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照山河赵无恤无恤免费小说全文阅读_最新好看小说青史照山河赵无恤无恤
时间: 2025-09-18 21:34:33
出潏水以东三百里,雪渐渐薄了。
赵无恤的麻鞋早己磨穿,脚底结了层厚厚的茧,每走一步都像踩在粗砂上,钝钝地疼。
腰间的 “仁” 字木牌随着步伐晃荡,与怀里的竹简轻轻碰撞,发出 “沙沙” 的轻响 —— 那是老丈的木牌与叔父的竹简,是他如今唯一的行囊。
路两旁的麦田还覆着残雪,露出的麦茬像枯黄的针,扎在冻硬的土地上。
赵无恤想起镐京宗正府的菜园,每到这个时候,园丁总会把韭菜根埋在温土里,等开春就能冒出嫩绿的芽。
可如今,连麦田里的麻雀都活得这样慌张,哪里还有 “开春” 的盼头?
“后生,且慢!”
一声唤从身后传来,带着书卷气的温润。
赵无恤回头,看见一个穿着粗布儒衫的中年男子,背着一捆竹简走在田埂上。
他的头发用木簪束着,虽沾了些尘土,却梳得整齐,腰间挂着一把铜剑,剑鞘上刻着 “温故知新” 西个字,在残雪的光线下泛着淡青的光。
“先生是?”
赵无恤攥紧了怀里的竹简,下意识地往后退了半步 —— 乱世里,陌生人的善意总带着不确定的危险。
男子停下脚步,笑着指了指田埂边的一块石头:“可愿坐下来歇会儿?
我看你脚步虚浮,怕是走了不少路。”
他说话时,嘴角的弧度很平和,像春风拂过麦田,让赵无恤紧绷的神经松了些。
赵无恤在石头上坐下,男子也挨着他坐下,把背上的竹简放在腿上。
竹简用麻绳捆着,露出的简端写着 “论语・学而”,是赵无恤在镐京抄过的篇目。
“先生是孔夫子的弟子?”
他忍不住问 —— 去年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路过镐京,宗正府的大夫们还争论过 “克己复礼” 是否可行,那时他只觉得那些话离自己很远,远得像天上的云。
男子点头,指了指腰间的剑鞘:“在下曾点,字皙,师从孔夫子。
这剑,是夫子所赠,说‘君子不可无剑,亦不可滥剑’。”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赵无恤怀里露出的竹简一角,“你怀里揣的,也是典籍?”
赵无恤把竹简掏出来,放在两人中间的石头上。
残雪还沾在竹简边缘,火光映出的 “礼” 字己经有些模糊,却仍能看清笔画间的力道 —— 那是叔父临死前攥过的地方,竹纤维里似乎还留着叔父的温度。
“是《周礼》的残片,镐京破了,就剩下这个。”
他的声音比在草屋时稳了些,却还是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
曾点拿起竹简,手指轻轻拂过 “礼” 字,动作像老丈摩挲木牌时一样轻柔。
“‘礼’字…… 夫子常说,‘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 他抬头看向赵无恤,眼神里带着探寻,“你觉得,如今这乱世,‘礼’还有用吗?”
赵无恤愣住了。
这个问题,他在潏水河边问过老丈,此刻再被提起,心里却有了不同的答案。
他想起老妇人把碎饼喂给孩子,想起农夫冒着危险探路,想起老丈说 “礼是心里的仁”,可这些 “仁”,能抵得过犬戎的戈矛吗?
能让冻饿的流民活下去吗?
“我见过有人把最后一块饼分给孩子,也见过有人掉进冰窟窿没人救。”
他低头看着麦田里的残雪,“先生觉得,这两种都是‘礼’吗?”
