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书!莫子琪宋一航完整版小说_小说完结推荐南北书!(莫子琪宋一航)
时间: 2025-09-18 21:43:46
那年的夏天,对于莫子琪而言,是一个被失望浸透的季节。
她刚刚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重大打击——高考落榜。
七月的那个下午,电脑屏幕上冰冷的数字像一把钝刀,缓慢而沉重地割开了她所有的期待。
比预估低了整整三十多分,比她心仪大学的最低录取线还差八分。
母亲推门进来时,莫子琪己经对着屏幕发呆了半个小时。
她没有说话,只是轻轻抱住女儿颤抖的肩膀,这个温柔的举动反而让莫子琪一首强忍的泪水决堤而出。
“妈,我失败了...”她的声音破碎不堪,像是被撕碎的纸片。
那个夏天变得格外漫长。
莫子琪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撕掉了过去三年所有的日记和计划本。
一页页写满公式和计划的纸张在垃圾桶里堆成小山,却又在一夜后被她小心地捡回来,用透明胶带一点点粘好——她知道自己终究放不下。
八月初,在父母的建议下,莫子琪决定去县城的一所中学复读。
母亲小心翼翼地把招生简章放在她书桌上,语气轻柔:“琪琪,只是多一个选择,你不愿意的话我们再想别的办法。”
出乎家人意料,莫子琪接受了这个建议。
她明白这不是妥协,而是一场必要的逃离——逃离那些关切的询问,逃离那些无意中刺伤她的祝贺声,最重要的是,逃离那个曾经失败过的自己。
初到小县城,莫子琪的心情复杂得像一团乱麻。
长途汽车摇摇晃晃地驶离城市,高楼大厦逐渐被平房和小店取代,空气也变得不一样了——弥漫着泥土和植物的清新气息,偶尔还能听到远处传来的鸡鸣狗吠声。
她拖着行李箱走在并不宽敞的街道上,两侧是有些年头的店铺:老式理发店外旋转的红蓝条纹柱缓慢转动,杂货店门口挂着各式各样的日用品,几个老人坐在树荫下下棋,看到她这个陌生人,投来好奇但友善的目光。
学校位于县城的边缘,围墙有些斑驳,门口挂着中学的牌子。
走进校园,莫子琪惊讶地发现这里绿树成荫,几栋教学楼虽然不高,但整洁干净,红砖墙上爬满了青藤,与她在都市就读的那所现代化高中截然不同。
报到处的老师笑容温暖:“莫子琪同学是吧?
欢迎来到我们学校。
你的情况我们都了解了,放心,这里的老师同学都会帮助你的。”
她被分到了高三(1)班,班主任是位即将退休的历史老师,姓周。
周老师戴着一副老花镜,镜片后的眼睛眯成两条缝,脸上总是带着温和的笑容。
“莫同学,跟我来吧。”
周老师的声音沉稳而亲切,他边走边说,“我们班学习氛围很好,大家都很用功。
你有什么不适应的地方,随时找我或者班长刘程城。
教室在三楼,推开木门的那一刻,五十多双眼睛齐刷刷地看向她。
莫子琪忽然感到了一阵紧张,手指不自觉地攥紧了书包带子。
教室比她想象中要简朴得多,木质课桌有些己经掉漆,黑板上方挂着“拼搏一年,改变一生”的红色横幅。
周老师轻轻推了推眼镜,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拍了拍手让教室里的窃窃私语安静下来。
“同学们,今天咱们班来了一位新同学。”
他转向站在讲台旁的莫子琪,声音温和,“莫子琪同学是从市重点高中转来我们这里复读的。
希望大家能多多帮助她,让她尽快适应我们班的学习生活。”
莫子琪向前迈了一小步,微微鞠躬。
当她抬起头开口时,一道清泉般悦耳的声音在教室里流淌开来:"大家好,我叫莫子琪。
很高兴能加入高三(1)班,以后请多多指教。
"她的声音温柔清澈,声调起伏恰到好处。
那标准的普通话配上悦耳的嗓音,在这所以当地方言为主的南方县城中学里显得格外动听。
