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照山河(赵无恤无恤)小说最新章节_全文免费小说青史照山河赵无恤无恤
时间: 2025-09-18 21:34:33
出镐京东门时,雪己经没过脚踝。
赵无恤的麻鞋早被雪水浸透,冻得脚趾发麻,像踩着几块冰。
怀里的 “礼” 字竹简被他紧紧贴着胸口,竹简边缘的竹刺硌得皮肤生疼,却让他觉得踏实 —— 这是叔父留下的最后东西,是周人剩下的最后一点 “礼”。
他跟着逃亡的人群往东走,脚下的路越来越难走。
有人走不动了,坐在雪地里哭,哭声被风吹得七零八落,像断了线的珠子。
赵无恤看见一个老妇人抱着一个孩子,孩子的脸冻得发紫,嘴唇干裂,却还在喃喃地喊 “要吃粟米饼”。
老妇人从怀里掏出一块硬得像石头的饼,想喂给孩子,饼却在手里碎成了渣,混着雪落在孩子的脸上。
“别往前走了!
前面有河,冰还没冻实!”
一个牵着牛的农夫喊道。
人群顿时乱了,有人想回头,却看见西边的天空被火光染得通红 —— 那是镐京的方向,犬戎的马蹄声似乎还在耳边响。
赵无恤挤到前面,看见一条结冰的河横在眼前。
河面的冰面泛着青灰色,有几处己经裂开,露出下面黑乎乎的河水。
风从河面吹过来,带着刺骨的冷,把他的头发吹得贴在脸上,像一层薄霜。
“这是潏水,往年这个时候冰能跑马车,今年天暖,冰薄得很。”
农夫蹲下来,用手里的木杖敲了敲冰面,冰面发出 “咚咚” 的闷响,像是随时会碎。
人群里开始有人哭骂。
一个穿着锦缎的贵族子弟,把怀里的玉璧往雪地里一摔,玉璧碎成了几块,他嘶吼着:“周都亡了,要这些破石头有什么用!”
旁边的人要么跟着哭,要么沉默地看着河面,没人说话 —— 谁都知道,要么冒险过河,要么等着被犬戎追上,没有第三条路。
赵无恤摸了摸怀里的竹简。
叔父说 “礼在心里”,可心里的 “礼”,能让冰面变厚吗?
能让孩子不饿肚子吗?
他想起抄过的《周礼》里写 “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西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可此刻,万民都在雪地里冻着饿着,那些写在竹简上的 “养民之礼”,像一场笑话。
就在这时,河对岸传来一阵微弱的火光。
有人指着对岸喊:“那边有人!”
大家顺着他指的方向看,看见河对岸的坡上有一间破草屋,草屋里的火光像一颗星星,在雪夜里闪着微弱的光。
“有人就有办法!”
农夫站起身,把牛绳缠在腰上,“我先过,你们看着!”
他小心翼翼地踏上冰面,每走一步都要停顿一下,木杖在前面探路。
冰面发出 “咯吱咯吱” 的响声,像是在警告。
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看着他的身影一点点靠近对岸。
就在农夫快要到对岸时,冰面突然 “咔嚓” 一声裂了一道缝。
农夫吓得赶紧趴在冰面上,手脚并用往前爬,牛在后面 “哞哞” 地叫,绳子把冰面拉得更紧。
赵无恤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他下意识地摸出怀里的竹简,手指在 “礼” 字上摩挲 —— 仿佛这个字能给人力量。
终于,农夫爬上了对岸。
他把牛拉过去,对着这边喊:“冰能过!
趴着爬,别站起来!”
人群里顿时有了生气,大家学着农夫的样子,趴在冰面上往前爬。
赵无恤也趴在冰上,雪落在他的脖子里,冷得他打哆嗦,可他不敢松手,怀里的竹简被他压在身下,像一块护身符。
爬到河中间时,他听见身后传来 “扑通” 一声。
有人掉进了冰窟窿,惨叫声很快被风吹散。
赵无恤不敢回头,只是拼命地往前爬,冰面的寒气透过衣服渗进来,冻得他牙齿打颤,可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活下去,带着 “礼” 字活下去。
爬上对岸时,他己经冻得快没知觉了。
农夫把他拉进破草屋,草屋里有一堆快灭的柴火,几个流民围在火堆旁取暖。
草屋的屋顶漏着雪,雪落在柴火上,发出 “滋滋” 的声响,冒出一缕缕白烟。
“孩子,你怀里揣的啥?”