曾点没有立刻回答,而是站起身,指着麦田里的麦茬:“你看这麦子,秋天播种,冬天蛰伏,春天发芽,夏天成熟,从来不会乱了时节。
这是‘天礼’。”
他又指了指远处的一个村落,炊烟正从屋顶升起,“村里的农人,春天耕种,秋天收获,遇到灾年就互相借粮,这是‘人礼’。”
他走回石头旁,拿起赵无恤的竹简,在 “礼” 字旁边的空白处,用指甲轻轻刻了一个 “仁” 字 —— 和老丈木牌上的字一模一样。
“犬戎能烧礼器,能毁城池,却不能让麦子乱了时节,不能让农人断了互相帮扶的念想。”
他把竹简还给赵无恤,“这就是‘礼’的根,在天地间,在人心里,不在竹简上,也不在鼎彝上。”
赵无恤看着竹简上的两个字,“礼” 与 “仁” 挨在一起,像两颗心贴在一块。
他想起在镐京抄《周礼》时,大夫们总说 “礼是君臣之仪,是祭祀之规”,却没人说过 “礼是农人借粮,是流民分饼”。
原来那些刻在竹简上的字,不是死的教条,是活的人心 —— 是饥肠辘辘时递出的一块饼,是冰面开裂时伸出的一只手。
“可先生,” 赵无恤还是有些困惑,“夫子说要‘克己复礼’,复的是西周的礼。
可西周的礼,己经随着镐京的火灭了,还能复吗?”
曾点笑了,从怀里掏出一块干粮,掰成两半,递给赵无恤一半。
干粮是粟米做的,带着淡淡的麦香,赵无恤咬了一口,觉得比在镐京吃的细粮还香。
“夫子说的‘复礼’,不是复西周的鼎彝,是复‘仁’的根本。”
他望着远处的炊烟,声音里带着一种坚定的温柔,“就像这麦田,今年的麦子被雪冻了,明年还能再种;今年的礼被乱了,明年还能再立 —— 只要‘仁’还在心里,‘礼’就不会真的灭。”
赵无恤嚼着干粮,心里的雾渐渐散了。
他想起叔父说 “礼在心里”,想起老丈说 “礼是心里的仁”,想起曾点说 “礼是活的人心”,原来这些话,说的都是同一件事 —— 礼不是高高在上的仪式,是落在地上的善意,是乱世里人与人之间的温度。
“我要去晋国,找赵氏的族人。”
赵无恤突然说,声音里带着前所未有的坚定,“我想把这竹简上的‘礼’,还有心里的‘仁’,告诉更多人。”
曾点看着他,眼里露出赞许的光。
他从背上的竹简里抽出一卷,递给赵无恤:“这是夫子写的《春秋》残卷,里面记着‘郑伯克段于鄢’‘宋公及楚人战于泓’,都是乱世里的事。
你带着,或许能明白,‘礼’不是一成不变的,是跟着人心变的。”
赵无恤接过《春秋》残卷,竹简上的字是孔子的笔迹,笔画间带着一种不屈的力道,像麦田里的麦茬,即使被雪压着,也还竖着。
“先生要去哪里?”
他问。
“去卫国,找夫子。”
曾点把竹简重新背好,拍了拍赵无恤的肩膀,“路上保重。
记住,竹简会旧,字会模糊,可心里的‘仁’,只要你不丢,就永远不会灭。”
赵无恤点点头,把《春秋》残卷和《周礼》残片捆在一起,贴在胸口。
曾点转身往卫国的方向走,儒衫的衣角在风里飘动,像一面小小的旗,插在乱世的麦田里。
赵无恤望着他的背影,首到那抹身影消失在麦田尽头,才站起身,朝着晋国的方向走去。
麦田里的残雪开始融化,雪水渗进土里,滋润着麦茬的根。
远处的村落里,传来妇人唤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带着烟火气的温暖,在风里飘了很远。
赵无恤摸了摸怀里的两卷竹简,又摸了摸腰间的 “仁” 字木牌,脚步比之前更稳了。
他知道,接下来的路还会很难 —— 晋国的宗族争斗、诸侯间的战争、不知何时会出现的危险,都在前面等着他。
可他不再像在镐京时那样恐惧,也不再像在潏水河边那样迷茫。
因为他终于明白,他怀里揣的不是两卷冰冷的竹简,是老丈的木牌,是曾点的话,是无数个像他们一样的人心里的 “仁” 与 “礼”。
这些东西,比青铜礼器更坚固,比玉璧更珍贵,比任何武器都有力量。
它们会陪着他,走过麦田,走过战场,走过乱世的每一个日夜,首到有一天,能把 “礼” 重新写回到竹简上,写回到每个人的心里。
赵无恤加快了脚步,阳光照在他的背上,暖得像叔父的手。
麦田里的麦茬,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金光,像无数个小小的希望,在等着春天的到来。
而他,就是带着这些希望的人,在乱世的路上,一步一步,往前走。
赵无恤的麻鞋早己磨穿,脚底结了层厚厚的茧,每走一步都像踩在粗砂上,钝钝地疼。
腰间的 “仁” 字木牌随着步伐晃荡,与怀里的竹简轻轻碰撞,发出 “沙沙” 的轻响 —— 那是老丈的木牌与叔父的竹简,是他如今唯一的行囊。
路两旁的麦田还覆着残雪,露出的麦茬像枯黄的针,扎在冻硬的土地上。
赵无恤想起镐京宗正府的菜园,每到这个时候,园丁总会把韭菜根埋在温土里,等开春就能冒出嫩绿的芽。
可如今,连麦田里的麻雀都活得这样慌张,哪里还有 “开春” 的盼头?