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同学们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吸引。
就连一首低着头在草稿纸上演算数学题的同学,也不由自主地抬起了头。
周老师眼中闪过一丝赞赏,环视教室后指着最后一排靠窗的空位:“莫同学,你先坐那里吧。”
然后他看向一个男生,“刘程城,你是班长,多照顾一下新同学,帮她尽快熟悉环境。”
一个穿着白色干净校服的男生应声站起来,胸前的“班长”徽章在透过窗户的光线下泛着银光。
他个子很高,肩膀宽阔,脸上带着真诚的微笑:“好的,老师。”
他朝着莫子琪友好地笑了笑,露出一排整齐的牙齿,“你普通话真好,以后班会的主持人可算有着落了。”
莫子琪轻轻点头致谢,然后抱着书包走向自己的新座位,感受到同学们好奇而友善的目光。
她注意到这里的学生们看起来比都市里的同龄人要朴素许多,大多数人都穿着校服,女生们扎着简单的马尾。
她的座位在最后一排靠窗的位置,窗外是一棵巨大的老樟树,枝桠探进窗棂,在泛黄的墙面上投下晃动的光影。
这个位置成了她与外界隔绝的一道屏障,让她可以静静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同时也让她感到一丝难以言说的孤独。
下课铃声响起,同学们陆续围过来自我介绍。
一个扎着麻花辫的女生热情地问:“你是从市一中来的吧?
听说去年你们学校高考成绩很好。”
“你的声音真好听,可以去校广播站当广播员。”
莫子琪还没来得及回答,刘程城就走了过来,巧妙地解围:“大家别挤在这儿了,让新同学喘口气。”
同学们善意地笑笑,陆续散开了。
刘程城转身对莫子琪说:“别介意,大家只是好奇。
我们这里很少转学生,更别说从大城市来的了。”
他忽然从口袋里掏出一颗柠檬糖,“刚开学大家都有点拘谨,熟悉了就好。”
糖纸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晕,莫子琪接过糖,含进嘴里时酸甜的汁水突然漫过舌尖。
这个小小的举动莫名地触动了她,三个月来第一次,她感到喉咙里那团硬块稍微软化了一些。
晚自习的铃声响起时,数学老师抱着一沓试卷走进教室。
莫子琪翻找文具盒的手突然僵住——走得匆忙,她把圆规落在了家里。
眼看老师开始分发试卷,她急得额头冒汗。
这时,前面传来“嗒”的轻响,刘程城把自己的圆规放在她桌角,转身时用口型说:“我有多的。”
数学考试对莫子琪来说有点难,她很感激班长的及时相助。
交卷后,她小声说:“谢谢你的圆规,明天我还你一个新的。”
刘程城摆摆手:“不用还,我真的有多余的。
月光爬上窗台时,大部分同学己经离开教室,只有几个特别用功的还在埋头苦读。
莫子琪对着一道立体几何题发呆,窗外的虫鸣和教室里的笔尖摩擦声交织成粘稠的网。
她盯着试卷上越来越深的墨团,鼻子突然发酸——这种感觉太熟悉了,就像去年无数次在深夜里独自奋战时的无助。
这时一张纸条悄悄从前面递过来,刘程城清秀的字迹在橘黄色灯光下显得格外温暖:“辅助线要这样画,你看△ABC其实是...”莫子琪顺着他的思路,果然豁然开朗。
她在纸条背面写下“谢谢”。
第二天早自习,莫子琪在抽屉里发现了一个崭新的圆规和一张便利贴。
便利贴上画着简笔画的笑脸,旁边写着:“放学别走,我带你去逛逛校园,老图书馆后面有棵银杏树,现在应该开始黄了。”
那一天过得比莫子琪想象中要快。
她发现这里的老师讲课方式与市里不同,更加注重基础,进度也慢一些,但每个人都异常努力。
课间休息时,很少有人闲聊,大多是在讨论题目或者抓紧时间补觉。
放学后,刘程城如约带她参观校园。
夕阳把教学楼的影子拉得很长,他们走过爬满青藤的长廊,红砖墙在落日余晖中泛着温暖的光泽。
“这是老图书馆,据说有五十多年历史了。”
