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玥戈壁(石河子农垦博物馆)最新章节免费在线阅读_(林晓玥戈壁)完结版在线阅读
石河子农垦博物馆:藏在军垦第一楼里的岁月回响2023年深秋,19岁的林晓玥跟着学校的红色研学团来到石河子。车子刚驶入市区,她就被道路两旁整齐的白杨树吸引——树干笔直,枝叶在秋风里轻轻摇晃,像一排排站得笔直的士兵。“前面就是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了。
”导游的声音透过扩音器传来,林晓玥顺着手指的方向望去,一座米黄色的两层建筑映入眼帘,屋顶的红五角星在阳光下格外醒目,门口“军垦第一楼”的牌匾,瞬间让空气里多了几分厚重的历史感。走进博物馆大厅,最先吸引林晓玥的是序厅里那尊“军垦第一犁”雕塑:三位穿着军装的战士,一人扶犁,两人拉绳,脚下是干裂的土地,脸上却带着坚定的神情。“这尊雕塑还原的是1950年,兵团战士在石河子开荒时的场景。”导游的声音缓缓响起,“当时没有大型机械,战士们就用自己的肩膀当‘拖拉机’,硬生生在戈壁滩上拉出了第一犁。
”林晓玥伸手摸了摸雕塑的边缘,冰凉的金属触感里,仿佛能感受到七十多年前战士们掌心的温度。研学团的第一站是“艰苦创业”展厅。
刚走进展厅,林晓玥就被角落里一个破旧的“地窝子”模型吸引了。地窝子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墙壁是用泥土和茅草混合垒成的,里面摆着一张用木板搭成的床,床上铺着打满补丁的被褥,床头放着一盏煤油灯。“这就是当年军垦战士的住处。
”导游指着地窝子说,“1950年,第一批兵团战士来到石河子时,这里还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夏天热得像蒸笼,冬天冷得能冻裂水缸。
战士们就挖地为屋,住进了这样的地窝子,一住就是好几年。”林晓玥凑近玻璃展柜,盯着地窝子模型里的一个小物件看了许久——那是一个缺了口的搪瓷缸,缸身上用红漆写着“为人民服务”五个字,边缘的搪瓷已经脱落,露出里面的铁皮。
展柜下方的说明牌上写着:“此搪瓷缸为军垦战士王桂珍所有,1952年至1956年,她用这个搪瓷缸喝水、煮粥,陪伴她度过了在戈壁滩开荒的岁月。
”林晓玥想起奶奶家里也有一个类似的搪瓷缸,只是比这个新很多,奶奶总说那是“老物件,要好好留着”,现在她才明白,这些老物件背后,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大家看这边。
”导游的声音打断了林晓玥的思绪,她顺着指引望去,只见一面墙上挂满了黑白照片。
其中一张照片里,一群穿着军装的女战士正坐在地上,手里拿着针线缝补衣服,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容。“这是‘八千湘女上天山’的珍贵照片。”导游介绍道,“1951年,八千多名湖南女青年响应国家号召,义无反顾地来到新疆,加入了屯垦戍边的队伍。她们中间,最小的只有14岁,最大的也不过20岁,却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在戈壁滩上书写了动人的篇章。
”林晓玥的目光停留在照片里一个扎着麻花辫的姑娘身上,她手里拿着一件军大衣,正低头认真地缝补着。“这个姑娘叫李梦兰,当年只有16岁。”导游似乎看出了她的好奇,主动介绍道,“她来新疆之前,是湖南一所中学的学生,在家连衣服都很少洗。
可到了石河子后,她跟着老战士学习开荒、种地、缝补衣服,很快就成了连队里的‘多面手’。后来,她还和战友们一起创办了石河子第一所小学,让戈壁滩上的孩子有了读书的地方。”听到这里,林晓玥的眼眶有些湿润。
她想象着李梦兰和其他女战士们,离开家乡,离开父母,在陌生的戈壁滩上,用稚嫩的肩膀扛起责任,心里不由得生出一股敬佩之情。她拿出手机,对着照片轻轻按下快门,想把这个故事永远记下来。从“艰苦创业”展厅出来,研学团来到了“屯垦戍边”展厅。这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巨大的沙盘模型,上面清晰地展示了兵团成立以来,在新疆各地建立的农场、工厂、学校和医院。
“从1954年兵团成立到现在,战士们在新疆开垦了2000多万亩耕地,建立了170多个农牧团场,让曾经的戈壁滩变成了如今的‘塞外江南’。
”导游指着沙盘上的石河子说,“你们现在看到的石河子,就是兵团战士一手建起来的。
当年这里没有一棵树,没有一栋房,战士们一边开荒种地,一边盖房修路,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才把这里建成了一座美丽的城市。”林晓玥的目光在沙盘上缓缓移动,从石河子到克拉玛依,从阿克苏到喀什,每一个地名背后,都藏着一段兵团战士的奋斗史。
