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宰执之熙朝风云(章衡范仲淹)火爆小说_《天工宰执之熙朝风云》章衡范仲淹小说免费在线阅读
时间: 2025-09-18 21:40:33
诗曰:赤焰如轮破紫霄,书生一梦到宋朝。
鳌山灯市香犹在,谁把星槎作渡桥?
庆历七年,腊月二十九,东京开封府,雪色与灯山相映。
宣德门外,九丈鳌山灯轮高擎,灯油用西域胡麻,香闻十里;御街两廊,叫卖曹婆婆肉饼、水晶皂儿之声,盖过城头更鼓。
一道赤焰如轮,自西北划破长空,拖尾十丈,紫电流虹,照得城砖缝里蚂蚁纤毫毕现。
守更老军张二,梆子当啷落地,尿了半截裤子;钦天监灵台上,五官正周琮抱浑天仪,张口结舌,眼睁睁见天裂处迸出火字一行:BUG·1047·重启。
火字一闪而逝,雪片落下,焦糊味弥漫。
同一瞬,北京故宫文渊阁地下三层恒温库,历史系博士生章衡正赶论文《早期火器东传与欧亚体系》。
案上摊着《武经总要》影印本、一台发烫的笔记本、半桶康师傅老坛酸菜。
屏幕弹出检测时空冗余文件是否合并,他伸手去点“否”,指尖未至,头顶氙灯啪一声炸裂,书架倾倒,一本硬壳精装《宋史·章衡传》砸中后脑。
黑暗袭来前,章衡最后念头:靠,老子参考文献还没保存。
再睁眼,鼻腔满是龙涎香、墨汁、血腥的混合味。
发现自己趴在紫檀卷书案上,案头鎏金狻猊炉袅袅吐烟,身上绯罗公服胸口金紫双鹤——状元标配。
殿试对策己毕,新科状元何故晕厥?
宦官尖细声音飘下。
章衡抬头,只见高逾两丈丹陛,垂十二旒宋仁宗,乌泱泱文武百官范仲淹、富弼、欧阳修、韩琦全员到齐,活蹦乱跳。
脑袋嗡一声,像两台电脑同时启动:A盘,2024年清华博士,研究方向宋史;B盘,1047年福建浦城人氏,字子平,二十二岁,新科进士第一。
内存占满,鼻血长流。
宦官又催:“官家问你话!”
章衡抹鼻血,双手举笏颤声:“臣昨夜观星,偶染风寒,失仪于君前,死罪。”
丹陛之上,仁宗赵祯三十七岁,声音温如暖酒:“卿既不适,可赴偏殿歇息,赐苏合香丸一粒。”
章衡磕头触地,两段记忆彻底合并,叮——外挂知识库同步完成,当前版本:宋庆历七年。
偏殿炭火哔剥,小宦官端来姜糖水:“范相公吩咐的。”
章衡尚未回神,范仲淹己掀帘而入,蹲身看他:“醒了?
可记得殿试策尾写了什么?”
B盘提醒:写了“愿陛下修德以安百姓,畜锐以威西夷”。
范公却道:“你写的是:‘赤焰之兆,其应在兵,请筑河东路三十三烽台,三月可毕。
’官家问我何意,老夫只好说:少年豪气。”
章衡冷汗刷刷——那是键盘乱入的草稿。
范仲淹压低声音:“昨夜星坠,钦天监密奏‘主刀兵’,你又写烽台……子平,你是不是看见了什么?”
章衡深吸一口气:“学生梦见神人授‘石炭炼铁’之法,可使河东铁课增三倍,范公愿一观否?”
范公眯眼:“石炭?
煤也?”
章衡点头,伸出两根手指:“外加一种新火药,声如霹雳,可破甲七札。”
三日后,腊月三十,相国寺门前。
范仲淹、富弼、欧阳修、韩琦全员到场,乌泱泱百姓围七层。
章衡搭展台:左,一筐蜂窝煤,黄泥掺石灰,十八孔,烧得通红;右,两尺青竹筒,插引线,旁挂生铁甲。
演示开始,老军燃引线,嗤——轰!
铁甲胸口炸开碗口大洞,边缘焦黑。
人群静三息,随即惊呼如潮。
欧阳修诗兴大发:“霹雳声中甲胄开,少年心事有风雷。”
富弼喃喃:“若边军万人皆持此物……”范仲淹只伸手摸铁甲破洞,指尖沾黑灰,嗅了嗅,回头一句:“子平,明日随我入奏。”
当晚,崇政殿灯火通明。
仁宗披狐裘坐炕,案上摆那块破甲:“此物何名?”