刘程城指着一栋古朴的建筑,“里面的藏书很多是捐赠的,有新有旧,但藏着不少宝贝。”
绕过图书馆,眼前豁然开朗。
一棵巨大的榕树矗立在空地上,粗壮的树干要三西人才能合抱。
浓密的树冠遮天蔽日,在空地上投下一大片清凉的绿荫。
“这棵树有几十年的历史了。”
刘程城说,“每年夏天,树荫下凉爽宜人,同学们都喜欢来这里背书,特别是考试前。”
莫子琪仰头看着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忽然感到一种莫名的宁静。
高考的压力像块巨石压在每个学生心头,但此刻,听着班长讲学校的趣闻,她紧绷的肩膀渐渐放松。
“我高一的时候成绩很差,差点退学。”
刘程城突然说,语气平静,“那时候觉得读书没什么用,还不如早点出去打工挣钱。”
莫子琪惊讶地看着他,难以想象这个稳重的班长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
“后来班主任带我来这里,指着这棵大榕树说,‘它经历过台风、暴雨,树干被风雨侵蚀却依然挺立。
你看它现在枝繁叶茂,但它的成长经历了多少考验?
’从那以后,每次遇到困难,我都会来这里坐坐。”
刘程城弯腰捡起一片叶子,递给莫子琪:“莫子琪,你看这叶子,落了明年还会再长。
失败一次不代表什么,重要的是能否像它一样,历经风雨后依然开出最绚烂的花。”
莫子琪突然想起今早母亲发来的微信:“琪琪,妈妈不逼你非要考哪所大学,只要你开心就好。”
原来一首以来,是她自己把自己困在了失败的牢笼里。
“班长,谢谢你。”
她低头踢着脚下的石子,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哽咽。
刘程城笑着说:“谢什么,我们可是战友。”
从那天起,刘程城成了莫子琪在这座小城中最亲近的朋友。
他不仅在学习上给予她很多帮助,还经常带她去探索县城的各个角落:那家藏在巷子里的米粉店,老板娘总会给高三学生多加一个煎蛋;那间老书店,可以用很低的价格买到往届学生的笔记;那个周末才开放的小市场,卖着最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莫子琪也逐渐适应了县城的生活节奏。
这里没有市里的繁华与便利,但却有一种难得的宁静与简单。
她开始注意到清晨鸟儿的鸣叫,注意到晚自习后天空的星星特别明亮,注意到同学们虽然物质条件有限,但笑容却格外真挚。
随着时间的推移,莫子琪的成绩稳步提升,更重要的是,她找回了对学习的热爱和自信。
她不再把高考看作是雪耻之战,而是一次真正的成长与突破。
十月的某个下午,莫子琪独自坐在大榕树下背历史。
阳光透过枝叶缝隙洒下斑驳的光点,她抬头看着这棵历经风雨的古树,忽然明白了刘程城那番话的深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有的像速生的杨树,很快就能参天;有的像这棵大榕树,需要时间的沉淀才能展现最美的一面。
她的失败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起点——一个让她有机会遇到这些人,遇见这个宁静的小城,遇见更加坚韧的自己的起点。
她知道,来年的高考仍然是一场硬仗,但此刻的她己经不再恐惧。
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每一天,她都在努力,为了那个未曾放弃的梦想,为了证明自己。
而这一切,都始于那个炎热的夏天,她在县城中学的最后一排,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
榕树下零星掉落几片落叶,莫子琪轻轻拾起一片完整的叶子,夹在笔记本中。
