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方舟(陈星张文远)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_深蓝方舟最新章节列表
时间: 2025-09-18 21:44:37
渤海湾,晨曦微露。
咸涩的海风掠过“龙宫”号综合科研母舰那庞大如海上浮城般的甲板,带着一丝夏末的燥热。
陈星站在舰岛最高层的开放式观测平台上,身姿挺拔如一杆标枪,藏青色的海军常服肩章上,两杠一星的中校军衔在初升阳光下泛着微光。
他手里拿着一份厚重的电子清单板,目光却越过了船舷,投向远方海平面上那抹不正常的、氤氲着的灰黄色。
作为原舰安全保障部门负责人,现任验收工作组副组长,陈星对这条舰的感情非同一般。
他熟悉它的每一根龙骨,每一条管线,如同熟悉自己的掌纹。
“龙宫”号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战舰,它是国之重器,是移动的海洋科学前沿堡垒。
全长逾三百米,采用半潜双体式设计,稳定性极高。
舰上不仅拥有全球顶尖的深海勘探设备、海洋环境监测系统、生物基因实验室,更配备了能够支持千人级科研团队长期在海上自持生活的完整生态循环模块——从大型海水淡化厂到立体无土栽培舱,一应俱全。
此次升级,重点强化了其动力核心——一座小型模块化核裂变反应堆,以及与之配套的、理论上可实现近乎无限续航的电推系统。
此外,舰载机的起降平台、无人潜航器/无人机的机库与回收系统也得到了大幅扩展。
它的装甲并非为了抵御炮火,而是为了抗衡最深海的恐怖水压和最极端的海况。
但此刻,陈星指尖划过清单板上的一项项数据,心头却萦绕着一丝难以言喻的压抑,并非来自眼前的巨舰,而是来自这片愈发喜怒无常的海洋。
近半年来,全球气候异常报告雪片般飞向各国当局。
海平面上升的速度超过了所有最悲观的模型预测,沿海城市告急的新闻早己不是头条,而是变成了日常。
尽管中国倾举国之力,建设了数十座“海上新城”和庞大的内陆迁徒安置点,但面对大自然积蓄了数个世纪后终于爆发的滔天怒火,人力终究显得渺小。
“报告中校,动力舱核芯二次安全检查完毕,峰值输出稳定在额定功率的百分之一百零五,冗余安全阀工作正常。”
一名年轻的技术军官小跑过来,立正敬礼,声音洪亮地汇报,打断了陈星的思绪。
陈星回礼,接过副手递来的签字笔,在清单板的相应栏目下利落地签下自己的名字。
笔尖划过屏幕,发出轻微的沙沙声。
“很好。
告诉老杨,反应堆是他的命,也是整条舰的命,一丝一毫都不能松懈。”
陈星的声音沉稳有力,带着军人特有的干脆。
“是!”
技术军官再次敬礼,转身快步离去。
陈星的目光再次投向远方。
那片灰黄色的天际线,似乎又浓重了几分。
他知道,那不仅仅是雾霾,那是远方大陆上无数城市在高温蒸腾下形成的巨大热霾团,其中或许还夹杂着某些地区森林燃烧产生的烟尘。
冰川融化的速度……他不敢细想。
作为海军军官,他比普通人更清楚海平面每上升一厘米意味着什么。
“老陈,还在看你的‘宝贝疙瘩’呢?”
一个略带沙哑却中气十足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陈星不用回头也知道是谁——舰上首席海洋地质学家,张文远教授,一位年过花甲却精神矍铄的老头子,也是这次验收工作的专家组组长。
“张教授。”
陈星转身,微微颔首示意,“不是宝贝疙瘩,是国之公器。
验收顺利,离不开您和团队这三年来的心血。”
张文远摆摆手,走到陈星身边,同样望向那片令人不安的天际,脸上的轻松神色渐渐褪去:“公器没错,但恐怕……我们留给它的时间,比预想的要少得多啊。”
他推了推眼镜,声音压低了些,“上面昨天开了紧急视频会,通报的情况很不乐观。
西太平洋的几个监测点数据显示,过去一周,海平面上升速率又跳涨了一个数量级。
这不是线性增长,这他妈是指数级的崩溃!”