“回官家,名曰‘震天雷’。”
“成本几何?”
“竹筒不值钱,火药每发折钱二十文,若铁壳可复用,再省三成。”
仁宗沉吟:“若以此物守燕云,可乎?”
章衡心头一震:燕云!
提前十年拉满!
稳住心神,抛出三策:一,以煤炼铁,铁多器利;二,以商制夷,羊毛换马;三,以舟为马,海贸通辽后。
仁宗笑,递桂花糕:“吃了,明日再奏。”
章衡指尖触官家掌心,微凉,却像捏着天下方向盘。
出宫时,雪深三寸。
范仲淹候在雪幕,递一壶浊酒:“子平,今日之事,或可改大宋百年气运,你可愿赌上这身绯袍?”
章衡接酒,仰头灌尽,辣得眼眶发红:“范公,学生本是星外来客,既见华夏沉沦,岂敢惜此七尺?”
范公大笑,雪落胡须:“好!
明日启程,去河东挖第一锹煤!”
腊月三十,天未放亮,东京御街积雪盈尺。
章衡随范仲淹趋出崇政殿,靴底踏碎薄冰,吱呀声里夹着远处鼓楼的更漏。
仁宗赐的桂花糕仍温,揣在袖里,像揣着一块灼炭。
范公不语,章衡亦不语,二人并肩穿过灯市余烬,市人争传“新状元能召雷火”,孩童擎竹灯尾随,学那霹雳之声。
到得宣德门,范公忽停,回望宫阙,低声道:“子平,明日五鼓起程,随我去河东路。
路远雪深,你可有惧?”
章衡拱手,雪落肩头:“学生只怕铁不生花,雪再深,也埋不住炉焰。”
范公朗声一笑,解下腰间玉鱼佩递与他:“此是庆历二年官家所赐,今付与你,权作信物。
河东上下,见此如鱼见水。”
章衡双手捧接,玉鱼尚带体温,心中一热,躬身谢过。
是夜,章衡宿昭文馆偏厢。
屋小炉旺,纸窗透雪光,案上摊《武经总要》残卷。
他执笔添注,将后世“倒焰炉”草图细细描出:炉身高二丈,内衬耐火砖,外砌双层土窑,设三排风口,以牛皮囊鼓风,昼夜不息。
写到“风口”处,忽闻窗外低吟,推窗一望,苏轼倚梅树,手拍树干,口中念道:“风箱鼓动,吹起铁花如雪。”
章衡笑唤:“子瞻,夜半不睡,来偷我图纸?”
苏轼翻身入院,抖落一身雪,凑近案前,啧啧称奇:“此炉若成,一日可出铁万斤,胜却旧时土炉十倍。”
章衡递热酒一杯,二人对饮。
苏轼眯眼问:“若铁多如米,天下可安?”
章衡答:“铁多则器利,器利则兵强,兵强则边患可息。”
苏轼举杯大笑:“好一句兵强边息!
待我为你赋诗,题曰《铁花行》。”
次日五鼓,天色未明,西水门内车马喧阗。
章衡披貂裘,登太平车,后随二十辆军器厢车,满载铁模、铜管、硝石、磺黄。
范仲淹骑青骢马,亲兵五十骑雁列两翼。
雪深没踝,车轮碾冰,声如裂帛。
囚车一辆锁王拱辰,囚衣单薄,仍昂头冷笑。
苏轼跨驴追来,怀中抱包袱,内是半只烧鸡、两卷《嘉祐集》,嚷着要随行游学。
范公笑骂:“子瞻,你是驴背诗人,不是驴背铁匠!”
苏轼答:“铁能生花,我亦能生诗。”
章衡掀帘招手:“子瞻同去,路上有雪亦有火。”
于是车队迤逦出汴梁,雪色与旗旆相映,一路向北。
行至封丘驿,夜宿。
驿吏燃松明,照壁如雪。
章衡与范仲淹围炉夜话,驿卒送热酒,羊肉旋炙。
范公取出河东地图,指平定、盂县、寿阳三地:“此三处煤层最厚,可立三大炉,然民夫、工匠、钱粮皆缺。”
章衡以炭条画线:“可募流民,以工代赈;可贷内藏库钱,三分息;可设煤铁务,官督民办。”
范公凝视少年,眼有火光:“子平,你胸中丘壑,胜老夫当年远矣。”
章衡谦逊一笑,心中却想:此不过后世课本一页耳。
夜深,雪止。
章衡独步驿庭,仰见北斗低垂,如悬炉口。
他取出怀中小铜铳,以雪擦净,低声自语:“今夜之后,此物将随我入太行,先破雪,后破甲。”
寒风掠过,铜铳映雪,闪出一点寒星。
远处囚车中王拱辰忽高声吟道:“太行雪深埋铁骨,谁料书生转乾坤!”
