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神末路王僧辩与陈霸先的兄弟决裂侯景王僧辩热门小说排行_免费小说战神末路王僧辩与陈霸先的兄弟决裂侯景王僧辩
第一章:风无定,人无常—— 乱世浮萍北魏孝文帝汉化那阵子,乌丸王氏在太原祁县还算有些脸面,可到了王僧辩父亲王神念这辈,日子早不如前。
这乌丸王氏虽顶着名门头衔,实则在北魏朝堂上早没了话语权 —— 自六镇之乱后,鲜卑旧部与汉化贵族互相倾轧,出身胡族的王氏更是成了两头不讨好的边缘人。
王神念时任颍川太守,这看似体面的边郡要职,实则是块烫手山芋:北边要防柔然骑兵南下劫掠,城防工事得日夜修补;朝堂上要应付御史台的苛责弹劾,连军粮损耗半升都要写奏折自辩。
他夜里常对着案头的《孙子兵法》发呆,烛火将他的影子拉得老长,鬓角的白发在光下像结了层霜,王僧辩不止一次听见父亲低声自语:“这刀光剑影里,哪有武将的活路。”王僧辩打小跟着父亲在军营里转,三岁识兵器图谱,五岁能拉开小弓,十岁时已能跟着亲兵演练阵法。可他记得更清的,是那些被柔然掳走的流民哭嚎着路过营门,是父亲接到朝堂斥责文书时紧攥的拳头,是雪夜巡营时士兵冻裂的脚掌。
有次他问父亲:“咱们守着边境,朝廷怎么还总刁难您?” 王神念摸了摸他的头,指着营外的胡杨:“这树在风沙里站得越直,越容易被雷劈。乱世里的武将,就是这树。
”天监七年的深秋,黄河边的芦苇荡成了枯黄一片,王神念终于下了决心:投奔南梁。
彼时梁武帝正兴建国子学、广设五馆,连边远少数民族学生都能入学受业,对北朝降将更是摆出求贤姿态 —— 只要有真本事,既能授官,还能获赐田宅。出发前夜,王神念把祖传的乌丸弯刀交给儿子,刀鞘上的饕餮纹已被岁月磨平:“到了南边,好好学本事,别学爹这样硬抗。” 渡河那天风卷着浪,木船在水面上像片叶子,王僧辩站在船头,看着北魏的邙山渐渐隐入雾中,手里的玉佩被汗浸得发滑。
他看见父亲将北魏的印信扔进黄河,水花溅起又落下,像极了这家人漂泊的命运。
南梁的日子确实比北魏舒坦些。凭着王神念在北朝的军中声望,加上他自己弓马娴熟、通晓兵法,王僧辩很快被分到湘东王萧绎手下做左常侍。
这萧绎虽眼盲,却能靠听声辨人,连下属走路的脚步声轻重都能记住。王僧辩第一次觐见时,刚踏上王府台阶就慌了神,靴底在青石板上打滑,差点摔个趔趄。萧绎却在帐内笑出了声,声音清亮:“听说你在颍川时,能拉开三石弓射穿三层甲?” 这话像块定心石,王僧辩赶紧躬身回话:“不过是军营里练出的粗浅功夫。” 萧绎又问:“那你说说,边郡防守该重城防还是重斥候?” 他引经据典答得条理分明,帐内当即传来纸笔摩擦声 —— 后来他才知道,那是主簿在记录 “可堪大用”。
接下来的十年,王僧辩的仕途像搭了梯子:从行参军跟着萧绎处理军务,到中兵参军掌兵权,再升为府司马参与军机,三十六岁那年终于当上竟陵太守,受封雄信将军。
可官印捧在手里越沉,他心里越明白这位置是火山口。竟陵地处江汉平原,既是粮道要冲,又是匪患重灾区。有回辖区内逃了十七个新兵,萧绎派来的使者当天就到了,腰间的剑拍在案上震得茶杯乱响:“王太守是要养寇自重,还是根本管不住兵?
” 王僧辩一边赔着笑递上刚沏的新茶,一边暗地调遣心腹:“去周边村镇排查,见着穿军服的流民就扣下,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三天三夜他没合眼,直到亲兵把冻得半死的逃兵拖回营,他才瘫坐在椅子上,看着窗外的月亮叹气:“上要哄王爷开心,下要防士卒逃亡,同僚还在背后说我靠北朝背景上位,这官当得比打仗还累。”萧绎倒还算器重他的才干。
有次商议平定山匪的计策,众将都主张强攻,唯有王僧辩提出在山谷设伏:“匪首周武勇而无谋,咱们烧了他的粮草,他必带部下山抢粮,正好一网打尽。” 萧绎摸着胡须点头,指尖在案几上轻轻叩击:“你这法子比硬拼强十倍,就是胆子再大些就好了。” 王僧辩垂着眼没接话,他想起父亲当年硬顶朝堂弹劾的下场,又想起逃兵案里使者的嘴脸 —— 在这乱世,胆子太大是锋芒,容易被人折断;胆子太小是懦弱,撑不起将军的担子。这两难的滋味,像根细刺扎在心里,往后还要陪他走许多年。第二章:火拼梁山擒贼首,血洗神庙丧虞侯
—— 侯景之乱起太清二年的冬天冷得邪乎,竟陵城的护城河结了层厚冰,连屋檐下的冰棱都有三尺长。王僧辩正在府衙核对粮草账簿,指尖冻得发僵,刚呵了口气取暖,门外就传来亲兵的急报,声音带着颤:“将军!京城急信!