老教授爆了句粗口,显示出内心的极度焦虑。
陈星眉头紧锁。
这些内部通报他也有权限阅览,但由张文远这样严谨的科学家亲口说出来,分量格外沉重。
“‘逐天’工程那边进度如何?”
他问的是国家最高机密的地外移民计划。
“杯水车薪!”
张文远叹了口气,“就算部分成功了,能带走多少人?
十分之一?
百分之一?
剩下的呢?
这片海……迟早要吞没一切。”
两人陷入短暂的沉默。
脚下这艘人类工业与科技的结晶,在即将到来的全球性灾难面前,似乎也显得有些单薄。
“所以,‘龙宫’号的意义,可能远比我们最初设计的更重要。”
陈星缓缓说道,目光扫过甲板上那些正在忙碌进行最后检测工作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它或许成不了诺亚方舟,但至少,它能成为一座移动的堡垒,一个最后的科研前哨,为我们争取时间,为我们理解剧变中的海洋,甚至……寻找一线生机。”
张文远深深看了陈星一眼:“希望你的这份冷静,能一首保持下去。
我再去看看生物实验室的恒温系统,那帮搞基因编辑的小子总喜欢把参数调到极限,别验收第一天就给我出幺蛾子。”
老头子说着,风风火火地走了。
陈星目送他离开,然后抬起手腕,看了看军用级多功能终端上显示的时间:上午9点47分。
距离预定的大型综合演练开始,还有十三分钟。
他深吸一口气,试图将那些不安压回心底。
无论未来如何,尽职完成今天的任务,是军人的本分。
就在这时——毫无征兆地,整艘“龙宫”号猛地一震!
不是波浪撞击的摇晃,而是一种源自深海般的、沉闷却极具穿透力的巨响,伴随着船体结构发出的令人牙酸的呻吟声!
陈星一个趔趄,下意识地抓住身旁的栏杆,稳住了身形。
甲板上瞬间响起一片惊呼和物品坠地的声音。
“怎么回事?!”
陈星对着内置在衣领下的微型麦克风厉声问道,声音通过舰内通讯网络首达舰桥和动力舱。
几乎在同一时间,凄厉的全舰警报声划破长空!
“报告指挥中心!
监测到海底剧烈地质活动!
强度极高!
疑似大规模地层断裂!”
通讯频道里传来地质监测室值班员带着颤音的报告。
“报告!
声纳显示异常巨大海涌正在形成!”
“舰体姿态感应器读数异常!
左舷抬升三点七度!”
陈星的终端屏幕瞬间被无数条红色警告信息刷屏。
他猛地抬头望向远方。
只见那天海相接之处,原本灰黄色的天际线,此刻正被一种无法形容的、令人心悸的墨黑色所快速吞噬!
那不是云,更像是一堵无限高的、移动的巨墙,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向着这边推进!
海面开始疯狂地沸腾,发出低沉的咆哮!
他的心脏骤然缩紧。
灾难模拟预案在脑中闪电般掠过,但没有任何一种预案,描绘过如此毁天灭地的景象。
“这不是演习!
重复,这不是演习!”
舰长浑厚而急促的声音通过全舰广播响起,压过了警报声和混乱,“所有单位!
最高抗冲击准备!
固定所有物品!
人员就近寻找坚固掩体!
重复,最高抗冲击准备!”
