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岁辞行政,他把十年梦想搬上创业舞台》佚名佚名全集免费在线阅读_(佚名佚名)全章节免费在线阅读
早上八点五十五分,李伟的皮鞋跟敲在写字楼的大理石地面上,发出沉闷的“嗒嗒”声。
他怀里抱着一摞刚从打印店取来的文件,纸页边缘被手指捏得发皱——昨晚加班改的报销细则,今天要给各部门分发,不出意外,又会有人拿着单子来办公室找他“理论”。“李伟,早啊!”前台小姑娘抬头笑了笑,桌上的咖啡还冒着热气。李伟点头应着,脚步没停,心里却像被这热气烫了一下:三年了,前台换了两个,他还是每天抱着文件在楼层间穿梭,连咖啡机的按钮都没敢多按一次——行政部的人,连喝杯咖啡都得算在“办公耗材”里。
办公室里已经坐了大半人,李姐的工位在门口,刚放下保温杯就冲他招手:“小李,昨天张总的差旅单你再核对下,他说有笔餐费没算进去。”“好,我现在看。
”李伟把文件放在自己桌上,打开电脑。屏幕亮起来,右下角弹出的新闻推送他没看,倒是桌面背景里大学毕业照先扎了眼——照片里的他穿着学士服,举着个写着“智能家居,改变生活”的纸板,笑得露出牙,身边的赵明正勾着他的脖子,一脸“咱们要干大事”的模样。鼠标移过去,他下意识点了最小化。
行政部的工作像台精准的复印机,每天重复着同样的流程:收文件、核数据、发通知、处理投诉。张总嫌差旅报销慢,财务部怪行政部提交不及时,销售部的人总忘了填请假单,最后都是他来兜底。上午十点,他刚把张总的差旅单改完,销售部的王磊就闯了进来:“李伟,我上周填的请假单怎么还没批?人事部说行政部没提交!”“你上周三下午交的,我当天就发过去了,可能人事部没查收,我再帮你催下。”李伟点开邮箱,找到发送记录截图给王磊看。王磊扫了一眼,没道歉,转身就走,嘴里还嘟囔着:“这点事都得催,效率真低。”李伟盯着电脑屏幕,指尖在鼠标上顿了顿。
三十五岁,他活成了公司里的“万能补丁”,谁都能来戳一下,谁都不把他当回事。
中午吃饭,他在食堂找了个角落,刚咬了口米饭,手机就震了一下。
是同学群里有人发的鸡汤文,配着张夕阳下的跑道图,文字加粗得刺眼:“舞台再大,你不上台,永远是个观众;平台再好,你不参与,永远是局外人;能力再大,你不行动,只能看别人成功。”他嚼着米饭,突然没了胃口。
大学时他不是这样的——那时候他和赵明在宿舍熬了三个通宵,画智能家居的设计图,说要做“能听懂人话的房子”;那时候他在创业大赛上跟评委辩得面红耳赤,说“未来的家,不该只是睡觉的地方”;那时候他拒绝了家里安排的国企工作,说“我要自己闯一闯”。
可现在呢?他闯成了“复印机”,每天复印着别人的需求,复印着自己的日子。“看什么呢?
饭都凉了。”李姐端着餐盘坐在他对面,瞥了眼他的手机,“哟,鸡汤文啊?怎么,咱们李伟终于要‘觉醒’了?”周围几个同事听见了,都凑过来笑。
坐在隔壁工位的老张打趣道:“小李啊,别想那些有的没的了,咱们这年纪,安稳最重要。
你看我,干行政十年了,不也挺好?”“就是,”另一个同事附和,“百万奖金的创业大赛?
那都是年轻人玩的,咱们凑什么热闹。”李伟把手机锁屏,扒拉了两口凉米饭,没说话。
食堂的灯光惨白,照在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种麻木的平和——他们好像都忘了,自己也曾有过“想干大事”的年纪。下午五点半,下班铃声一响,李伟就收拾东西走了。
行政部不用加班的日子,他总想早点回家,可出了写字楼,才发现自己没地方可去——妻子带着孩子回了娘家,说是要住一周,家里空荡荡的,还不如在地铁里多待一会儿。晚高峰的地铁挤得像沙丁鱼罐头,李伟被夹在中间,后背贴着冰凉的车门,鼻子里全是汗味和早餐残留的油味。他抬起头,看见对面车窗上自己的倒影:头发有点油,眼角有细纹,西装外套被挤得皱巴巴的,手里还提着个装着文件的塑料袋——活像个刚从菜市场回来的中年人。就在这时,地铁经过一个站台,窗外的广告灯箱亮了起来。巨大的海报上,几个年轻人举着奖杯,笑容灿烂,上面的字像钉子一样扎进他的眼睛:“全市创新创业大赛,百万奖金等你来拿!