” 信笺是用火漆封口的,拆开时纸屑纷飞,上面的字迹潦草得几乎辨认不清:东魏降将侯景反了,勾结临贺王萧正德,已渡过长江,直扑建康!王僧辩手里的毛笔 “啪” 地掉在砚台里,墨汁溅得满案都是。
他对侯景那小子印象太深了 —— 三年前侯景投奔梁武帝时,萧绎曾带他去建康觐见。
那侯景本姓侯骨,是怀朔镇出来的胡人,满脸横肉堆得遮住了眼睛,说话时喉结滚动像吞着石子,眼神里的狠戾比草原上的饿狼还吓人。
当时他就悄悄对萧绎说:“此人骁勇却反复无常,高欢临终前都叮嘱儿子提防他,留着是个祸患。” 可梁武帝正沉迷佛学,对侯景的索求向来有求必应,不仅给了他南豫州牧的官职,还赐了上万匹锦缎,谁的劝告都听不进去。没等他缓过神,萧绎的军令又到了,朱红印章盖得醒目:任大都督,率一万精兵,备足三月粮草,即刻驰援建康!王僧辩不敢耽搁,当即点齐兵马。军营里一片忙乱,士兵们往行囊里塞干粮时手指都在抖,伙夫往粮车上搬米袋时摔了好几个跟头。出发那天,竟陵城的百姓站在路边看,有人哭着往士兵手里塞馒头,有人对着队伍磕头求护家。
王僧辩骑在马上,看着灰蒙蒙的天,心里像压了块石头 —— 这一去,不知多少人能活着回来。大军昼夜兼程,鞋底磨穿了就用破布裹着脚,干粮吃完了就啃树皮充饥。有个十六岁的小兵冻得走不动路,拉着他的马缰绳哭:“将军,我想我娘。” 王僧辩摸了摸他的头,把自己的披风解下来给他披上,刚想说些安慰的话,前方就传来了马蹄声,是从建康逃出来的败兵。那败兵浑身是血,见到他就扑通跪下:“将军,晚了!建康城破三天了!侯景的人在城里烧杀抢掠,台城被围,陛下断粮已经五天了!”王僧辩脑子 “嗡” 的一声,眼前发黑差点栽下马。
他强撑着稳住身形,驱马奔到高处眺望 —— 远处的建康城笼罩在黑烟里,隐约能看见城头上插着的侯景军旗,红得像血。他咬着牙下令:“扎营休整,明日攻城!
” 可转头看看自己的军队,士兵们脸上满是疲惫,盔甲上结着冰碴,手里的刀都快握不住了。当晚二更,营外突然响起喊杀声,侯景的军队竟连夜偷袭!火光中,敌兵像潮水般涌来,梁军毫无防备,死伤惨重。王僧辩提着弯刀亲自上阵,砍倒了三个敌兵,胳膊却被流矢射中,鲜血瞬间染红了衣袖。直到天快亮时,敌兵才带着抢来的粮草和武器退去,营地里到处是尸体,幸存的士兵抱着同伴的尸体哭,声音撕心裂肺。第二天一早,侯景的使者就来了,骑着高头大马,鼻孔翘得老高:“我家主公说了,识相的就投降,保你封侯拜将;要是顽抗,别怪刀不长眼。
” 王僧辩把自己关在帐篷里,一夜没点灯。
他想起父亲临终前的话:“活下去才有机会报仇雪恨。
” 想起萧绎的嘱托:“守住梁朝的根基。” 可帐篷外传来士兵的呻吟,想起台城里被困的皇帝,又想起自己惨败的军队 —— 刀架在脖子上时,所谓的气节,不过是自欺欺人的空话。天快亮时,他拉开帐篷门,对着使者弯腰的那一刻,后背的脊梁骨像断了似的,疼得他直咧嘴。侯景倒没太为难他,大概是觉得留着他能安抚其他降将,只把他软禁在营中。
可王僧辩每天都像吞了苍蝇似的难受:看着侯景的士兵欺压百姓,看着他们把抢来的财宝装车,看着自己的旧部被当作苦力使唤。第五天夜里,下起了大雨,雨声掩盖了一切动静。他换上早就备好的粗布衣裳,把乌丸弯刀藏在腰间,混在外出挑水的民夫里出了营。一路上风餐露宿,躲在破庙里熬过雪夜,靠挖野菜充饥,好几次遇到乱兵盘查,都凭着一口流利的南方话蒙混过关。有回在江边被侯景的巡逻兵抓住,他谎称自己是逃难的商人,趁士兵翻找财物时跳进江里,凭着小时候在黄河边练的水性游到对岸,上岸时冻得只剩半条命。
等他终于跌跌撞撞赶到江陵,见到萧绎时,整个人瘦得脱了形,头发纠结得像茅草,脸上全是冻疮。他 “扑通” 一声跪下去,膝盖砸在青石板上生疼:“属下无能,没能救回陛下……” 萧绎坐在帐内,手指摩挲着案上的玉如意,半天没说话。
