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李伯(凌云志六道因果录)全集阅读_《凌云志六道因果录》全文免费阅读
时间: 2025-09-18 21:28:44
送张老妇回家时,晨霜己经化尽,青竹村的土路被晒出层浮尘,粘在凌云的布鞋底,和他从田埂带回来的褐土混在一起。
老妇家在村东头,是间夯土垒的矮房,房梁上挂着串风干的粟穗,穗子己经发黑——那是去年的收成,按均田制,军户家本可免三年租庸调,可去年县衙还是派差役收走了大半,说是“补豪强的永业田亏空”。
李伯帮着把老妇扶到土炕上,又从灶房端来碗温过的粟粥,粥里只飘着几粒米。
“先生,您真要去县衙?”
凌云没接话,只是蹲下身,看着老妇手腕上的红绳。
陶片还系在上面,此刻竟泛着层极淡的灰光,和他在田埂上看到的亡魂气一模一样。
他指尖轻轻碰了下陶片,那灰光颤了颤,像是在传递什么——不是之前的“要地”,而是种更沉的冷,像极了他前世在县衙门口摸到的那截冻硬的门环。
“我去看看。”
凌云站起身,把油布包里的《均田令》条文叠好,揣回怀里时,指尖又触到了那封求救信。
纸角的脆感透过油布传来,让他想起十年前那个雪夜,书生就是攥着这样一张纸,指节冻得发白,最后连字都没法认全。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里的涩味:“你们照顾好老妇,我傍晚前回来。”
青竹村到县城要走半个时辰,路是黄土铺的,中间有几段被雨水冲得坑坑洼洼,得踩着碎石子过。
路边偶尔能看到几棵老槐树,树干上贴着县衙的告示,大多是催缴租庸调的,只有一张边角卷起的,写着“军户阵亡授坟地”的条文,墨迹被日晒雨淋得快要看不清,像是没人在意。
县城的城门是夯土筑的,门口站着两个差役,穿着靛蓝色的短打,腰间挂着木杖,杖头刻着“泾阳县”三个字。
凌云走进城门时,差役斜了他一眼,没拦——这几年流民多,穿粗布衣裳的修士也常见,大多是帮人看阴阳混口饭吃的,县衙向来懒得管。
泾阳县衙在城中心,是座两进的院子,前院摆着几个石墩,墩子上刻着唐代常见的卷草纹,只是石缝里塞满了枯草和垃圾。
大堂门口挂着块匾额,写着“明断”二字,匾额边缘的金漆己经剥落,露出下面的木头纹路,像是被岁月啃过的疤。
凌云刚走到大堂台阶下,就被一个穿青色公服的小吏拦住了。
小吏手里拿着本田册,封皮是褐色的牛皮,边角磨得发亮,上面盖着个朱红色的印,是“泾阳县丞”的印信。
“你是来干什么的?”
小吏的声音透着不耐烦,眼睛盯着凌云的布鞋,像是嫌那上面的泥会蹭脏台阶。
“青竹村张老栓之子,去年战死吐蕃,按《均田令》应授坟地二亩,至今未给。”
凌云拿出怀里的《均田令》条文,递到小吏面前,“烦请通报县丞,查验田册,补授土地。”
小吏扫了眼条文,嗤笑一声,把田册往怀里一揣:“均田令?
这年月还提这个?
张老栓家的田早就划给王司户的哥哥了,那是‘永业田’,官府认的。
战死的军户多了,哪有那么多地给?
你要是来骗赏钱的,赶紧走,别在这碍眼。”
“永业田”三个字像块冷石,砸在凌云心里。
唐代的永业田本是给农民传家的,安史之乱后,豪强勾结官府,把大量民田甚至军户田改成永业田,县衙的田册早就乱了——这不是小吏说的“没地”,是“地被人占了,官府不管”。
凌云的指尖又触到了怀里的求救信,纸角的凉意更重了。
前世那个书生,也是这样被小吏挡在县衙外,说他的均田文书是“假的”,最后冻饿而死。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翻涌的情绪:“王豪强占的是军户田,按律当还。
你若不通报,我便去京兆府告。”
小吏的脸色变了变,伸手就要推凌云:“你还敢威胁官府?
再不走,我叫差役拿你!”
他的手刚碰到凌云的胳膊,凌云突然感觉到一阵熟悉的灰气——不是老妇儿子的,是种更浊的气,裹着点铜臭,粘在小吏的袖口上,像是从田册里渗出来的。
“你身上的气,是王豪强田庄的。”
凌云往后退了一步,避开小吏的手,“他给了你多少好处,让你压着军户的案子?”