她知道,这并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开始——一个充满希望的开始。
她刚刚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重大打击——高考落榜。
七月的那个下午,电脑屏幕上冰冷的数字像一把钝刀,缓慢而沉重地割开了她所有的期待。
比预估低了整整三十多分,比她心仪大学的最低录取线还差八分。
母亲推门进来时,莫子琪己经对着屏幕发呆了半个小时。
她没有说话,只是轻轻抱住女儿颤抖的肩膀,这个温柔的举动反而让莫子琪一首强忍的泪水决堤而出。
“妈,我失败了...”她的声音破碎不堪,像是被撕碎的纸片。
那个夏天变得格外漫长。
莫子琪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撕掉了过去三年所有的日记和计划本。
一页页写满公式和计划的纸张在垃圾桶里堆成小山,却又在一夜后被她小心地捡回来,用透明胶带一点点粘好——她知道自己终究放不下。
八月初,在父母的建议下,莫子琪决定去县城的一所中学复读。
母亲小心翼翼地把招生简章放在她书桌上,语气轻柔:“琪琪,只是多一个选择,你不愿意的话我们再想别的办法。”
出乎家人意料,莫子琪接受了这个建议。
她明白这不是妥协,而是一场必要的逃离——逃离那些关切的询问,逃离那些无意中刺伤她的祝贺声,最重要的是,逃离那个曾经失败过的自己。
初到小县城,莫子琪的心情复杂得像一团乱麻。
长途汽车摇摇晃晃地驶离城市,高楼大厦逐渐被平房和小店取代,空气也变得不一样了——弥漫着泥土和植物的清新气息,偶尔还能听到远处传来的鸡鸣狗吠声。
她拖着行李箱走在并不宽敞的街道上,两侧是有些年头的店铺:老式理发店外旋转的红蓝条纹柱缓慢转动,杂货店门口挂着各式各样的日用品,几个老人坐在树荫下下棋,看到她这个陌生人,投来好奇但友善的目光。
学校位于县城的边缘,围墙有些斑驳,门口挂着中学的牌子。
走进校园,莫子琪惊讶地发现这里绿树成荫,几栋教学楼虽然不高,但整洁干净,红砖墙上爬满了青藤,与她在都市就读的那所现代化高中截然不同。
报到处的老师笑容温暖:“莫子琪同学是吧?
欢迎来到我们学校。
你的情况我们都了解了,放心,这里的老师同学都会帮助你的。”
她被分到了高三(1)班,班主任是位即将退休的历史老师,姓周。
周老师戴着一副老花镜,镜片后的眼睛眯成两条缝,脸上总是带着温和的笑容。
“莫同学,跟我来吧。”
周老师的声音沉稳而亲切,他边走边说,“我们班学习氛围很好,大家都很用功。
你有什么不适应的地方,随时找我或者班长刘程城。
教室在三楼,推开木门的那一刻,五十多双眼睛齐刷刷地看向她。
莫子琪忽然感到了一阵紧张,手指不自觉地攥紧了书包带子。
教室比她想象中要简朴得多,木质课桌有些己经掉漆,黑板上方挂着“拼搏一年,改变一生”的红色横幅。
周老师轻轻推了推眼镜,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拍了拍手让教室里的窃窃私语安静下来。
“同学们,今天咱们班来了一位新同学。”
他转向站在讲台旁的莫子琪,声音温和,“莫子琪同学是从市重点高中转来我们这里复读的。
希望大家能多多帮助她,让她尽快适应我们班的学习生活。”
莫子琪向前迈了一小步,微微鞠躬。
当她抬起头开口时,一道清泉般悦耳的声音在教室里流淌开来:"大家好,我叫莫子琪。
很高兴能加入高三(1)班,以后请多多指教。
"她的声音温柔清澈,声调起伏恰到好处。
那标准的普通话配上悦耳的嗓音,在这所以当地方言为主的南方县城中学里显得格外动听。
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同学们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吸引。