一个瞎眼的老丈问。
他坐在火堆旁,手里拿着一根竹杖,竹杖上刻着一些模糊的花纹。
赵无恤把怀里的竹简掏出来,放在火堆旁的石头上。
火光映在竹简上,那个 “礼” 字格外清晰。
“是《周礼》的残片。”
赵无恤的声音沙哑,“镐京破了,礼器都被烧了,就剩下这个。”
老丈伸出手,摸索着拿起竹简,手指在 “礼” 字上轻轻摩挲。
他的手指粗糙得像树皮,却异常轻柔,像是在抚摸一件稀世珍宝。
“‘礼’字…… 左边是‘示’,右边是‘豊’,示是神明,豊是礼器,对吧?”
老丈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莫名的威严。
赵无恤愣住了:“老丈您怎么知道?”
老丈笑了笑,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我以前是太史局的抄书吏,抄了一辈子《周礼》。
后来眼睛瞎了,就被赶出来了。”
他顿了顿,手指还在 “礼” 字上摩挲,“犬戎能烧礼器,能碎竹简,可‘礼’字的意思,他们烧不掉。”
“可‘礼’到底是什么?”
赵无恤忍不住问。
他想起叔父说 “礼在心里”,想起逃亡路上的饥寒,想起掉进冰窟窿的人,“《周礼》里写要‘养万民’,可现在万民都在受苦,这‘礼’还有用吗?”
老丈没有回答,只是从怀里掏出一块小小的木牌,木牌上刻着一个 “仁” 字。
“我瞎了眼后,就刻了这个字。”
他把木牌递给赵无恤,“‘礼’不是刻在竹简上的,也不是放在礼器里的,是刻在心里的‘仁’。
你看那些流民,有人把最后一块饼分给孩子,有人把自己的衣服披给老人,这就是‘礼’。”
赵无恤看着手里的木牌,木牌被老丈的手焐得暖暖的。
他想起刚才在河边,农夫冒着危险先过河探路,想起老妇人把碎饼喂给孩子,那些瞬间,不就是老丈说的 “礼” 吗?
原来 “礼” 不是朝堂上的仪式,不是祭祀时的礼器,是乱世中人与人之间的一点善意,是绝境里不放弃的一点希望。
“孩子,把这个字传下去吧。”
老丈把竹简还给赵无恤,“不是传这块竹简,是传这个字的意思。
等有一天,天下太平了,再把‘礼’写回到竹简上,写回到每个人的心里。”
赵无恤接过竹简,紧紧抱在怀里。
火堆旁的流民们都安静地听着,没有人说话,只有柴火偶尔发出 “噼啪” 的声响。
雪还在草屋外下着,可草屋里的人,心里都有了一点暖意 —— 那是 “礼” 的暖意,是文明的暖意。
第二天早上,雪停了。
赵无恤告别了老丈和流民,继续往东走。
怀里的竹简被他用布条裹好,贴在胸口,木牌被他系在腰间。
太阳从东边的山后升起来,照在雪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
远处传来郑国救兵的马蹄声,越来越近,像是在朝着希望的方向奔跑。
他回头望了一眼破草屋,草屋的屋顶还冒着一缕白烟,像一根细细的线,连接着天地。
他知道,老丈和流民们还在那里,他们会把 “礼” 的意思传下去,就像他会把怀里的竹简传下去一样。
雪地上,他的脚印一首往东延伸,像一条长长的线。
怀里的 “礼” 字竹简,腰间的 “仁” 字木牌,像是两颗小小的灯,在乱世的雪地里,照亮了通往未来的路。
而这条路,注定漫长,注定充满苦难,可只要 “礼” 在心里,只要 “仁” 在心里,周人的文明,就不会熄灭。
赵无恤加快了脚步,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走去。
他知道,他不是一个人在走,无数个像老丈、像农夫、像流民一样的人,都在这条路上走着,他们手里都拿着一盏小小的灯,把乱世的黑夜,一点点照亮。
赵无恤的麻鞋早被雪水浸透,冻得脚趾发麻,像踩着几块冰。
怀里的 “礼” 字竹简被他紧紧贴着胸口,竹简边缘的竹刺硌得皮肤生疼,却让他觉得踏实 —— 这是叔父留下的最后东西,是周人剩下的最后一点 “礼”。
他跟着逃亡的人群往东走,脚下的路越来越难走。
有人走不动了,坐在雪地里哭,哭声被风吹得七零八落,像断了线的珠子。
赵无恤看见一个老妇人抱着一个孩子,孩子的脸冻得发紫,嘴唇干裂,却还在喃喃地喊 “要吃粟米饼”。
老妇人从怀里掏出一块硬得像石头的饼,想喂给孩子,饼却在手里碎成了渣,混着雪落在孩子的脸上。
“别往前走了!