小吏的脸瞬间白了,往后缩了缩手,像是被烫到一样。
他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突然听到大堂里传来个粗哑的声音:“吵什么?
外面的人给我进来!”
是县丞。
凌云抬头看向大堂,只见一个穿绯色公服的人坐在案后,手里拿着支毛笔,笔尖悬在田册上,迟迟没落下。
县丞的脸上堆着肉,下巴上的胡茬没刮干净,眼角瞟着凌云,眼神里满是审视:“你就是来替青竹村要地的?”
凌云走进大堂,堂里的空气很闷,弥漫着一股墨汁和霉味。
案上摆着几卷田册,最上面那本的封皮写着“青竹村”,翻开的那页上,张老栓家的田栏里,用墨笔写着“转授王大户”,下面盖着个模糊的朱印,正是县丞的印信。
“按《均田令》,军户阵亡,坟地不可转授。”
凌云指着田册上的字,“王豪强占的是坟地,不是永业田,县丞大人这印,盖得不合律。”
县丞把毛笔往案上一扔,墨汁溅在田册上,晕开一片黑:“律?
现在的律,就是能者多占!
王大户给县里捐了粮,修了驿道,占他几亩地怎么了?
张老栓的儿子死在外面,有没有坟地,他能知道吗?”
这话像根刺,扎在凌云心里。
他突然想起老妇儿子的亡魂气,那气里的冷,不是没地埋的怨,是被人当成“没人知道”的轻贱。
他摸出怀里的求救信,慢慢展开——不是给书生的那封,是他这几年走州县时,收集的军户家属的陈情信,每张纸上都有类似的话:“我儿死在战场,只求块地埋骨”。
“大人可知,”凌云的声音很稳,却带着点颤,“这些信里的军户,有一半是死在吐蕃战场的,和张老栓的儿子一样,都是为了守大唐的疆土。
他们活着时没享过均田的好处,死了连块坟地都没有,大人的印,盖在这田册上,不觉得沉吗?”
县丞的脸色沉了下来,拍了下案:“你这修士,竟敢教训官府!
来人,把他赶出去!”
两个差役从后堂跑出来,手里拿着木杖,首奔凌云而来。
凌云没躲,只是盯着案上的田册——那本“青竹村”田册的封底,竟沾着点暗红的东西,像是干涸的血,和老妇儿子军甲上的血味一模一样。
他心里猛地一沉:难道张老栓儿子的死,不只是没地埋,还有别的隐情?
就在差役的木杖要碰到凌云时,他突然感应到一股熟悉的灰气从县衙外涌来——是老妇儿子的亡魂气!
这一次,气里的军甲虚影更清晰了,甚至能看到甲片上刻着的“泾阳军”三个字,虚影的手首指案上的田册,像是在指着什么。
凌云趁机往后退了一步,避开差役的木杖:“大人若执意不办,我便带着这些陈情信,去京兆府节度使那里。
我想节度使大人,会愿意看看泾阳县的军户,是怎么被豪强逼得死无葬身之地的。”
县丞的眼神变了,节度使是地方最高长官,真闹到那里,他这县丞就当不成了。
他盯着凌云看了半晌,最后咬着牙说:“坟地可以给,但只有一亩,还得在村外的荒坡上。
你要是同意,现在就画押;不同意,你爱去哪告去哪告。”
荒坡是青竹村最偏的地方,土薄石多,根本不适合埋人。
凌云知道县丞是在敷衍,但他现在没有别的办法——先拿到一亩地,稳住老妇儿子的亡魂,再查王豪强和县衙的勾结。
他点了点头:“可以,但田册上必须写清‘军户坟地,不可转授’,盖大人的印。”
县丞不耐烦地挥了挥手,让小吏拿过一张空白的麻纸,写了份授地文书,盖上自己的印。
印泥是冷的,盖在纸上时,朱色的印晕开一片,像是在纸上留了个疤。
凌云接过文书,指尖触到纸边,突然感觉到那股灰气在文书上绕了一圈,然后慢慢淡了下去——亡魂像是暂时松了口气,但那股沉冷,依旧没散。
走出县衙时,日头己经偏西,县城的街道上没什么人,只有几个货郎挑着担子往城外走。
凌云刚走到街角,就看到一个穿破军甲的虚影从眼前闪过,虚影的方向,正是王豪强的庄园。
他心里一动,刚要跟上去,就听到有人喊他的名字——是李伯的儿子,小跑着过来,脸色发白:“先生,不好了!
我娘说,张奶奶又开始呓语了,说什么‘甲片上有字’,您快回去看看!”
凌云心里一紧,老妇儿子的亡魂气刚淡下去,怎么又躁动了?
难道那军甲上的字,藏着比没地埋更大的秘密?
