为太宗嫡储,却因储位之争起篡逆之心,擒父软禁,一度总揽唐廷军政;及乱局再起,又西走突厥、据疏勒称雄,虽悖逆君父,亦见枭雄之姿。段鹏举者,起于东宫亲卫,以红甲斧刃立名,从助承乾夺宫,到拒玄甲、走突厥、平疏勒乱,始终护主不移——万军阵中生擒敌首,宫阙危时断后死战,其忠勇烈绝,堪称承乾之爪牙、乱世之悍将,虽助逆而行事有节,非唯恃力者可比。

太宗世民,起于戎马,创贞观之治,却困于父子嫌隙、诸子争位:既为承乾所囚,复于临终念子、立治为储,一生英武,终陷私念纠葛,令人叹惜。

至承乾据疏勒、李治继唐统,东西相望,各有基业,虽非正史所载,然乱局之中见人心,盛衰之隙显忠奸,亦足为一段传奇谈资矣。番外·疏勒残阳述旧盟大漠长河,落日熔金。

疏勒王宫之侧,旧苑葡萄架下,李承乾鬓发皓然,手扶玉杖,坐于青石之上;段鹏举甲胄虽卸,腰悬斧柄旧物,亦垂首立旁,二人皆显龙钟。

忽闻宫墙外风沙声起,承乾执盏对坐,慨然叹曰:“鹏举,忆昔年长安宫变,吾等夜奔北门,玄甲军追袭如蝗,彼时生死悬于一线;后入突厥、定疏勒,倏忽已四十载。今吾老矣,常思昔年从长安奔疏勒,一生行迹,对耶?错耶?”鹏举闻言,目光如旧,指腰间斧柄——其上斧痕犹存,乃当年战秦叔宝、擒颉利所留——朗声道:“臣本东宫一卫,蒙殿下恩遇,得执斧护驾。昔年殿下在东宫,臣便护殿下安;殿下奔西域,臣便护殿下走;殿下据疏勒,臣便护殿下守。至于对与错,非臣所能论——臣但知从殿下,不问是非,直至骨朽。”承乾闻言,拊掌大笑,盏中酒洒亦不顾:“好!

好一个‘但知从殿下’!吾一生争储、叛父、据异域,世人皆谓吾逆,唯你知吾心。

纵使长安万里,不复归矣,有你相伴,亦无憾!”鹏举亦笑,笑声与风沙相和,回荡于疏勒宫苑。时残阳如血,映二人身影于阶前,虽老态龙钟,却见当年红甲破阙、铁骑西奔之姿,依稀犹在。赞曰:承乾乱世起东宫,鹏举红甲伴始终。

是非成败转头空,唯有忠笃映苍穹。长安疏勒三千里,一生君臣一笑中。

红甲斧护主:承乾乱世录第一卷:东宫忧危,鹏举誓忠贞观十二年暮春,洛阳宫的牡丹开得泼泼洒洒,紫的如茄、红的似火,簇拥着御花园里的勤政亭。

太宗李世民斜倚在蟠龙榻上,手里把玩着一枚和田玉印,目光却黏在身侧立着的魏王李泰身上。李泰年方十七,生得面如冠玉,正捧着一卷《括地志》,轻声为父亲讲解西域诸国的疆域——那是他耗时三年编纂的书,书页间还留着新墨的清香。“青雀李泰字这书,编得好。”李世民抚着玉印,指腹摩挲着印上的“魏王之宝”四字,语气里是掩不住的喜爱,“比你二哥那几本应付差事的策论,用心多了。”亭外,太子李承乾的靴底碾过一片掉落的牡丹花瓣,指节攥得发白。他站在垂柳荫里,远远望着亭中父慈子孝的景象,左脚的微跛在石板路上留下浅浅的印记——那是去年骑射时坠马落下的伤,也成了他心底一道解不开的结。随行的东宫詹事张玄素见状,忙低声劝道:“殿下,春日风凉,还是回东宫吧,免得沾了寒。”承乾没应声,只是盯着李世民将那枚玉印递到李泰手里:“这印你拿着,往后朝中凡涉及舆图之事,都先送你府里过目。”李泰接印时,眼角的余光扫过柳荫,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笑。那一笑,像根针似的扎进承乾心里。他猛地转身,跛着脚往东宫方向走,披风扫过垂柳条,惊起几只栖鸟。回到东宫显德殿,他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案上摊着的《孝经》翻了半页,墨迹早干。窗外的蝉鸣渐起,他却觉得浑身发冷——自脚伤后,父亲的目光就很少落在他身上了:李泰住的魏王府修得比东宫还阔气,李泰的属官能自由出入太极宫,就连上月祭祀太庙,父亲都让李泰代他捧了祖牌。“殿下。

