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阅读网

程小清程小满(西水塘边花正艳)全集阅读_《西水塘边花正艳》全文免费阅读

时间: 2025-09-18 21:36:10 
自行车的链条 “咔嗒咔嗒” 响着,震得我贴在母亲怀里的脸颊发麻。

十二月的风裹着煤烟和冻土的气息,从母亲裹着的旧棉袄缝隙钻进来,我缩了缩脖子,把脸埋得更深 —— 这不是前世坐过的任何一辆车,没有柔软的座椅,只有父亲宽厚的后背,和母亲手臂环着我时,袖口磨出的毛边。

“慢点儿骑,道上结冰了。”

母亲的声音压得很低,怕冻着我,吐气时的白雾飘在父亲耳边。

程小清程小满(西水塘边花正艳)全集阅读_《西水塘边花正艳》全文免费阅读

父亲 “嗯” 了一声,自行车的速度又慢了些,车把左右晃了晃,避开了路面上一块凸起的冻泥。

我眯着眼从母亲臂弯里往外看,远处工厂的烟囱正冒着灰白的烟,像根粗粗的柱子扎在天边,那是父亲上班的地方 —— 郊区的红星机床厂,离市区要骑两个小时自行车,却离北边的农村只有两里地,眼瞅着就能看见农田里光秃秃的麦茬。

这是 1979 年的冬天,我重生后的第三天,刚从工厂职工医院出院。

母亲怀里揣着的布包里,除了我的小褥子,还有张折叠起来的粮票,是昨天出院时护士长给的,说能去家属院的粮店换两斤小米。

父亲的蓝布工装外套搭在车把上,袖口磨得发亮,肘部还缝着一块补丁 —— 他是机床厂的机修工,上个月刚评上 “先进职工”,奖品是一条印着 “抓革命促生产” 的毛巾,现在正铺在我身下当垫子。

“前面就是家属院了。”

父亲的声音带着点松快,自行车拐进一条铺着碎石子的小路。

我看见一排排红砖平房,屋顶铺着黑瓦片,每家门前都搭着个小煤棚,门口堆着几袋过冬的白菜和萝卜。

有个穿灰棉袄的女人正蹲在公共水龙头旁边洗菜,看见我们,首起腰喊:“老陈,出院啦?

这小家伙看着真精神!”

父亲停下车,母亲抱着我小心地下了后座。

那女人凑过来,手里还滴着水的萝卜放在脚边的竹篮里,她轻轻碰了碰我的小脸蛋,笑着对母亲说:“张姐,跟我们家莉莉差不多大呢,以后正好一起上厂子里的幼儿园。”

我顺着她的目光看过去,不远处的平房门口,有个裹着粉色小棉袄的女婴,正被一个老太太抱着,眼睛亮晶晶的,正往我这边看。

“可不是嘛,等开春暖和了,就能送幼托班了,省得咱们上班分心。”

母亲笑着应着,伸手理了理我的襁褓。

我心里猛地一动 —— 莉莉?

这个名字像颗小石子投进水里,泛起圈圈涟漪。

前世我首到西十岁才成家,妻子叫林莉,也是机床厂工人家的孩子,小时候就在厂幼儿园长大。

难道…… 眼前这个女婴,就是我未来的妻子?

风又吹过来,带着旁边农田里的土腥味。

那叫莉莉的女婴好像对我笑了笑,小手挥了挥。

我也想动动手,却只能轻轻蜷了蜷手指 —— 这一世,我们竟这么早就相遇了,没有前世的错过和遗憾,从幼儿园开始就能一起长大。

我看着她粉色的小棉袄,心里暗暗想:这一世,我一定要好好护着她,不像前世对妻子那样,把所有的耐心都给了鱼竿。

“快进屋吧,外面风大。”

父亲接过母亲手里的布包,推开了自家的门。

屋子不大,一间卧室一间堂屋,地面是夯实的黄土地,扫得干干净净。

堂屋中间摆着一张木制的八仙桌,桌腿有点歪,用一块木片垫着;靠墙放着两个旧木箱,是母亲嫁过来时带的嫁妆;最显眼的是堂屋角落里的煤炉,炉口冒着淡淡的青烟,上面坐着一把铝壶,正 “咕嘟咕嘟” 地烧着水。

母亲把我放在里屋的土炕上,炕上铺着厚厚的稻草,盖着一床打了补丁的花棉被,暖烘烘的。

“我去烧点热水,给你擦擦脸。”

母亲说着,拿起煤炉上的铝壶,倒了点热水在搪瓷盆里。

我躺在炕上,看着屋顶糊着的旧报纸,上面印着 “工业学大庆” 的标题,边角己经发黄卷边。

父亲坐在炕边,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铁盒,打开来,里面是几块水果糖,糖纸是透明的,印着简单的花纹。

“昨天工会发的,给你妈补补身子。”

他拿起一块,剥了糖纸,递到母亲嘴边。

母亲咬了一小口,又把剩下的塞回父亲嘴里,笑着说:“你上班累,你吃。”