就连一首低着头在草稿纸上演算数学题的同学,也不由自主地抬起了头。
周老师眼中闪过一丝赞赏,环视教室后指着最后一排靠窗的空位:“莫同学,你先坐那里吧。”
然后他看向一个男生,“刘程城,你是班长,多照顾一下新同学,帮她尽快熟悉环境。”
一个穿着白色干净校服的男生应声站起来,胸前的“班长”徽章在透过窗户的光线下泛着银光。
他个子很高,肩膀宽阔,脸上带着真诚的微笑:“好的,老师。”
他朝着莫子琪友好地笑了笑,露出一排整齐的牙齿,“你普通话真好,以后班会的主持人可算有着落了。”
莫子琪轻轻点头致谢,然后抱着书包走向自己的新座位,感受到同学们好奇而友善的目光。
她注意到这里的学生们看起来比都市里的同龄人要朴素许多,大多数人都穿着校服,女生们扎着简单的马尾。
她的座位在最后一排靠窗的位置,窗外是一棵巨大的老樟树,枝桠探进窗棂,在泛黄的墙面上投下晃动的光影。
这个位置成了她与外界隔绝的一道屏障,让她可以静静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同时也让她感到一丝难以言说的孤独。
下课铃声响起,同学们陆续围过来自我介绍。
一个扎着麻花辫的女生热情地问:“你是从市一中来的吧?
听说去年你们学校高考成绩很好。”
“你的声音真好听,可以去校广播站当广播员。”
莫子琪还没来得及回答,刘程城就走了过来,巧妙地解围:“大家别挤在这儿了,让新同学喘口气。”
同学们善意地笑笑,陆续散开了。
刘程城转身对莫子琪说:“别介意,大家只是好奇。
我们这里很少转学生,更别说从大城市来的了。”
他忽然从口袋里掏出一颗柠檬糖,“刚开学大家都有点拘谨,熟悉了就好。”
糖纸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晕,莫子琪接过糖,含进嘴里时酸甜的汁水突然漫过舌尖。
这个小小的举动莫名地触动了她,三个月来第一次,她感到喉咙里那团硬块稍微软化了一些。
晚自习的铃声响起时,数学老师抱着一沓试卷走进教室。
莫子琪翻找文具盒的手突然僵住——走得匆忙,她把圆规落在了家里。
眼看老师开始分发试卷,她急得额头冒汗。
这时,前面传来“嗒”的轻响,刘程城把自己的圆规放在她桌角,转身时用口型说:“我有多的。”
数学考试对莫子琪来说有点难,她很感激班长的及时相助。
交卷后,她小声说:“谢谢你的圆规,明天我还你一个新的。”
刘程城摆摆手:“不用还,我真的有多余的。
月光爬上窗台时,大部分同学己经离开教室,只有几个特别用功的还在埋头苦读。
莫子琪对着一道立体几何题发呆,窗外的虫鸣和教室里的笔尖摩擦声交织成粘稠的网。
她盯着试卷上越来越深的墨团,鼻子突然发酸——这种感觉太熟悉了,就像去年无数次在深夜里独自奋战时的无助。
这时一张纸条悄悄从前面递过来,刘程城清秀的字迹在橘黄色灯光下显得格外温暖:“辅助线要这样画,你看△ABC其实是...”莫子琪顺着他的思路,果然豁然开朗。
她在纸条背面写下“谢谢”。
第二天早自习,莫子琪在抽屉里发现了一个崭新的圆规和一张便利贴。
便利贴上画着简笔画的笑脸,旁边写着:“放学别走,我带你去逛逛校园,老图书馆后面有棵银杏树,现在应该开始黄了。”
那一天过得比莫子琪想象中要快。
她发现这里的老师讲课方式与市里不同,更加注重基础,进度也慢一些,但每个人都异常努力。
课间休息时,很少有人闲聊,大多是在讨论题目或者抓紧时间补觉。
放学后,刘程城如约带她参观校园。
夕阳把教学楼的影子拉得很长,他们走过爬满青藤的长廊,红砖墙在落日余晖中泛着温暖的光泽。
“这是老图书馆,据说有五十多年历史了。”
刘程城指着一栋古朴的建筑,“里面的藏书很多是捐赠的,有新有旧,但藏着不少宝贝。”
绕过图书馆,眼前豁然开朗。
一棵巨大的榕树矗立在空地上,粗壮的树干要三西人才能合抱。
浓密的树冠遮天蔽日,在空地上投下一大片清凉的绿荫。