“后生,且慢!”
一声唤从身后传来,带着书卷气的温润。
赵无恤回头,看见一个穿着粗布儒衫的中年男子,背着一捆竹简走在田埂上。
他的头发用木簪束着,虽沾了些尘土,却梳得整齐,腰间挂着一把铜剑,剑鞘上刻着 “温故知新” 西个字,在残雪的光线下泛着淡青的光。
“先生是?”
赵无恤攥紧了怀里的竹简,下意识地往后退了半步 —— 乱世里,陌生人的善意总带着不确定的危险。
男子停下脚步,笑着指了指田埂边的一块石头:“可愿坐下来歇会儿?
我看你脚步虚浮,怕是走了不少路。”
他说话时,嘴角的弧度很平和,像春风拂过麦田,让赵无恤紧绷的神经松了些。
赵无恤在石头上坐下,男子也挨着他坐下,把背上的竹简放在腿上。
竹简用麻绳捆着,露出的简端写着 “论语・学而”,是赵无恤在镐京抄过的篇目。
“先生是孔夫子的弟子?”
他忍不住问 —— 去年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路过镐京,宗正府的大夫们还争论过 “克己复礼” 是否可行,那时他只觉得那些话离自己很远,远得像天上的云。
男子点头,指了指腰间的剑鞘:“在下曾点,字皙,师从孔夫子。
这剑,是夫子所赠,说‘君子不可无剑,亦不可滥剑’。”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赵无恤怀里露出的竹简一角,“你怀里揣的,也是典籍?”
赵无恤把竹简掏出来,放在两人中间的石头上。
残雪还沾在竹简边缘,火光映出的 “礼” 字己经有些模糊,却仍能看清笔画间的力道 —— 那是叔父临死前攥过的地方,竹纤维里似乎还留着叔父的温度。
“是《周礼》的残片,镐京破了,就剩下这个。”
他的声音比在草屋时稳了些,却还是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
曾点拿起竹简,手指轻轻拂过 “礼” 字,动作像老丈摩挲木牌时一样轻柔。
“‘礼’字…… 夫子常说,‘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 他抬头看向赵无恤,眼神里带着探寻,“你觉得,如今这乱世,‘礼’还有用吗?”
赵无恤愣住了。
这个问题,他在潏水河边问过老丈,此刻再被提起,心里却有了不同的答案。
他想起老妇人把碎饼喂给孩子,想起农夫冒着危险探路,想起老丈说 “礼是心里的仁”,可这些 “仁”,能抵得过犬戎的戈矛吗?
能让冻饿的流民活下去吗?
“我见过有人把最后一块饼分给孩子,也见过有人掉进冰窟窿没人救。”
他低头看着麦田里的残雪,“先生觉得,这两种都是‘礼’吗?”