章衡回首,雪光映脸,朗声应和:“不埋铁骨,怎铸山河?”
雪簌簌落下,天地寂然,唯炉火在驿舍窗棂内跳动。
正月朔日,天尚未晓,东京御街积雪三尺,旌旗与霜华同色。
章衡披貂裘,立于西水门,身后二十辆太平车首尾相衔,铁模、铜管、硝石、磺黄皆以油布蒙覆,雪粒滚落,叮叮作响。
五十骑范家军分列两翼,青缎罩甲映雪,马首红缨如火。
范仲淹策青骢马,手执黄绫诏书,朗声宣道:“奉旨,设河东路煤铁务,以昭文馆校勘章衡提举,赐内藏库钱十万贯,听其便宜行事!”
军民齐呼万岁,声震雪野。
囚车辘辘,铁锁叮当,王拱辰披发锁颈,仍昂首冷笑;苏轼跨驴,抱烧鸡与《嘉祐集》,高声吟道:“太行雪深埋铁骨,谁把书生作将看!”
章衡翻身上马,鞭梢指北:“走!”
车队轧冰而行,铁蹄与雪声混作龙吟,迤逦出汴梁,一路向北。
正月十八,抵滑州。
黄河冰厚二尺,中泓黑水翻涌,两岸白茫无际。
军器监车辆重,冰面咔啦裂出十丈长缝。
章衡命军匠碎冰为砖,浇沸水粘合,半时辰筑起冰堤,上覆木板,洒炉灰防滑。
太平车鱼贯而过,两岸百姓聚观,呼为“冰桥神技”。
苏轼驴背上挥毫,写《冰桥行》:“碎玉为梁,飞霜作柱,一桥横绝北风怒。”
章衡笑曰:“子瞻,留些笔墨,待我铁桥跨太行。”
二月初二,入泽州界。
太行山麓,雪未消,寒风割面。
道旁聚千人流民,扶老携幼,衣不蔽体。
去年辽骑入境,麦苗被马踏,今春无收。
章衡下车,以车载羊毛二百斤换黑豆三百斤,当场煮粥分食,呼曰:“随我去煤山,管饭!”
流民跪地,口呼“章青天”。
范仲淹驻马,捋须叹曰:“民心可用,胜于十万甲兵。”
章衡命设粥棚三处,登记丁壮,老弱亦给棉衣,一时炊烟与热气蒸腾,雪野如春。
二月初十,抵平定军西北十里黑石沟。
山壁黝黑,煤层裸露,厚者三丈,薄者丈余,阳光下闪乌光。
章衡登高,取铁锤击之,声清如磬,喜曰:“此可炼焦,亦可炼铁!”
就地扎营,砍木为栅,立旗“河东煤铁务”。
苏轼挥毫题额“黑石生金”,笔力透纸。
营中设粥棚、医棚、工棚,一夜百座毡帐立起,灯火连缀,星汉垂地。
二月十五,龙抬头。
章衡亲执铁锹,挖下第一锹煤,黑块入手,油亮透指。
他举锹向天,朗声誓曰:“以此为始,三年之内,十万铁骑甲天下!”
千名流民齐声应诺,山谷回荡,雪为之震。
少年李定披破袄,跪锹前叩首流血:“愿随先生,复我河山!”
章衡扶起,以衣袖拭其额血,温声道:“识字、记账、炼铁,一样不可少。”
二月底,雪仍不止。
营中空地,立一杆大旗,黑底红字“煤山血誓”。
章衡披白裘,立旗下,范仲淹、曾公亮左右相随。
千名流民、五十范家军、二十火铳什列阵雪野。
章衡高声:“今日立旗,不为封侯,只为雪耻!
三年之内,煤成山,铁成海,燕云可复!”
众声如雷,雪片被震得簌簌而下。
范仲淹拔剑指天:“若违此誓,有如此雪!”