帐外的雨淅淅沥沥下着,落在屋檐上噼啪作响。过了许久,他才挥挥手:“起来吧,这不是你的错。是侯景太狠,是朝廷太弱。” 王僧辩扶着柱子站起来,后背的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地贴在身上。他知道,萧绎可以不怪他,但 “屈服侯景” 这四个字,像个洗不掉的烙印,这辈子都要刻在他身上了。
第三章:刃向内,祸自生—— 宗室相残太清三年的暮春,江陵城的柳絮飘得满城皆是,王僧辩却在领军将军府的廊下坐立难安。自逃回江陵数月来,萧绎虽恢复了他的官职,却绝口不提讨伐侯景之事,反而整日在府中与文士校勘典籍,仿佛台城的惨状从未发生。
直到梁武帝饿死台城的消息传来,萧绎在朝堂上挤出几滴眼泪,转身便召王僧辩入内殿议事,语气里藏着不容置疑的决绝:“湘州刺史萧誉拥兵自重,不肯入朝,你带五千兵去取他项上人头。”王僧辩握着剑柄的手猛地收紧。萧誉是萧绎的亲侄子,此刻侯景盘踞建康,梁朝宗室本该同仇敌忾,萧绎却要先动刀兵。他迟疑着躬身:“王爷,侯景未除,骤然攻打湘州恐失人心,且我部将士多是北方流民,需时日整训方可出兵。
” 话音未落,殿内突然响起瓷器碎裂的声响 —— 萧绎将案上的玉盏掼在地上,独眼圆睁,拐杖重重敲打着青砖:“你是敢抗命?还是念着侯景的恩惠?
”王僧辩慌忙伏地叩首,额头贴在冰凉的地面:“属下不敢!只是军务需万全准备,否则恐难成事。” 他听见萧绎的呼吸愈发粗重,紧接着寒光一闪,萧绎竟抽出腰间佩刀掷了过来,刀刃擦着他的耳际钉入廊柱,嗡嗡作响。“好个万全准备!
” 萧绎的声音带着暴戾,“来人,把这畏缩不前的懦夫押入大牢,全家上下一并看管!
”牢狱的石壁渗着寒气,王僧辩蜷缩在稻草堆里,望着铁窗外的一线天发呆。
腰间的乌丸弯刀早已被没收,唯有父亲当年说的 “别学爹硬抗” 在耳边回响。
他想起萧绎攻打长沙时的狼狈 —— 那位自命不凡的王爷亲率两万大军,却被萧誉堵在城下连月不克,折损了数千兵力,最终只能灰头土脸地退回江陵。
果然没过半月,狱卒便打开了牢门,押他去见萧绎。内殿里弥漫着药味,萧绎的拐杖旁堆着几封战报。见他进来,萧绎的语气缓和了些,却仍带着居高临下的傲慢:“长沙久攻不下,看来还得你去。打赢了,既往不咎;打输了,你全家都得陪葬。” 王僧辩没有辩解,只是叩首领命。他知道,在这乱世,武将不过是掌权者手里的刀,有用时奉若珍宝,无用时便弃如敝履。出征前夜,妻子郑氏隔着牢门递来一件棉甲,泪水砸在甲胄上:“将军保重,家中老少都等你回来。
” 王僧辩接过棉甲,指尖触到内里缝着的符咒,那是妻子求来的平安符。他用力点头,转身走进夜色里。这一次,他没有等待集结,而是亲率三千精锐先行,星夜赶往长沙。
抵达城下时,萧誉的士兵正趴在城头打盹,王僧辩一声令下,士兵们架起云梯猛攻,火把将夜空照得通红。他提着借来的长枪,第一个登上城头,枪尖刺穿敌兵胸膛的瞬间,他想起了父亲当年在颍川的浴血奋战 —— 原来有些宿命,终究躲不过去。长沙城破那日,萧誉被押到王僧辩面前,仍梗着脖子怒骂:“我叔父不仁,你这走狗也不义!
” 王僧辩别过脸,下令将其缢杀。他没有进城劫掠,只是命人安抚百姓,清点府库。
消息传到江陵,萧绎大喜,即刻派人封他为征东将军,又命他进军郢州,讨伐六哥萧纶。
王僧辩望着郢州方向的炊烟,突然觉得一阵疲惫 —— 这宗室相残的戏码,不知还要演到何时。第四章:巴陵火,联军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