她注意到沙盘旁边,放着一台老旧的拖拉机,车身是军绿色的,轮胎上还沾着泥土,看起来饱经沧桑。“这是一台1955年从苏联引进的拖拉机,也是石河子的第一台拖拉机。
”导游介绍道,“当时,这台拖拉机可是连队里的‘宝贝疙瘩’,战士们都抢着去开。
有了它,开荒的效率提高了很多,原本需要十几个人干一天的活,用拖拉机半天就能完成。
”林晓玥走上前,仔细打量着这台拖拉机。她看到驾驶座旁边的工具箱上,刻着几个模糊的字,凑近一看,是“王铁牛”三个字。
“这是当年驾驶这台拖拉机的战士的名字。”导游笑着说,“王铁牛是个山东汉子,性格像他的名字一样,又倔又能干。他为了能多开荒,经常住在拖拉机上,饿了就啃口干粮,渴了就喝口凉水,一天能工作十几个小时。在他的带动下,连队里的战士们都干劲十足,当年就超额完成了开荒任务。”听着王铁牛的故事,林晓玥仿佛看到了那个在戈壁滩上,驾驶着拖拉机,迎着风沙前进的身影。她想起自己平时在学习中,遇到一点困难就想放弃,和这些军垦战士比起来,实在是太惭愧了。她暗暗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向他们学习,遇到困难不退缩,努力做一个有担当的人。参观的最后一站,是博物馆的半景画展厅。
走进这里,林晓玥仿佛穿越到了1956年的石河子。半景画以“戈壁变绿洲”为主题,生动地再现了兵团战士们在石河子开荒种地、盖房修路的场景。画面前方,是用实物搭建的场景:一片金黄的麦田,几个战士正弯腰收割麦子,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不远处,几个女战士正抱着书本,往学校的方向走去;路边,一个穿着白大褂的医生,正给一位老人看病……“这个半景画是由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和学生们共同创作的,耗时两年才完成。”导游介绍道,“画中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场景,都是根据真实的历史故事改编的。你们看那个抱着书本的女战士,原型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李梦兰;那个给老人看病的医生,原型是兵团的第一任医生张仲瀚。
”林晓玥站在半景画前,久久没有说话。她仿佛能听到战士们收割麦子的“沙沙”声,能听到孩子们在学校里的读书声,能听到医生和老人的交谈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像一首动人的歌,诉说着兵团战士们的青春与梦想,奋斗与荣光。走出博物馆的时候,夕阳已经西下,把“军垦第一楼”的影子拉得很长。林晓玥回头望了一眼博物馆,心里充满了感慨。她原本以为,历史只是课本上冰冷的文字,可今天,在这座博物馆里,她看到了有温度的故事,感受到了有力量的精神。那些军垦战士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在戈壁滩上建起了一座城市,也建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晓玥,在想什么呢?
”同行的同学拍了拍她的肩膀。林晓玥笑着说:“我在想,以后有机会,我一定要带爸爸妈妈来这里,让他们也听听这些军垦战士的故事。”夕阳下,道路两旁的白杨树依然笔直地站着,像一个个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座由军垦战士用双手建起的城市。
而石河子农垦博物馆里的那些老物件、老照片、老故事,也像一颗颗珍贵的珍珠,被永远珍藏在岁月的长河里,等待着每一个前来的人,去聆听,去感受,去传承那份属于军垦战士的初心与使命。在回去的路上,林晓玥打开手机,翻看着今天拍的照片。她看到了“军垦第一犁”雕塑的坚定,看到了“八千湘女上天山”的笑容,看到了王铁牛驾驶过的拖拉机,看到了半景画里的丰收场景。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都是一种永不磨灭的精神。她知道,这次石河子之行,将会成为她人生中最宝贵的记忆,而那些军垦战士的故事,也会像一盏明灯,照亮她未来的路。或许,这就是博物馆的意义——它让我们在时光的缝隙里,与过去相遇,与英雄对话,然后带着这份感动与力量,更好地走向未来。而石河子农垦博物馆,就是这样一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