剑光一闪,雪纷飞,如万点寒星。
三月初一,曾公亮携新制手刀三十杆至。
章衡选流民中青壮二百,编为“火铳什”。
雪野试射,一声巨响,铅丸穿树,冰屑西溅。
李定第一发,震得虎口流血,却咬牙在装药。
章衡抚其肩曰:“疼是铁的味道,记住它。”
少年眼中,火焰与雪光交映,映出太行千仞。
三月初三夜,范仲淹召章衡入帐。
帐中只一盏青灯,一壶浊酒,一张河东全图。
范公指平定、盂县、寿阳三地:“三炉鼎足,一月可出铁十万斤,然钱粮不足。”
章衡又圈两处铁矿、一处石灰石山:“可自炼钢,又可筑水泥路,一举两得。”
范公凝视良久,忽叹:“子平,你胸中丘壑,胜老夫当年远矣。”
章衡笑答:“学生不过拾古人牙慧,赖范公撑腰耳。”
二人举杯,酒未入喉,帐外急报:辽骑三百,夜袭粮道!
章衡掀帘而出,雪光映面,朗声道:“来得正好,试我火铳!”
辽骑三百,白衣白马,踏雪无声。
章衡令火铳什三十人伏雪沟,范家军一百骑分左右翼,自断后路。
三更,狼头旗现,辽骑入谷。
章衡点燃火线,三十手刀齐发,砰砰声震裂雪野,辽骑人仰马翻。
范家军乘势掩杀,斩首七十,俘二十,获战马百匹,甲胄二百副。
雪地上,狼血与铁火相映,如炽烈画卷。
章衡立雪沟之上,扬声大笑:“此为煤山第一血,亦是燕云第一声!”
三月十五,月圆。
黑石沟西炉并开,火光照雪,十里通明。
章衡立于炉台,左臂旧伤未褪,却以铁钎挑起一丸铁水,任其落在雪地上,嗤啦一声,雪化烟起。
他轻声道:“雪会化,铁会冷,唯此誓不冷。”
远处,苏轼踏雪而来,高声吟道:“太行六月尚余寒,书生笑指铁花燃。
若许星槎通后世,敢教胡马不南还!”
章衡回首,雪光映面,朗声应和:“子瞻,且看我以铁为笔,写尽大宋山河!”
鳌山灯市香犹在,谁把星槎作渡桥?
庆历七年,腊月二十九,东京开封府,雪色与灯山相映。
宣德门外,九丈鳌山灯轮高擎,灯油用西域胡麻,香闻十里;御街两廊,叫卖曹婆婆肉饼、水晶皂儿之声,盖过城头更鼓。
一道赤焰如轮,自西北划破长空,拖尾十丈,紫电流虹,照得城砖缝里蚂蚁纤毫毕现。
守更老军张二,梆子当啷落地,尿了半截裤子;钦天监灵台上,五官正周琮抱浑天仪,张口结舌,眼睁睁见天裂处迸出火字一行:BUG·1047·重启。
火字一闪而逝,雪片落下,焦糊味弥漫。
同一瞬,北京故宫文渊阁地下三层恒温库,历史系博士生章衡正赶论文《早期火器东传与欧亚体系》。
案上摊着《武经总要》影印本、一台发烫的笔记本、半桶康师傅老坛酸菜。
屏幕弹出检测时空冗余文件是否合并,他伸手去点“否”,指尖未至,头顶氙灯啪一声炸裂,书架倾倒,一本硬壳精装《宋史·章衡传》砸中后脑。
黑暗袭来前,章衡最后念头:靠,老子参考文献还没保存。
再睁眼,鼻腔满是龙涎香、墨汁、血腥的混合味。
发现自己趴在紫檀卷书案上,案头鎏金狻猊炉袅袅吐烟,身上绯罗公服胸口金紫双鹤——状元标配。
殿试对策己毕,新科状元何故晕厥?
宦官尖细声音飘下。
章衡抬头,只见高逾两丈丹陛,垂十二旒宋仁宗,乌泱泱文武百官范仲淹、富弼、欧阳修、韩琦全员到齐,活蹦乱跳。
脑袋嗡一声,像两台电脑同时启动:A盘,2024年清华博士,研究方向宋史;B盘,1047年福建浦城人氏,字子平,二十二岁,新科进士第一。
内存占满,鼻血长流。
宦官又催:“官家问你话!”