他把授地文书叠好,塞进怀里,跟着李伯的儿子往青竹村跑。
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县城的土路上,像是在跟着什么看不见的东西。
完
老妇家在村东头,是间夯土垒的矮房,房梁上挂着串风干的粟穗,穗子己经发黑——那是去年的收成,按均田制,军户家本可免三年租庸调,可去年县衙还是派差役收走了大半,说是“补豪强的永业田亏空”。
李伯帮着把老妇扶到土炕上,又从灶房端来碗温过的粟粥,粥里只飘着几粒米。
“先生,您真要去县衙?”
凌云没接话,只是蹲下身,看着老妇手腕上的红绳。
陶片还系在上面,此刻竟泛着层极淡的灰光,和他在田埂上看到的亡魂气一模一样。
他指尖轻轻碰了下陶片,那灰光颤了颤,像是在传递什么——不是之前的“要地”,而是种更沉的冷,像极了他前世在县衙门口摸到的那截冻硬的门环。
“我去看看。”
凌云站起身,把油布包里的《均田令》条文叠好,揣回怀里时,指尖又触到了那封求救信。
纸角的脆感透过油布传来,让他想起十年前那个雪夜,书生就是攥着这样一张纸,指节冻得发白,最后连字都没法认全。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里的涩味:“你们照顾好老妇,我傍晚前回来。”
青竹村到县城要走半个时辰,路是黄土铺的,中间有几段被雨水冲得坑坑洼洼,得踩着碎石子过。
路边偶尔能看到几棵老槐树,树干上贴着县衙的告示,大多是催缴租庸调的,只有一张边角卷起的,写着“军户阵亡授坟地”的条文,墨迹被日晒雨淋得快要看不清,像是没人在意。
县城的城门是夯土筑的,门口站着两个差役,穿着靛蓝色的短打,腰间挂着木杖,杖头刻着“泾阳县”三个字。
凌云走进城门时,差役斜了他一眼,没拦——这几年流民多,穿粗布衣裳的修士也常见,大多是帮人看阴阳混口饭吃的,县衙向来懒得管。
泾阳县衙在城中心,是座两进的院子,前院摆着几个石墩,墩子上刻着唐代常见的卷草纹,只是石缝里塞满了枯草和垃圾。
大堂门口挂着块匾额,写着“明断”二字,匾额边缘的金漆己经剥落,露出下面的木头纹路,像是被岁月啃过的疤。
凌云刚走到大堂台阶下,就被一个穿青色公服的小吏拦住了。
小吏手里拿着本田册,封皮是褐色的牛皮,边角磨得发亮,上面盖着个朱红色的印,是“泾阳县丞”的印信。
“你是来干什么的?”
小吏的声音透着不耐烦,眼睛盯着凌云的布鞋,像是嫌那上面的泥会蹭脏台阶。
“青竹村张老栓之子,去年战死吐蕃,按《均田令》应授坟地二亩,至今未给。”
凌云拿出怀里的《均田令》条文,递到小吏面前,“烦请通报县丞,查验田册,补授土地。”
小吏扫了眼条文,嗤笑一声,把田册往怀里一揣:“均田令?
这年月还提这个?
张老栓家的田早就划给王司户的哥哥了,那是‘永业田’,官府认的。
战死的军户多了,哪有那么多地给?
你要是来骗赏钱的,赶紧走,别在这碍眼。”
“永业田”三个字像块冷石,砸在凌云心里。
唐代的永业田本是给农民传家的,安史之乱后,豪强勾结官府,把大量民田甚至军户田改成永业田,县衙的田册早就乱了——这不是小吏说的“没地”,是“地被人占了,官府不管”。
凌云的指尖又触到了怀里的求救信,纸角的凉意更重了。
前世那个书生,也是这样被小吏挡在县衙外,说他的均田文书是“假的”,最后冻饿而死。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翻涌的情绪:“王豪强占的是军户田,按律当还。
你若不通报,我便去京兆府告。”
小吏的脸色变了变,伸手就要推凌云:“你还敢威胁官府?
再不走,我叫差役拿你!”
他的手刚碰到凌云的胳膊,凌云突然感觉到一阵熟悉的灰气——不是老妇儿子的,是种更浊的气,裹着点铜臭,粘在小吏的袖口上,像是从田册里渗出来的。
“你身上的气,是王豪强田庄的。”
凌云往后退了一步,避开小吏的手,“他给了你多少好处,让你压着军户的案子?”
小吏的脸瞬间白了,往后缩了缩手,像是被烫到一样。
他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突然听到大堂里传来个粗哑的声音:“吵什么?
外面的人给我进来!”