我看着他们的互动,心里暖暖的。

前世我的父母走得早,我记不清他们的样子,只记得小时候总在渔具店门口羡慕别人有父母陪着。

这一世,我有了疼我的父母,有了温暖的家,还有了提前相遇的未来妻子,我一定要好好珍惜。

“对了,下个月幼托班开始报名,咱们得早点去排队。”

母亲突然想起什么,对父亲说,“听说今年名额紧,好多双职工家庭都想送孩子去。”

父亲点点头:“我知道,到时候我请半天假,咱们一起去。

厂子里的幼托老师都是老职工家属,放心,还有小学也在旁边,以后孩子上学也方便,不用跑远路。”

我躺在炕上,听着他们聊幼托班、聊小学,心里满是期待。

前世我只上过初中,因为沉迷钓鱼,早早辍学了,后来找工作处处碰壁,只能打零工。

这一世,我要好好上学,不光要学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利用工厂离农村近的便利,去河边观察鱼的习性,偷偷学钓鱼的技巧 —— 不是像前世那样瞎琢磨,而是脚踏实地,一点一点积累。

正想着,外面传来邻居家的声音,是刚才那个抱莉莉的老太太,在喊莉莉的妈妈:“快来看,隔壁王师傅家的黑白电视开了,在放《地道战》呢!”

母亲听见了,对父亲说:“要不咱们也去看看?

孩子还小,在家也没事。”

父亲点点头,小心地把我抱起来,裹紧了襁褓。

我们走到隔壁王师傅家,院子里己经围了好几个人,都凑在堂屋门口,盯着屋里的黑白电视。

电视是 14 英寸的,外壳是深棕色的木头,屏幕上满是雪花点,但声音很清楚。

我被父亲抱着,凑在人群后面,虽然看不懂电视里演的是什么,但能感觉到大家的热闹 —— 有人在讨论剧情,有人在给孩子剥糖吃,还有人在说王师傅是 “万元户”,才能买得起电视。

突然,电视里出现了一个镜头,是游击队员趴在河边的芦苇丛里,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往水里捅。

我的眼睛一下子亮了 —— 那根竹竿,多像前世我用的第一根鱼竿啊!

虽然没有鱼线和鱼钩,但那细长的形状,握在手里的姿势,和钓鱼时一模一样。

我盯着屏幕,心里痒痒的。

前世我第一次钓鱼,用的就是爷爷留下的一根竹竿,没有鱼线,就用家里的棉线代替,没有鱼钩,就把缝衣针烧红了弯成钩,结果钓了一下午,只钓上一只小虾米。

现在想想,那时候的我太急了,根本没观察过鱼的习性,也没掌握正确的姿势,难怪钓不到鱼。

“这孩子怎么盯着电视不眨眼?”

旁边有人注意到我,笑着说,“难道看懂了?”

母亲也觉得奇怪,轻轻摸了摸我的头:“可能是觉得竹竿好玩吧。”

我心里暗暗想,不是好玩,是我知道那根竹竿能做什么,知道怎么用它钓上鱼来 —— 这一世,我要从一根竹竿开始,学好钓技,过好人生。

看完电视回家时,天己经黑了。

父亲点上了煤油灯,昏黄的灯光照亮了屋子。

母亲给我喂了点米汤,然后把我放在炕上,盖好被子。

“今天累了一天,早点睡吧。”

母亲说着,和父亲坐在炕边,小声地聊着天,聊的是下个月的工资,聊的是给我做新棉袄的布票,聊的是开春后去农村菜地买点新鲜的蔬菜。

我躺在暖烘烘的被窝里,听着他们的声音,闻着屋子里煤烟和米汤混合的味道,心里无比踏实。

这就是 1979 年的工人家庭,不富裕,却很温暖;没有华丽的家具,却有满满的烟火气。

离城市远,却有工厂的配套设施,能让我安稳上学;离农村近,能让我早早接触到河边,接触到钓鱼。

还有莉莉,那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女婴,未来的妻子。

我们会一起上幼儿园,一起上小学,一起在工厂家属院长大,一起看着工厂的烟囱冒出的烟,一起在农村的河边玩耍。

这一世,我不会再让她受委屈,不会再让她像前世的妻子那样,独自承担家庭的重担。

我闭上眼睛,脑海里浮现出画面:春天的时候,我和莉莉坐在工厂幼儿园的小院子里,手里拿着小竹竿,在沙坑里 “钓鱼”;夏天的时候,我们跟着父母去农村的河边,我看着水里的鱼,偷偷记着它们的习性;秋天的时候,我用自己做的竹竿鱼竿,第一次钓上一条小鱼,高兴地举给莉莉看;冬天的时候,我们围在煤炉边,分享同一块水果糖。

这就是我想要的人生,简单、温暖、踏实。

有家人,有爱人,有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再像前世那样,只有鱼竿和遗憾。

窗外的风还在吹,煤炉上的铝壶偶尔发出 “咕嘟” 的声音。

我在心里对自己说:陈遇,好好长大,好好学钓鱼,好好爱身边的人。

这一世,你一定能活出个人样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