章衡抹鼻血,双手举笏颤声:“臣昨夜观星,偶染风寒,失仪于君前,死罪。”
丹陛之上,仁宗赵祯三十七岁,声音温如暖酒:“卿既不适,可赴偏殿歇息,赐苏合香丸一粒。”
章衡磕头触地,两段记忆彻底合并,叮——外挂知识库同步完成,当前版本:宋庆历七年。
偏殿炭火哔剥,小宦官端来姜糖水:“范相公吩咐的。”
章衡尚未回神,范仲淹己掀帘而入,蹲身看他:“醒了?
可记得殿试策尾写了什么?”
B盘提醒:写了“愿陛下修德以安百姓,畜锐以威西夷”。
范公却道:“你写的是:‘赤焰之兆,其应在兵,请筑河东路三十三烽台,三月可毕。
’官家问我何意,老夫只好说:少年豪气。”
章衡冷汗刷刷——那是键盘乱入的草稿。
范仲淹压低声音:“昨夜星坠,钦天监密奏‘主刀兵’,你又写烽台……子平,你是不是看见了什么?”
章衡深吸一口气:“学生梦见神人授‘石炭炼铁’之法,可使河东铁课增三倍,范公愿一观否?”
范公眯眼:“石炭?
煤也?”
章衡点头,伸出两根手指:“外加一种新火药,声如霹雳,可破甲七札。”
三日后,腊月三十,相国寺门前。
范仲淹、富弼、欧阳修、韩琦全员到场,乌泱泱百姓围七层。
章衡搭展台:左,一筐蜂窝煤,黄泥掺石灰,十八孔,烧得通红;右,两尺青竹筒,插引线,旁挂生铁甲。
演示开始,老军燃引线,嗤——轰!
铁甲胸口炸开碗口大洞,边缘焦黑。
人群静三息,随即惊呼如潮。
欧阳修诗兴大发:“霹雳声中甲胄开,少年心事有风雷。”
富弼喃喃:“若边军万人皆持此物……”范仲淹只伸手摸铁甲破洞,指尖沾黑灰,嗅了嗅,回头一句:“子平,明日随我入奏。”
当晚,崇政殿灯火通明。
仁宗披狐裘坐炕,案上摆那块破甲:“此物何名?”
“回官家,名曰‘震天雷’。”
“成本几何?”
“竹筒不值钱,火药每发折钱二十文,若铁壳可复用,再省三成。”
仁宗沉吟:“若以此物守燕云,可乎?”
章衡心头一震:燕云!
提前十年拉满!
稳住心神,抛出三策:一,以煤炼铁,铁多器利;二,以商制夷,羊毛换马;三,以舟为马,海贸通辽后。
仁宗笑,递桂花糕:“吃了,明日再奏。”
章衡指尖触官家掌心,微凉,却像捏着天下方向盘。
出宫时,雪深三寸。
范仲淹候在雪幕,递一壶浊酒:“子平,今日之事,或可改大宋百年气运,你可愿赌上这身绯袍?”
章衡接酒,仰头灌尽,辣得眼眶发红:“范公,学生本是星外来客,既见华夏沉沦,岂敢惜此七尺?”
范公大笑,雪落胡须:“好!
明日启程,去河东挖第一锹煤!”
腊月三十,天未放亮,东京御街积雪盈尺。
章衡随范仲淹趋出崇政殿,靴底踏碎薄冰,吱呀声里夹着远处鼓楼的更漏。
仁宗赐的桂花糕仍温,揣在袖里,像揣着一块灼炭。
范公不语,章衡亦不语,二人并肩穿过灯市余烬,市人争传“新状元能召雷火”,孩童擎竹灯尾随,学那霹雳之声。
到得宣德门,范公忽停,回望宫阙,低声道:“子平,明日五鼓起程,随我去河东路。
路远雪深,你可有惧?”
章衡拱手,雪落肩头:“学生只怕铁不生花,雪再深,也埋不住炉焰。”
范公朗声一笑,解下腰间玉鱼佩递与他:“此是庆历二年官家所赐,今付与你,权作信物。
河东上下,见此如鱼见水。”
章衡双手捧接,玉鱼尚带体温,心中一热,躬身谢过。
是夜,章衡宿昭文馆偏厢。
屋小炉旺,纸窗透雪光,案上摊《武经总要》残卷。
他执笔添注,将后世“倒焰炉”草图细细描出:炉身高二丈,内衬耐火砖,外砌双层土窑,设三排风口,以牛皮囊鼓风,昼夜不息。
写到“风口”处,忽闻窗外低吟,推窗一望,苏轼倚梅树,手拍树干,口中念道:“风箱鼓动,吹起铁花如雪。”
章衡笑唤:“子瞻,夜半不睡,来偷我图纸?”