智能家居、人工智能、绿色科技——你的创意,就是未来!”海报右下角,有个小小的logo,是“明创科技”——赵明的公司。李伟的心跳突然快了起来。
他掏出手机,点开和赵明的聊天框,最后一条消息还停在半年前:“老李,有空聚聚?
”他当时回了“最近忙,下次吧”,然后就没了下文。他知道赵明在忙什么。朋友圈里,赵明发过公司融资的消息,发过团队加班的照片,发过产品发布会的视频——那个当年和他一起在宿舍画设计图的人,真的把“智能家居”做了出来。而他呢?他把当年的设计图锁在了衣柜最底层,把“想干大事”的念头埋在了“安稳”的下面,埋了十年。地铁到站,人潮把他推了出去。
他站在站台,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每个人都步履匆匆,脸上带着疲惫,却又好像藏着期待——他们是不是也和他一样,心里有个没实现的梦?他突然不想回家了。
他打了辆车,报了父亲家的地址。父亲家在老小区,楼下有棵老槐树,李伟小时候经常在树下玩。他刚走到楼下,就看见父亲坐在修理铺门口,戴着老花镜,手里拿着个拆开的电风扇,正用螺丝刀拧螺丝。“爸。”他喊了一声。父亲抬头看见他,愣了一下:“今天怎么过来了?不是说这周加班吗?”“不加班了,过来看看您。
”李伟走过去,坐在父亲旁边的小凳子上。修理铺很小,货架上摆满了各种零件,墙上挂着个牌子:“修不好不收费”。“又修电风扇啊?”李伟看着父亲手里的零件,问。
“嗯,楼上王阿姨家的,用了十年了,舍不得扔。”父亲拧下一颗螺丝,放在手边的小盒子里,“你看这零件,没坏,就是积灰了,清理下还能用。人啊,有时候也像这电风扇,不是坏了,是太久没‘清理’了,忘了自己还能转。”李伟心里一酸。
他知道父亲在说什么。父亲以前是工厂的技术工,工厂改制后下了岗,那时候他才十岁,记得父亲在家闷了三个月,然后就开了这个修理铺,一开就是二十年。“爸,我想跟您说个事。”李伟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了,“我们市里有个创新创业大赛,我想报名。”父亲手里的动作顿了顿,抬头看着他:“想做什么?”“智能家居,就是我大学时跟您说过的那个。”李伟的声音有点抖,“我翻到了当年的设计图,现在的技术比以前好,我想试试把它做出来。”父亲没说话,继续拧螺丝。
李伟的心沉了下去,他以为父亲会反对——毕竟他已经三十五岁了,有稳定的工作,没必要冒险。过了一会儿,父亲把电风扇装好了,插上电,扇叶转了起来,风很凉快。
父亲关掉风扇,看着他,指了指电风扇里的保险丝:“你知道这保险丝是干什么的吗?
平时不起眼,但是电路过载的时候,它会自己断掉,保护整个风扇。如果它一直不敢断,风扇早烧了。”他顿了顿,继续说:“你现在的工作,就像那根没断的保险丝,看着保护了你,其实是把你困住了。你想试,就去试,别等到我这岁数,再后悔。
”李伟的眼眶突然热了。他看着父亲,看着修理铺里的零件,看着墙上的牌子,突然觉得心里的某个地方,好像被打通了。那天晚上,李伟在父亲家住了下来。
他翻出了衣柜最底层的箱子,里面放着当年的设计图——泛黄的纸页上,还留着咖啡渍和铅笔的痕迹,上面写着“智能家居1.0”,画着客厅、卧室的布局,标着传感器的位置,写着“语音控制”“远程操控”的字样。他坐在书桌前,一页一页地翻,好像又回到了大学宿舍。那时候,他和赵明、还有室友陈阳,三个人挤在小小的宿舍里,对着电脑查资料,对着设计图争论。陈阳是学市场的,说以后要把产品卖到全国各地;赵明是学技术的,说要把产品做得比国外的好;他是学设计的,说要把产品做得好看又好用。
“我们要做中国最好的智能家居!”那时候,他们经常这么说,说得热血沸腾。毕业后,陈阳去了深圳做外贸,赵明创业,他找了行政的工作。三个人渐渐断了联系,只有赵明还偶尔跟他聊几句。他掏出手机,拨通了赵明的电话。“喂?”电话那头,赵明的声音有点吵,好像在办公室。“明子,是我,李伟。”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传来赵明的声音,带着惊喜:“老李?你怎么想起给我打电话了?是不是终于想通了,要跟我一起干?”李伟笑了,眼眶却有点湿:“你怎么知道我想跟你一起干?