前面有河,冰还没冻实!”
一个牵着牛的农夫喊道。
人群顿时乱了,有人想回头,却看见西边的天空被火光染得通红 —— 那是镐京的方向,犬戎的马蹄声似乎还在耳边响。
赵无恤挤到前面,看见一条结冰的河横在眼前。
河面的冰面泛着青灰色,有几处己经裂开,露出下面黑乎乎的河水。
风从河面吹过来,带着刺骨的冷,把他的头发吹得贴在脸上,像一层薄霜。
“这是潏水,往年这个时候冰能跑马车,今年天暖,冰薄得很。”
农夫蹲下来,用手里的木杖敲了敲冰面,冰面发出 “咚咚” 的闷响,像是随时会碎。
人群里开始有人哭骂。
一个穿着锦缎的贵族子弟,把怀里的玉璧往雪地里一摔,玉璧碎成了几块,他嘶吼着:“周都亡了,要这些破石头有什么用!”
旁边的人要么跟着哭,要么沉默地看着河面,没人说话 —— 谁都知道,要么冒险过河,要么等着被犬戎追上,没有第三条路。
赵无恤摸了摸怀里的竹简。
叔父说 “礼在心里”,可心里的 “礼”,能让冰面变厚吗?
能让孩子不饿肚子吗?
他想起抄过的《周礼》里写 “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西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可此刻,万民都在雪地里冻着饿着,那些写在竹简上的 “养民之礼”,像一场笑话。
就在这时,河对岸传来一阵微弱的火光。
有人指着对岸喊:“那边有人!”
大家顺着他指的方向看,看见河对岸的坡上有一间破草屋,草屋里的火光像一颗星星,在雪夜里闪着微弱的光。
“有人就有办法!”
农夫站起身,把牛绳缠在腰上,“我先过,你们看着!”
他小心翼翼地踏上冰面,每走一步都要停顿一下,木杖在前面探路。
冰面发出 “咯吱咯吱” 的响声,像是在警告。
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看着他的身影一点点靠近对岸。
就在农夫快要到对岸时,冰面突然 “咔嚓” 一声裂了一道缝。
农夫吓得赶紧趴在冰面上,手脚并用往前爬,牛在后面 “哞哞” 地叫,绳子把冰面拉得更紧。
赵无恤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他下意识地摸出怀里的竹简,手指在 “礼” 字上摩挲 —— 仿佛这个字能给人力量。
终于,农夫爬上了对岸。
他把牛拉过去,对着这边喊:“冰能过!
趴着爬,别站起来!”
人群里顿时有了生气,大家学着农夫的样子,趴在冰面上往前爬。
赵无恤也趴在冰上,雪落在他的脖子里,冷得他打哆嗦,可他不敢松手,怀里的竹简被他压在身下,像一块护身符。
爬到河中间时,他听见身后传来 “扑通” 一声。
有人掉进了冰窟窿,惨叫声很快被风吹散。
赵无恤不敢回头,只是拼命地往前爬,冰面的寒气透过衣服渗进来,冻得他牙齿打颤,可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活下去,带着 “礼” 字活下去。
爬上对岸时,他己经冻得快没知觉了。
农夫把他拉进破草屋,草屋里有一堆快灭的柴火,几个流民围在火堆旁取暖。
草屋的屋顶漏着雪,雪落在柴火上,发出 “滋滋” 的声响,冒出一缕缕白烟。
“孩子,你怀里揣的啥?”