”门外传来侍卫统领段鹏举的声音,沉稳有力。承乾抬眼:“进来。”段鹏举推门而入,一身猩红铠甲还没卸,甲片上沾着些尘土——他刚从城外校场回来,东宫侍卫的晨训刚结束。

他身长八尺,肩宽背厚,掌中那柄三尖两刃斧斜靠在门边,斧刃在晨光里泛着冷光。

“殿下召臣,可是有差遣?”承乾看着他,忽然问道:“鹏举,你随我多少年了?

”“回殿下,臣自十六岁入东宫当差,如今已八年。”段鹏举垂手答道。他还记得,那年承乾还是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骑术箭术都在诸皇子里拔尖,曾带着他在御花园里追野兔,笑声能传半里地。后来承乾坠马伤了脚,性子才渐渐沉了下来。“八年……”承乾低声重复,指尖划过案上的玉镇纸,“你说,我这个太子,还能当多久?

”段鹏举眉头一皱:“殿下乃先帝嫡长,名正言顺的储君,谁敢动殿下的位置?”“父亲。

”承乾的声音发颤,“父亲昨日下了诏,让李泰搬进武德殿住。你知道武德殿是什么地方吗?

那是父亲当年发动玄武门之变后,住了三年的地方!他把李泰安置在那儿,不是明着告诉天下人,要换储君了吗?”段鹏举沉默了。他也听说了那道诏命,昨夜值夜时,还听见东宫的老太监们私下议论,说“魏王要当太子了”。“我脚跛了,父亲就不喜我了。

”承乾忽然红了眼眶,“可我是嫡长子啊!李泰不过是个庶子,凭什么抢我的位置?

他编纂《括地志》,是为了讨好父亲;他拉拢朝臣,是为了架空我;如今他住进武德殿,下一步,是不是就要杀了我?”段鹏举猛地单膝跪地,甲片碰撞发出“哐当”一声响:“殿下!臣不敢让任何人伤您!臣出身军户,父亲是隋末战死的老兵,当年若不是殿下奏请陛下,臣父亲的抚恤金还发不下来。臣这条命,早就该给殿下了!”承乾看着他,泪水落了下来:“鹏举,我知道你忠义。

可李泰有父亲宠着,有朝臣捧着,我只有东宫这几百侍卫,怎么跟他斗?”“斗不过,就抢!

”段鹏举抬头,目光如炬,“殿下是嫡长,本就该承大统。陛下偏宠魏王,是乱了宗法;魏王恃宠夺位,是犯了国法!臣愿为殿下披坚执锐,召集东宫死士,趁夜夺宫,只要控制了太极宫,拿到传国玉玺,天下人谁敢不从?”承乾浑身一震,盯着段鹏举的眼睛——那里面没有丝毫犹豫,只有忠诚。他深吸一口气,伸手扶起段鹏举:“鹏举,若我真能成事,必封你为万户侯,让你世世代代享尽荣华!

”“臣不求荣华,只求护殿下周全!”段鹏举起身,声音铿锵,“殿下放心,臣这就去挑选东宫侍卫里的精锐,组成死士营,日夜操练,只待殿下一声令下!

