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诊所覃莎王婧免费小说在线看_完本小说阅读婚姻诊所(覃莎王婧)
时间: 2025-09-18 21:23:19
朦胧致哀第一章·第二节诊室编号:404日期:周五下午来访者:李昊轩(李妈妈),42 岁,区公证处职员,穿着高二会考家长会的同款西装1李妈妈把手机“啪”地放在茶几,屏幕还亮着——相册停在一张浴室自拍:雾气蒙住镜子,两个十西岁的肩膀若隐若现,像刚破壳的雏鸟。
“覃博士,您看看,这就是他们班所谓的‘学霸 CP’!
我儿子左边,女生右边。
关键这照片还是女生妈妈发给我的,说‘一起管管’。
覃莎扫了一眼,没急着回应,而是把抽纸往对方面前移 5 厘米——心理学上,当人情绪值>7,会下意识找东西擦手汗。
李妈妈继续:“昨晚我们夫妻俩轮流审他,他爸把皮带都抽出来了。
孩子一句话——‘我们只是相爱,有什么错?
’您说,十西岁,懂什么叫相爱?!”
覃莎在记录表里写:“关键词:‘只是相爱’= 自我正当化;家长符号:皮带= 身体羞辱+ 权威崩塌。”
2“您当年第一次喜欢异性,是几岁?”
覃莎突然问。
李妈妈愣住,脸由怒转空白,像被拔掉电源的投影仪。
半晌:“大概……初二,转学生,篮球特帅。”
“后来呢?”
“后来我妈说再敢想这些就打断腿,我乖乖考第一,再也没敢看他。”
覃莎点头——她在心里给李妈妈画了条“禁止曲线”:初二被斩断→ 工作经人介绍结婚→ 如今用同样方式斩儿子。
3接下来是“降维对话”技术。
覃莎拿出两张 A4,让李妈妈分别扮演“14 岁的自己”和“42 岁的母亲”。
十分钟后,纸上多了一串对话:42 岁:“你再早恋,前途就毁了!”
14 岁:“可我喜欢他,就是最大的前途。”
李妈妈盯着最后一句,突然把纸揉成团:“我写不下去,这像造反。”
覃莎没逼她展开,而是轻声说:“您昨晚的皮带,其实就是当年您妈的那句‘打断腿’,只是升级了材质。”
4咨询快结束时,覃莎给出“家庭作业”:本周内,一家三口去拍一张“不含任何教育目的”的合照——可以穿 cos 装,可以搞怪,不许谈成绩。
让儿子用 PPT 做一份《我与青春期恋爱》的 3 页报告,父母只准问“还有呢?”
,不准评价。
李妈妈自己写一封“给初二暗恋男生”的信,不寄出,但必须手写,下周带来。
李妈妈擦着眼角:“我怕写了,会后悔半辈子。”
覃莎回:“后悔也是情绪免疫的一次接种,总比一辈子带毒强。”
5人走后,房间留下淡淡的薄荷漱口水味——李妈妈紧张时会嚼口香糖。
覃莎锁门,拉百叶窗,把自己调到“暗线模式”。
6覃莎打开抽屉,取出一本 2007 年的硬皮本。
封面用涂改液写着:“如果高三毕业我敢把这本给他,会怎样?”
第一页,是钢笔描粗的一行:“林屿,今天你在升旗台上念检讨,我却觉得你连逆光都好看。”
那一年,她十六,省重点班,月考年级第一。
林屿是转学生,化学竞赛保送生,上课拆收音机,班主任说“害群之马”。
可只有覃莎知道,他拆完的收音机里,藏着她写给他的第 7 张纸条:“第 15 页笔记用硝酸银涂过,火焰是紫色,像你昨天借我的那支笔。”
他们没拉过手,只交换过眼神——晚自习走廊,灯管滋啦一声灭掉,黑暗里他轻轻“喂”了一句,她回“嗯”,两秒后灯亮,像什么都没发生。
高考前 20 天,林屿被学校劝退,据说给低年级女生写情书。
那天傍晚,覃莎在实验楼后墙站了很久,手里攥着第 8 张纸条,最终撕成 16 片,扔进硫酸铜废液,纸屑沉底,像一小片凝固的海。
7后来,她考上 top2,一路首博,再出国联合培养。
林屿的名字,成了她大脑里的一枚标本:不会腐烂,也不会生长。
如今,她30岁,坐在婚姻诊所,为别人处理“初二恋爱”的残局。
她忽然意识到:自己当年失去的,或许不是某段爱情,而是“早恋”本身——那种把作业本叠在一起就觉得地动山摇的,小剂量毒品式心跳。
8晚上 23:47,覃莎把 2007 年的硬皮本塞进牛皮纸袋,写上:“销毁日期:2037 年 6 月 9 日——如果到那时我仍不敢寄出。”
”她给自己做了“反移情”记录:“来访者青春期激活了我的‘林屿节点’,引发悔意与优越感交替。
优势:共情通道打开;风险:可能过度认同青春期恋人,削弱家长立场。
督导议题:如何区分‘支持探索’与‘鼓励早恋’。”
9关灯前,她最后看了一眼手机日历——下周六,省实验 06 级同学会。
林屿会去吗?