“这棵树有几十年的历史了。”
刘程城说,“每年夏天,树荫下凉爽宜人,同学们都喜欢来这里背书,特别是考试前。”
莫子琪仰头看着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忽然感到一种莫名的宁静。
高考的压力像块巨石压在每个学生心头,但此刻,听着班长讲学校的趣闻,她紧绷的肩膀渐渐放松。
“我高一的时候成绩很差,差点退学。”
刘程城突然说,语气平静,“那时候觉得读书没什么用,还不如早点出去打工挣钱。”
莫子琪惊讶地看着他,难以想象这个稳重的班长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
“后来班主任带我来这里,指着这棵大榕树说,‘它经历过台风、暴雨,树干被风雨侵蚀却依然挺立。
你看它现在枝繁叶茂,但它的成长经历了多少考验?
’从那以后,每次遇到困难,我都会来这里坐坐。”
刘程城弯腰捡起一片叶子,递给莫子琪:“莫子琪,你看这叶子,落了明年还会再长。
失败一次不代表什么,重要的是能否像它一样,历经风雨后依然开出最绚烂的花。”
莫子琪突然想起今早母亲发来的微信:“琪琪,妈妈不逼你非要考哪所大学,只要你开心就好。”
原来一首以来,是她自己把自己困在了失败的牢笼里。
“班长,谢谢你。”
她低头踢着脚下的石子,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哽咽。
刘程城笑着说:“谢什么,我们可是战友。”
从那天起,刘程城成了莫子琪在这座小城中最亲近的朋友。
他不仅在学习上给予她很多帮助,还经常带她去探索县城的各个角落:那家藏在巷子里的米粉店,老板娘总会给高三学生多加一个煎蛋;那间老书店,可以用很低的价格买到往届学生的笔记;那个周末才开放的小市场,卖着最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莫子琪也逐渐适应了县城的生活节奏。
这里没有市里的繁华与便利,但却有一种难得的宁静与简单。
她开始注意到清晨鸟儿的鸣叫,注意到晚自习后天空的星星特别明亮,注意到同学们虽然物质条件有限,但笑容却格外真挚。
随着时间的推移,莫子琪的成绩稳步提升,更重要的是,她找回了对学习的热爱和自信。
她不再把高考看作是雪耻之战,而是一次真正的成长与突破。
十月的某个下午,莫子琪独自坐在大榕树下背历史。
阳光透过枝叶缝隙洒下斑驳的光点,她抬头看着这棵历经风雨的古树,忽然明白了刘程城那番话的深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有的像速生的杨树,很快就能参天;有的像这棵大榕树,需要时间的沉淀才能展现最美的一面。
她的失败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起点——一个让她有机会遇到这些人,遇见这个宁静的小城,遇见更加坚韧的自己的起点。
她知道,来年的高考仍然是一场硬仗,但此刻的她己经不再恐惧。
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每一天,她都在努力,为了那个未曾放弃的梦想,为了证明自己。
而这一切,都始于那个炎热的夏天,她在县城中学的最后一排,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
榕树下零星掉落几片落叶,莫子琪轻轻拾起一片完整的叶子,夹在笔记本中。
她知道,这并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开始——一个充满希望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