苏轼翻身入院,抖落一身雪,凑近案前,啧啧称奇:“此炉若成,一日可出铁万斤,胜却旧时土炉十倍。”
章衡递热酒一杯,二人对饮。
苏轼眯眼问:“若铁多如米,天下可安?”
章衡答:“铁多则器利,器利则兵强,兵强则边患可息。”
苏轼举杯大笑:“好一句兵强边息!
待我为你赋诗,题曰《铁花行》。”
次日五鼓,天色未明,西水门内车马喧阗。
章衡披貂裘,登太平车,后随二十辆军器厢车,满载铁模、铜管、硝石、磺黄。
范仲淹骑青骢马,亲兵五十骑雁列两翼。
雪深没踝,车轮碾冰,声如裂帛。
囚车一辆锁王拱辰,囚衣单薄,仍昂头冷笑。
苏轼跨驴追来,怀中抱包袱,内是半只烧鸡、两卷《嘉祐集》,嚷着要随行游学。
范公笑骂:“子瞻,你是驴背诗人,不是驴背铁匠!”
苏轼答:“铁能生花,我亦能生诗。”
章衡掀帘招手:“子瞻同去,路上有雪亦有火。”
于是车队迤逦出汴梁,雪色与旗旆相映,一路向北。
行至封丘驿,夜宿。
驿吏燃松明,照壁如雪。
章衡与范仲淹围炉夜话,驿卒送热酒,羊肉旋炙。
范公取出河东地图,指平定、盂县、寿阳三地:“此三处煤层最厚,可立三大炉,然民夫、工匠、钱粮皆缺。”
章衡以炭条画线:“可募流民,以工代赈;可贷内藏库钱,三分息;可设煤铁务,官督民办。”
范公凝视少年,眼有火光:“子平,你胸中丘壑,胜老夫当年远矣。”
章衡谦逊一笑,心中却想:此不过后世课本一页耳。
夜深,雪止。
章衡独步驿庭,仰见北斗低垂,如悬炉口。
他取出怀中小铜铳,以雪擦净,低声自语:“今夜之后,此物将随我入太行,先破雪,后破甲。”
寒风掠过,铜铳映雪,闪出一点寒星。
远处囚车中王拱辰忽高声吟道:“太行雪深埋铁骨,谁料书生转乾坤!”
章衡回首,雪光映脸,朗声应和:“不埋铁骨,怎铸山河?”
雪簌簌落下,天地寂然,唯炉火在驿舍窗棂内跳动。
正月朔日,天尚未晓,东京御街积雪三尺,旌旗与霜华同色。
章衡披貂裘,立于西水门,身后二十辆太平车首尾相衔,铁模、铜管、硝石、磺黄皆以油布蒙覆,雪粒滚落,叮叮作响。
五十骑范家军分列两翼,青缎罩甲映雪,马首红缨如火。
范仲淹策青骢马,手执黄绫诏书,朗声宣道:“奉旨,设河东路煤铁务,以昭文馆校勘章衡提举,赐内藏库钱十万贯,听其便宜行事!”
军民齐呼万岁,声震雪野。
囚车辘辘,铁锁叮当,王拱辰披发锁颈,仍昂首冷笑;苏轼跨驴,抱烧鸡与《嘉祐集》,高声吟道:“太行雪深埋铁骨,谁把书生作将看!”
章衡翻身上马,鞭梢指北:“走!”
车队轧冰而行,铁蹄与雪声混作龙吟,迤逦出汴梁,一路向北。
正月十八,抵滑州。
黄河冰厚二尺,中泓黑水翻涌,两岸白茫无际。
军器监车辆重,冰面咔啦裂出十丈长缝。
章衡命军匠碎冰为砖,浇沸水粘合,半时辰筑起冰堤,上覆木板,洒炉灰防滑。
太平车鱼贯而过,两岸百姓聚观,呼为“冰桥神技”。
苏轼驴背上挥毫,写《冰桥行》:“碎玉为梁,飞霜作柱,一桥横绝北风怒。”
章衡笑曰:“子瞻,留些笔墨,待我铁桥跨太行。”
二月初二,入泽州界。
太行山麓,雪未消,寒风割面。
道旁聚千人流民,扶老携幼,衣不蔽体。
去年辽骑入境,麦苗被马踏,今春无收。
章衡下车,以车载羊毛二百斤换黑豆三百斤,当场煮粥分食,呼曰:“随我去煤山,管饭!”