”此后三个月,东宫的气氛变得异常紧张。段鹏举从三百东宫侍卫里挑出八十人,都是身家清白、敢打敢拼的汉子,组成死士营,在后院的密院里操练——练的不是寻常的侍卫功夫,是能一招制敌的杀人术,是能在宫墙间攀爬的轻功,是能在乱军中护主突围的阵法。

承乾则暗中联络了几位对李泰不满的老臣,比如吏部尚书侯君集架空设定,暂不论史实时序,又从内库调出金银,收买了太极宫的几个老太监,让他们随时传递消息。

七夕那天,承乾收到消息:李世民要在两日后驾临魏王府,为李泰庆祝生辰。他攥着密信,连夜召段鹏举入书房:“时机到了。两日后父亲去魏王府,太极宫空虚,我们动手。

”段鹏举躬身:“臣已备好,死士营每人带三天干粮,斧刃都磨好了,只等殿下号令。

”承乾看着窗外的七夕巧云,忽然问道:“鹏举,你说,我这么做,算不算不孝?

”段鹏举沉默片刻,道:“殿下是为了自保,是为了守住嫡长的名分。若陛下能公平待殿下,殿下何至于此?”承乾点点头,像是下定了决心,将密信扔进烛火里:“对,我没错。

”第二卷:红甲破阙,承乾掌权贞观十二年七夕后的第三夜,三更的梆子声刚过,东宫的角门悄悄打开。段鹏举率八十死士在前,每人披黑色劲装,腰间别着短刀,背上挎着弓箭;承乾穿着一身银色铠甲,由两名侍卫扶着,跟在中间;最后是两百东宫侍卫,手持长枪,紧随其后。夜色如墨,宫墙间的风带着初秋的凉意。段鹏举走在最前面,手里提着那柄三尖两刃斧,斧柄上缠着防滑的黑布。

他熟门熟路地避开巡逻的禁军——那些禁军的换岗时间,早被东宫收买的老太监报了过来。

“前面就是承天门了。”段鹏举压低声音,对身后的死士头领道,“你带二十人从侧门爬上去,砍断门栓,剩下的人跟我正面冲。”死士头领领命而去,身影很快消失在宫墙的阴影里。段鹏举握紧斧柄,盯着承天门上的灯火——那里有三十名玄甲军守卫,都是李世民的亲军,战斗力极强。

片刻后,宫墙上传来“哐当”一声响,侧门的门栓断了。段鹏举大喝一声:“冲!

”率先跃出阴影,红甲在月光下一闪,斧刃直劈向守门的玄甲军。“有刺客!”玄甲军惊呼,举枪便刺。段鹏举斧随身转,“铛”的一声架住长枪,手腕一拧,斧刃削断枪杆,再顺势一劈,那名玄甲军惨叫着倒在地上。东宫侍卫紧随其后,与玄甲军混战在一起,刀光剑影映亮了承天门的城楼。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一骑从太极宫方向奔来,马上之人身披金盔,手持双锏,正是秦叔宝——他本在太极宫值夜,听见动静,立刻率五十玄甲军赶来支援。“逆贼休走!”秦叔宝大喝,双锏如流星般砸向段鹏举。段鹏举早有防备,侧身避开,斧刃迎上双锏。“铛!

”金铁交鸣之声震得人耳鼓发疼,秦叔宝只觉虎口发麻,心里暗惊:这东宫侍卫统领,竟有如此蛮力!段鹏举不与他缠斗,斧走连环:第一斧劈向秦叔宝的马头,逼得他勒马闪避;第二斧横扫,直取秦叔宝的腰侧;第三斧趁他侧身之际,猛地劈向双锏连接处。只听“咔嚓”一声,秦叔宝的双锏竟被劈成两段!秦叔宝呆立在马上,看着手里的断锏,又看了看段鹏举手里滴血的斧头,脸色煞白。段鹏举趁机上前,一斧柄砸在他的马头上,马匹受惊跃起,将秦叔宝掀翻在地。东宫侍卫一拥而上,将他绑了个结实。“秦将军都败了!降者免死!”段鹏举高声喊道。玄甲军见主将被俘,士气大落,有的弃械投降,有的转身逃跑。“继续往前走,去武德殿!”承乾催马过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