陈星最后看了一眼那堵吞噬一切的黑色巨墙,毫不犹豫地转身,冲向舰桥指挥中心。
他的验收日,结束了。
人类的一个时代,似乎也即将在此刻,被狂暴的自然之力强行画上句号。
脚下的“龙宫”号,这艘人类智慧的结晶,瞬间从宁静的港湾巨兽,变成了惊涛骇浪中一叶可能随时倾覆的扁舟。
而他的职责,不再是验收一份清单。
而是要想尽一切办法,让这叶扁舟,活下去。
(第一章完)
咸涩的海风掠过“龙宫”号综合科研母舰那庞大如海上浮城般的甲板,带着一丝夏末的燥热。
陈星站在舰岛最高层的开放式观测平台上,身姿挺拔如一杆标枪,藏青色的海军常服肩章上,两杠一星的中校军衔在初升阳光下泛着微光。
他手里拿着一份厚重的电子清单板,目光却越过了船舷,投向远方海平面上那抹不正常的、氤氲着的灰黄色。
作为原舰安全保障部门负责人,现任验收工作组副组长,陈星对这条舰的感情非同一般。
他熟悉它的每一根龙骨,每一条管线,如同熟悉自己的掌纹。
“龙宫”号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战舰,它是国之重器,是移动的海洋科学前沿堡垒。
全长逾三百米,采用半潜双体式设计,稳定性极高。
舰上不仅拥有全球顶尖的深海勘探设备、海洋环境监测系统、生物基因实验室,更配备了能够支持千人级科研团队长期在海上自持生活的完整生态循环模块——从大型海水淡化厂到立体无土栽培舱,一应俱全。
此次升级,重点强化了其动力核心——一座小型模块化核裂变反应堆,以及与之配套的、理论上可实现近乎无限续航的电推系统。
此外,舰载机的起降平台、无人潜航器/无人机的机库与回收系统也得到了大幅扩展。
它的装甲并非为了抵御炮火,而是为了抗衡最深海的恐怖水压和最极端的海况。
但此刻,陈星指尖划过清单板上的一项项数据,心头却萦绕着一丝难以言喻的压抑,并非来自眼前的巨舰,而是来自这片愈发喜怒无常的海洋。
近半年来,全球气候异常报告雪片般飞向各国当局。
海平面上升的速度超过了所有最悲观的模型预测,沿海城市告急的新闻早己不是头条,而是变成了日常。
尽管中国倾举国之力,建设了数十座“海上新城”和庞大的内陆迁徒安置点,但面对大自然积蓄了数个世纪后终于爆发的滔天怒火,人力终究显得渺小。
“报告中校,动力舱核芯二次安全检查完毕,峰值输出稳定在额定功率的百分之一百零五,冗余安全阀工作正常。”
一名年轻的技术军官小跑过来,立正敬礼,声音洪亮地汇报,打断了陈星的思绪。
陈星回礼,接过副手递来的签字笔,在清单板的相应栏目下利落地签下自己的名字。
笔尖划过屏幕,发出轻微的沙沙声。
“很好。
告诉老杨,反应堆是他的命,也是整条舰的命,一丝一毫都不能松懈。”
陈星的声音沉稳有力,带着军人特有的干脆。
“是!”
技术军官再次敬礼,转身快步离去。
陈星的目光再次投向远方。
那片灰黄色的天际线,似乎又浓重了几分。
他知道,那不仅仅是雾霾,那是远方大陆上无数城市在高温蒸腾下形成的巨大热霾团,其中或许还夹杂着某些地区森林燃烧产生的烟尘。
冰川融化的速度……他不敢细想。
作为海军军官,他比普通人更清楚海平面每上升一厘米意味着什么。
“老陈,还在看你的‘宝贝疙瘩’呢?”
一个略带沙哑却中气十足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陈星不用回头也知道是谁——舰上首席海洋地质学家,张文远教授,一位年过花甲却精神矍铄的老头子,也是这次验收工作的专家组组长。
“张教授。”
陈星转身,微微颔首示意,“不是宝贝疙瘩,是国之公器。
验收顺利,离不开您和团队这三年来的心血。”
张文远摆摆手,走到陈星身边,同样望向那片令人不安的天际,脸上的轻松神色渐渐褪去:“公器没错,但恐怕……我们留给它的时间,比预想的要少得多啊。”
他推了推眼镜,声音压低了些,“上面昨天开了紧急视频会,通报的情况很不乐观。
西太平洋的几个监测点数据显示,过去一周,海平面上升速率又跳涨了一个数量级。
这不是线性增长,这他妈是指数级的崩溃!”