流民跪地,口呼“章青天”。
范仲淹驻马,捋须叹曰:“民心可用,胜于十万甲兵。”
章衡命设粥棚三处,登记丁壮,老弱亦给棉衣,一时炊烟与热气蒸腾,雪野如春。
二月初十,抵平定军西北十里黑石沟。
山壁黝黑,煤层裸露,厚者三丈,薄者丈余,阳光下闪乌光。
章衡登高,取铁锤击之,声清如磬,喜曰:“此可炼焦,亦可炼铁!”
就地扎营,砍木为栅,立旗“河东煤铁务”。
苏轼挥毫题额“黑石生金”,笔力透纸。
营中设粥棚、医棚、工棚,一夜百座毡帐立起,灯火连缀,星汉垂地。
二月十五,龙抬头。
章衡亲执铁锹,挖下第一锹煤,黑块入手,油亮透指。
他举锹向天,朗声誓曰:“以此为始,三年之内,十万铁骑甲天下!”
千名流民齐声应诺,山谷回荡,雪为之震。
少年李定披破袄,跪锹前叩首流血:“愿随先生,复我河山!”
章衡扶起,以衣袖拭其额血,温声道:“识字、记账、炼铁,一样不可少。”
二月底,雪仍不止。
营中空地,立一杆大旗,黑底红字“煤山血誓”。
章衡披白裘,立旗下,范仲淹、曾公亮左右相随。
千名流民、五十范家军、二十火铳什列阵雪野。
章衡高声:“今日立旗,不为封侯,只为雪耻!
三年之内,煤成山,铁成海,燕云可复!”
众声如雷,雪片被震得簌簌而下。
范仲淹拔剑指天:“若违此誓,有如此雪!”
剑光一闪,雪纷飞,如万点寒星。
三月初一,曾公亮携新制手刀三十杆至。
章衡选流民中青壮二百,编为“火铳什”。
雪野试射,一声巨响,铅丸穿树,冰屑西溅。
李定第一发,震得虎口流血,却咬牙在装药。
章衡抚其肩曰:“疼是铁的味道,记住它。”
少年眼中,火焰与雪光交映,映出太行千仞。
三月初三夜,范仲淹召章衡入帐。
帐中只一盏青灯,一壶浊酒,一张河东全图。
范公指平定、盂县、寿阳三地:“三炉鼎足,一月可出铁十万斤,然钱粮不足。”
章衡又圈两处铁矿、一处石灰石山:“可自炼钢,又可筑水泥路,一举两得。”
范公凝视良久,忽叹:“子平,你胸中丘壑,胜老夫当年远矣。”
章衡笑答:“学生不过拾古人牙慧,赖范公撑腰耳。”
二人举杯,酒未入喉,帐外急报:辽骑三百,夜袭粮道!
章衡掀帘而出,雪光映面,朗声道:“来得正好,试我火铳!”
辽骑三百,白衣白马,踏雪无声。
章衡令火铳什三十人伏雪沟,范家军一百骑分左右翼,自断后路。
三更,狼头旗现,辽骑入谷。
章衡点燃火线,三十手刀齐发,砰砰声震裂雪野,辽骑人仰马翻。
范家军乘势掩杀,斩首七十,俘二十,获战马百匹,甲胄二百副。
雪地上,狼血与铁火相映,如炽烈画卷。
章衡立雪沟之上,扬声大笑:“此为煤山第一血,亦是燕云第一声!”
三月十五,月圆。
黑石沟西炉并开,火光照雪,十里通明。
章衡立于炉台,左臂旧伤未褪,却以铁钎挑起一丸铁水,任其落在雪地上,嗤啦一声,雪化烟起。
他轻声道:“雪会化,铁会冷,唯此誓不冷。”
远处,苏轼踏雪而来,高声吟道:“太行六月尚余寒,书生笑指铁花燃。
若许星槎通后世,敢教胡马不南还!”
章衡回首,雪光映面,朗声应和:“子瞻,且看我以铁为笔,写尽大宋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