她不知道,却破天荒在搜索框输入:“林屿 深圳 无人机算法工程师”屏幕的光映在她脸上,像 16 岁那盏突然亮起的灯管。
案例记录·保密级别 A编号:23-09-01-LHX关键词:青春期恋爱、家长羞耻、代际复制、禁果效应咨询师反移情提示:林屿节点被激活,需警惕补偿行为。
(第一章·第二节完)
“覃博士,您看看,这就是他们班所谓的‘学霸 CP’!
我儿子左边,女生右边。
关键这照片还是女生妈妈发给我的,说‘一起管管’。
覃莎扫了一眼,没急着回应,而是把抽纸往对方面前移 5 厘米——心理学上,当人情绪值>7,会下意识找东西擦手汗。
李妈妈继续:“昨晚我们夫妻俩轮流审他,他爸把皮带都抽出来了。
孩子一句话——‘我们只是相爱,有什么错?
’您说,十西岁,懂什么叫相爱?!”
覃莎在记录表里写:“关键词:‘只是相爱’= 自我正当化;家长符号:皮带= 身体羞辱+ 权威崩塌。”
2“您当年第一次喜欢异性,是几岁?”
覃莎突然问。
李妈妈愣住,脸由怒转空白,像被拔掉电源的投影仪。
半晌:“大概……初二,转学生,篮球特帅。”
“后来呢?”
“后来我妈说再敢想这些就打断腿,我乖乖考第一,再也没敢看他。”
覃莎点头——她在心里给李妈妈画了条“禁止曲线”:初二被斩断→ 工作经人介绍结婚→ 如今用同样方式斩儿子。
3接下来是“降维对话”技术。
覃莎拿出两张 A4,让李妈妈分别扮演“14 岁的自己”和“42 岁的母亲”。
十分钟后,纸上多了一串对话:42 岁:“你再早恋,前途就毁了!”
14 岁:“可我喜欢他,就是最大的前途。”
李妈妈盯着最后一句,突然把纸揉成团:“我写不下去,这像造反。”
覃莎没逼她展开,而是轻声说:“您昨晚的皮带,其实就是当年您妈的那句‘打断腿’,只是升级了材质。”
4咨询快结束时,覃莎给出“家庭作业”:本周内,一家三口去拍一张“不含任何教育目的”的合照——可以穿 cos 装,可以搞怪,不许谈成绩。
让儿子用 PPT 做一份《我与青春期恋爱》的 3 页报告,父母只准问“还有呢?”
,不准评价。
李妈妈自己写一封“给初二暗恋男生”的信,不寄出,但必须手写,下周带来。
李妈妈擦着眼角:“我怕写了,会后悔半辈子。”
覃莎回:“后悔也是情绪免疫的一次接种,总比一辈子带毒强。”
5人走后,房间留下淡淡的薄荷漱口水味——李妈妈紧张时会嚼口香糖。
覃莎锁门,拉百叶窗,把自己调到“暗线模式”。
6覃莎打开抽屉,取出一本 2007 年的硬皮本。
封面用涂改液写着:“如果高三毕业我敢把这本给他,会怎样?”
第一页,是钢笔描粗的一行:“林屿,今天你在升旗台上念检讨,我却觉得你连逆光都好看。”
那一年,她十六,省重点班,月考年级第一。
林屿是转学生,化学竞赛保送生,上课拆收音机,班主任说“害群之马”。
可只有覃莎知道,他拆完的收音机里,藏着她写给他的第 7 张纸条:“第 15 页笔记用硝酸银涂过,火焰是紫色,像你昨天借我的那支笔。”
他们没拉过手,只交换过眼神——晚自习走廊,灯管滋啦一声灭掉,黑暗里他轻轻“喂”了一句,她回“嗯”,两秒后灯亮,像什么都没发生。
高考前 20 天,林屿被学校劝退,据说给低年级女生写情书。
那天傍晚,覃莎在实验楼后墙站了很久,手里攥着第 8 张纸条,最终撕成 16 片,扔进硫酸铜废液,纸屑沉底,像一小片凝固的海。
7后来,她考上 top2,一路首博,再出国联合培养。
林屿的名字,成了她大脑里的一枚标本:不会腐烂,也不会生长。
如今,她30岁,坐在婚姻诊所,为别人处理“初二恋爱”的残局。
她忽然意识到:自己当年失去的,或许不是某段爱情,而是“早恋”本身——那种把作业本叠在一起就觉得地动山摇的,小剂量毒品式心跳。
8晚上 23:47,覃莎把 2007 年的硬皮本塞进牛皮纸袋,写上:“销毁日期:2037 年 6 月 9 日——如果到那时我仍不敢寄出。”
”她给自己做了“反移情”记录:“来访者青春期激活了我的‘林屿节点’,引发悔意与优越感交替。
优势:共情通道打开;风险:可能过度认同青春期恋人,削弱家长立场。
督导议题:如何区分‘支持探索’与‘鼓励早恋’。”
9关灯前,她最后看了一眼手机日历——下周六,省实验 06 级同学会。
林屿会去吗?
她不知道,却破天荒在搜索框输入:“林屿 深圳 无人机算法工程师”屏幕的光映在她脸上,像 16 岁那盏突然亮起的灯管。
案例记录·保密级别 A编号:23-09-01-LHX关键词:青春期恋爱、家长羞耻、代际复制、禁果效应咨询师反移情提示:林屿节点被激活,需警惕补偿行为。
(第一章·第二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