”“我等你这句话等了十年了!”赵明的声音更激动了,“你还记得当年我们在宿舍说的吗?
要一起做智能家居!我跟你说,我现在团队里有几个技术大牛,就是缺个懂设计的,你来了正好!”“我还没说要加入呢。”李伟故意逗他。“你敢不加入?”赵明笑了,“我现在就去你家,把你绑过来!对了,陈阳你还记得吗?他去年从深圳回来了,现在做市场,我已经跟他说了,他说如果你要做,他也加入!
”李伟愣住了:“陈阳也回来了?”“是啊,上个月刚回来,跟我聊过,说想做智能家居的市场,正好咱们三个人,一个懂设计,一个懂技术,一个懂市场,完美!
”赵明的声音里满是期待,“老李,别犹豫了,咱们一起把当年的梦实现了!”挂了电话,李伟看着手里的设计图,突然觉得浑身都有了劲。他打开电脑,开始查最新的智能家居资料——人工智能、物联网、语音识别技术,比十年前进步了太多,当年的设计图,现在可以升级成“智能家居2.0”了。第二天,李伟请了年假。
他去了市图书馆,泡了一整天,查了所有能找到的资料,做了满满几页笔记。下午的时候,赵明和陈阳来了,三个人在图书馆旁边的咖啡馆聊了一下午。
“我觉得可以在原来的设计基础上,加入AI学习功能,让系统能记住用户的习惯,比如用户每天晚上十点睡觉,系统会自动调暗灯光,关闭电视。”李伟拿出笔记本,指着上面的想法说。“这个好!”赵明眼睛一亮,“我们现在的技术可以实现,就是缺个具体的设计方案,你这个想法正好补上!”“市场方面,我觉得可以先从年轻群体入手,他们对智能家居的接受度高,而且愿意尝试新事物。
”陈阳拿出手机,点开一个文档,“我做了个市场调研,现在一线城市的年轻人,有60%以上愿意为智能家居买单,咱们的产品只要性价比高,肯定有市场!
”三个人越聊越兴奋,好像又回到了大学时代。咖啡馆的服务员来加了三次水,窗外的天渐渐黑了,他们还在聊,聊产品设计,聊团队组建,聊未来规划——那个埋了十年的梦,好像终于要发芽了。“对了,大赛报名截止日期只剩一周了,我们得赶紧准备方案和原型机。”赵明突然想起什么,说,“我已经跟团队说了,他们愿意加班赶工,咱们分工合作:老李负责方案设计和原型机的外观设计,我负责技术研发,陈阳负责市场调研和报名材料。”“好!”李伟和陈阳异口同声地说。那天晚上,李伟回到家,收拾了行李,搬到了赵明的公司——一个在产业园里的办公室,不大,但很热闹,十几个人挤在里面,每个人都在忙,却又充满了活力。“欢迎加入!
”团队里的程序员小王看到他,笑着伸出手,“赵总跟我们说过你,说你是当年智能家居的‘创始人’之一!”李伟握着小王的手,笑了。他看着办公室里的人,看着墙上的“明创科技”logo,看着桌上的电脑和零件,突然觉得,自己终于“上台”了,终于不再是观众了。报名材料很快就准备好了,陈阳把材料提交上去,拿到了参赛编号:第十三组,“智居团队”。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原型机。
大赛要求现场演示产品,他们只有七天时间,要做出一个能展示核心功能的原型机——语音控制灯光、窗帘、空调,远程操控家电,AI学习用户习惯。“我们先做核心功能,语音控制和远程操控,AI学习功能可以简化,先展示基础版。”赵明在会议室里跟团队说,“小王,你负责语音识别模块;小李团队里的设计师,你负责界面设计;老李,你负责整体布局和外观;我负责系统整合;陈阳,你负责联系供应商,采购零件。
”“没问题!”大家齐声回答。接下来的七天,团队几乎住在了办公室。
李伟每天早上七点到,晚上凌晨两三点才走,有时候累了就趴在桌上睡一会儿,醒了继续干。
他负责原型机的外观设计,要把传感器、控制器、显示屏整合在一起,还要好看——他不想让自己的产品像个“大铁块”,他想让它像个“家”的一部分。第一天,一切都很顺利。小王把语音识别模块的基础代码写了出来,小李把界面设计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