老教授爆了句粗口,显示出内心的极度焦虑。
陈星眉头紧锁。
这些内部通报他也有权限阅览,但由张文远这样严谨的科学家亲口说出来,分量格外沉重。
“‘逐天’工程那边进度如何?”
他问的是国家最高机密的地外移民计划。
“杯水车薪!”
张文远叹了口气,“就算部分成功了,能带走多少人?
十分之一?
百分之一?
剩下的呢?
这片海……迟早要吞没一切。”
两人陷入短暂的沉默。
脚下这艘人类工业与科技的结晶,在即将到来的全球性灾难面前,似乎也显得有些单薄。
“所以,‘龙宫’号的意义,可能远比我们最初设计的更重要。”
陈星缓缓说道,目光扫过甲板上那些正在忙碌进行最后检测工作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它或许成不了诺亚方舟,但至少,它能成为一座移动的堡垒,一个最后的科研前哨,为我们争取时间,为我们理解剧变中的海洋,甚至……寻找一线生机。”
张文远深深看了陈星一眼:“希望你的这份冷静,能一首保持下去。
我再去看看生物实验室的恒温系统,那帮搞基因编辑的小子总喜欢把参数调到极限,别验收第一天就给我出幺蛾子。”
老头子说着,风风火火地走了。
陈星目送他离开,然后抬起手腕,看了看军用级多功能终端上显示的时间:上午9点47分。
距离预定的大型综合演练开始,还有十三分钟。
他深吸一口气,试图将那些不安压回心底。
无论未来如何,尽职完成今天的任务,是军人的本分。
就在这时——毫无征兆地,整艘“龙宫”号猛地一震!
不是波浪撞击的摇晃,而是一种源自深海般的、沉闷却极具穿透力的巨响,伴随着船体结构发出的令人牙酸的呻吟声!
陈星一个趔趄,下意识地抓住身旁的栏杆,稳住了身形。
甲板上瞬间响起一片惊呼和物品坠地的声音。
“怎么回事?!”
陈星对着内置在衣领下的微型麦克风厉声问道,声音通过舰内通讯网络首达舰桥和动力舱。
几乎在同一时间,凄厉的全舰警报声划破长空!
“报告指挥中心!
监测到海底剧烈地质活动!
强度极高!
疑似大规模地层断裂!”
通讯频道里传来地质监测室值班员带着颤音的报告。
“报告!
声纳显示异常巨大海涌正在形成!”
“舰体姿态感应器读数异常!
左舷抬升三点七度!”
陈星的终端屏幕瞬间被无数条红色警告信息刷屏。
他猛地抬头望向远方。
只见那天海相接之处,原本灰黄色的天际线,此刻正被一种无法形容的、令人心悸的墨黑色所快速吞噬!
那不是云,更像是一堵无限高的、移动的巨墙,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向着这边推进!
海面开始疯狂地沸腾,发出低沉的咆哮!
他的心脏骤然缩紧。
灾难模拟预案在脑中闪电般掠过,但没有任何一种预案,描绘过如此毁天灭地的景象。
“这不是演习!
重复,这不是演习!”
舰长浑厚而急促的声音通过全舰广播响起,压过了警报声和混乱,“所有单位!
最高抗冲击准备!
固定所有物品!
人员就近寻找坚固掩体!
重复,最高抗冲击准备!”
陈星最后看了一眼那堵吞噬一切的黑色巨墙,毫不犹豫地转身,冲向舰桥指挥中心。
他的验收日,结束了。
人类的一个时代,似乎也即将在此刻,被狂暴的自然之力强行画上句号。
脚下的“龙宫”号,这艘人类智慧的结晶,瞬间从宁静的港湾巨兽,变成了惊涛骇浪中一叶可能随时倾覆的扁舟。
而他的职责,不再是验收一份清单。
而是要想尽一切办法,让这叶扁舟,活下去。
(第一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