一个瞎眼的老丈问。
他坐在火堆旁,手里拿着一根竹杖,竹杖上刻着一些模糊的花纹。
赵无恤把怀里的竹简掏出来,放在火堆旁的石头上。
火光映在竹简上,那个 “礼” 字格外清晰。
“是《周礼》的残片。”
赵无恤的声音沙哑,“镐京破了,礼器都被烧了,就剩下这个。”
老丈伸出手,摸索着拿起竹简,手指在 “礼” 字上轻轻摩挲。
他的手指粗糙得像树皮,却异常轻柔,像是在抚摸一件稀世珍宝。
“‘礼’字…… 左边是‘示’,右边是‘豊’,示是神明,豊是礼器,对吧?”
老丈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莫名的威严。
赵无恤愣住了:“老丈您怎么知道?”
老丈笑了笑,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我以前是太史局的抄书吏,抄了一辈子《周礼》。
后来眼睛瞎了,就被赶出来了。”
他顿了顿,手指还在 “礼” 字上摩挲,“犬戎能烧礼器,能碎竹简,可‘礼’字的意思,他们烧不掉。”
“可‘礼’到底是什么?”
赵无恤忍不住问。
他想起叔父说 “礼在心里”,想起逃亡路上的饥寒,想起掉进冰窟窿的人,“《周礼》里写要‘养万民’,可现在万民都在受苦,这‘礼’还有用吗?”
老丈没有回答,只是从怀里掏出一块小小的木牌,木牌上刻着一个 “仁” 字。
“我瞎了眼后,就刻了这个字。”
他把木牌递给赵无恤,“‘礼’不是刻在竹简上的,也不是放在礼器里的,是刻在心里的‘仁’。
你看那些流民,有人把最后一块饼分给孩子,有人把自己的衣服披给老人,这就是‘礼’。”
赵无恤看着手里的木牌,木牌被老丈的手焐得暖暖的。
他想起刚才在河边,农夫冒着危险先过河探路,想起老妇人把碎饼喂给孩子,那些瞬间,不就是老丈说的 “礼” 吗?
原来 “礼” 不是朝堂上的仪式,不是祭祀时的礼器,是乱世中人与人之间的一点善意,是绝境里不放弃的一点希望。
“孩子,把这个字传下去吧。”
老丈把竹简还给赵无恤,“不是传这块竹简,是传这个字的意思。
等有一天,天下太平了,再把‘礼’写回到竹简上,写回到每个人的心里。”
赵无恤接过竹简,紧紧抱在怀里。
火堆旁的流民们都安静地听着,没有人说话,只有柴火偶尔发出 “噼啪” 的声响。
雪还在草屋外下着,可草屋里的人,心里都有了一点暖意 —— 那是 “礼” 的暖意,是文明的暖意。
第二天早上,雪停了。
赵无恤告别了老丈和流民,继续往东走。
怀里的竹简被他用布条裹好,贴在胸口,木牌被他系在腰间。
太阳从东边的山后升起来,照在雪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
远处传来郑国救兵的马蹄声,越来越近,像是在朝着希望的方向奔跑。
他回头望了一眼破草屋,草屋的屋顶还冒着一缕白烟,像一根细细的线,连接着天地。
他知道,老丈和流民们还在那里,他们会把 “礼” 的意思传下去,就像他会把怀里的竹简传下去一样。
雪地上,他的脚印一首往东延伸,像一条长长的线。
怀里的 “礼” 字竹简,腰间的 “仁” 字木牌,像是两颗小小的灯,在乱世的雪地里,照亮了通往未来的路。
而这条路,注定漫长,注定充满苦难,可只要 “礼” 在心里,只要 “仁” 在心里,周人的文明,就不会熄灭。
赵无恤加快了脚步,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走去。
他知道,他不是一个人在走,无数个像老丈、像农夫、像流民一样的人,都在这条路上走着,他们手里都拿着一盏小小的灯,把乱世的黑夜,一点点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