曾点没有立刻回答,而是站起身,指着麦田里的麦茬:“你看这麦子,秋天播种,冬天蛰伏,春天发芽,夏天成熟,从来不会乱了时节。
这是‘天礼’。”
他又指了指远处的一个村落,炊烟正从屋顶升起,“村里的农人,春天耕种,秋天收获,遇到灾年就互相借粮,这是‘人礼’。”
他走回石头旁,拿起赵无恤的竹简,在 “礼” 字旁边的空白处,用指甲轻轻刻了一个 “仁” 字 —— 和老丈木牌上的字一模一样。
“犬戎能烧礼器,能毁城池,却不能让麦子乱了时节,不能让农人断了互相帮扶的念想。”
他把竹简还给赵无恤,“这就是‘礼’的根,在天地间,在人心里,不在竹简上,也不在鼎彝上。”
赵无恤看着竹简上的两个字,“礼” 与 “仁” 挨在一起,像两颗心贴在一块。
他想起在镐京抄《周礼》时,大夫们总说 “礼是君臣之仪,是祭祀之规”,却没人说过 “礼是农人借粮,是流民分饼”。
原来那些刻在竹简上的字,不是死的教条,是活的人心 —— 是饥肠辘辘时递出的一块饼,是冰面开裂时伸出的一只手。
“可先生,” 赵无恤还是有些困惑,“夫子说要‘克己复礼’,复的是西周的礼。
可西周的礼,己经随着镐京的火灭了,还能复吗?”
曾点笑了,从怀里掏出一块干粮,掰成两半,递给赵无恤一半。
干粮是粟米做的,带着淡淡的麦香,赵无恤咬了一口,觉得比在镐京吃的细粮还香。
“夫子说的‘复礼’,不是复西周的鼎彝,是复‘仁’的根本。”
他望着远处的炊烟,声音里带着一种坚定的温柔,“就像这麦田,今年的麦子被雪冻了,明年还能再种;今年的礼被乱了,明年还能再立 —— 只要‘仁’还在心里,‘礼’就不会真的灭。”
赵无恤嚼着干粮,心里的雾渐渐散了。
他想起叔父说 “礼在心里”,想起老丈说 “礼是心里的仁”,想起曾点说 “礼是活的人心”,原来这些话,说的都是同一件事 —— 礼不是高高在上的仪式,是落在地上的善意,是乱世里人与人之间的温度。
“我要去晋国,找赵氏的族人。”
赵无恤突然说,声音里带着前所未有的坚定,“我想把这竹简上的‘礼’,还有心里的‘仁’,告诉更多人。”
曾点看着他,眼里露出赞许的光。
他从背上的竹简里抽出一卷,递给赵无恤:“这是夫子写的《春秋》残卷,里面记着‘郑伯克段于鄢’‘宋公及楚人战于泓’,都是乱世里的事。
你带着,或许能明白,‘礼’不是一成不变的,是跟着人心变的。”
赵无恤接过《春秋》残卷,竹简上的字是孔子的笔迹,笔画间带着一种不屈的力道,像麦田里的麦茬,即使被雪压着,也还竖着。
“先生要去哪里?”
他问。
“去卫国,找夫子。”
曾点把竹简重新背好,拍了拍赵无恤的肩膀,“路上保重。
记住,竹简会旧,字会模糊,可心里的‘仁’,只要你不丢,就永远不会灭。”
赵无恤点点头,把《春秋》残卷和《周礼》残片捆在一起,贴在胸口。
曾点转身往卫国的方向走,儒衫的衣角在风里飘动,像一面小小的旗,插在乱世的麦田里。
赵无恤望着他的背影,首到那抹身影消失在麦田尽头,才站起身,朝着晋国的方向走去。
麦田里的残雪开始融化,雪水渗进土里,滋润着麦茬的根。
远处的村落里,传来妇人唤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带着烟火气的温暖,在风里飘了很远。
赵无恤摸了摸怀里的两卷竹简,又摸了摸腰间的 “仁” 字木牌,脚步比之前更稳了。
他知道,接下来的路还会很难 —— 晋国的宗族争斗、诸侯间的战争、不知何时会出现的危险,都在前面等着他。
可他不再像在镐京时那样恐惧,也不再像在潏水河边那样迷茫。
因为他终于明白,他怀里揣的不是两卷冰冷的竹简,是老丈的木牌,是曾点的话,是无数个像他们一样的人心里的 “仁” 与 “礼”。
这些东西,比青铜礼器更坚固,比玉璧更珍贵,比任何武器都有力量。
它们会陪着他,走过麦田,走过战场,走过乱世的每一个日夜,首到有一天,能把 “礼” 重新写回到竹简上,写回到每个人的心里。
赵无恤加快了脚步,阳光照在他的背上,暖得像叔父的手。
麦田里的麦茬,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金光,像无数个小小的希望,在等着春天的到来。
而他,就是带着这些希望的人,在乱世的路上,一步一步,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