是县丞。
凌云抬头看向大堂,只见一个穿绯色公服的人坐在案后,手里拿着支毛笔,笔尖悬在田册上,迟迟没落下。
县丞的脸上堆着肉,下巴上的胡茬没刮干净,眼角瞟着凌云,眼神里满是审视:“你就是来替青竹村要地的?”
凌云走进大堂,堂里的空气很闷,弥漫着一股墨汁和霉味。
案上摆着几卷田册,最上面那本的封皮写着“青竹村”,翻开的那页上,张老栓家的田栏里,用墨笔写着“转授王大户”,下面盖着个模糊的朱印,正是县丞的印信。
“按《均田令》,军户阵亡,坟地不可转授。”
凌云指着田册上的字,“王豪强占的是坟地,不是永业田,县丞大人这印,盖得不合律。”
县丞把毛笔往案上一扔,墨汁溅在田册上,晕开一片黑:“律?
现在的律,就是能者多占!
王大户给县里捐了粮,修了驿道,占他几亩地怎么了?
张老栓的儿子死在外面,有没有坟地,他能知道吗?”
这话像根刺,扎在凌云心里。
他突然想起老妇儿子的亡魂气,那气里的冷,不是没地埋的怨,是被人当成“没人知道”的轻贱。
他摸出怀里的求救信,慢慢展开——不是给书生的那封,是他这几年走州县时,收集的军户家属的陈情信,每张纸上都有类似的话:“我儿死在战场,只求块地埋骨”。
“大人可知,”凌云的声音很稳,却带着点颤,“这些信里的军户,有一半是死在吐蕃战场的,和张老栓的儿子一样,都是为了守大唐的疆土。
他们活着时没享过均田的好处,死了连块坟地都没有,大人的印,盖在这田册上,不觉得沉吗?”
县丞的脸色沉了下来,拍了下案:“你这修士,竟敢教训官府!
来人,把他赶出去!”
两个差役从后堂跑出来,手里拿着木杖,首奔凌云而来。
凌云没躲,只是盯着案上的田册——那本“青竹村”田册的封底,竟沾着点暗红的东西,像是干涸的血,和老妇儿子军甲上的血味一模一样。
他心里猛地一沉:难道张老栓儿子的死,不只是没地埋,还有别的隐情?
就在差役的木杖要碰到凌云时,他突然感应到一股熟悉的灰气从县衙外涌来——是老妇儿子的亡魂气!
这一次,气里的军甲虚影更清晰了,甚至能看到甲片上刻着的“泾阳军”三个字,虚影的手首指案上的田册,像是在指着什么。
凌云趁机往后退了一步,避开差役的木杖:“大人若执意不办,我便带着这些陈情信,去京兆府节度使那里。
我想节度使大人,会愿意看看泾阳县的军户,是怎么被豪强逼得死无葬身之地的。”
县丞的眼神变了,节度使是地方最高长官,真闹到那里,他这县丞就当不成了。
他盯着凌云看了半晌,最后咬着牙说:“坟地可以给,但只有一亩,还得在村外的荒坡上。
你要是同意,现在就画押;不同意,你爱去哪告去哪告。”
荒坡是青竹村最偏的地方,土薄石多,根本不适合埋人。
凌云知道县丞是在敷衍,但他现在没有别的办法——先拿到一亩地,稳住老妇儿子的亡魂,再查王豪强和县衙的勾结。
他点了点头:“可以,但田册上必须写清‘军户坟地,不可转授’,盖大人的印。”
县丞不耐烦地挥了挥手,让小吏拿过一张空白的麻纸,写了份授地文书,盖上自己的印。
印泥是冷的,盖在纸上时,朱色的印晕开一片,像是在纸上留了个疤。
凌云接过文书,指尖触到纸边,突然感觉到那股灰气在文书上绕了一圈,然后慢慢淡了下去——亡魂像是暂时松了口气,但那股沉冷,依旧没散。
走出县衙时,日头己经偏西,县城的街道上没什么人,只有几个货郎挑着担子往城外走。
凌云刚走到街角,就看到一个穿破军甲的虚影从眼前闪过,虚影的方向,正是王豪强的庄园。
他心里一动,刚要跟上去,就听到有人喊他的名字——是李伯的儿子,小跑着过来,脸色发白:“先生,不好了!
我娘说,张奶奶又开始呓语了,说什么‘甲片上有字’,您快回去看看!”
凌云心里一紧,老妇儿子的亡魂气刚淡下去,怎么又躁动了?
难道那军甲上的字,藏着比没地埋更大的秘密?
他把授地文书叠好,塞进怀里,跟着李伯的儿子往青竹村跑。
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县城的土路上,像是在跟着什么看不见的东西。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