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熥仔朱允熥朱标最新好看小说推荐_完本小说免费大明熥仔(朱允熥朱标)
时间: 2025-09-18 21:41:46
朱标得知此事后,匆匆回到东宫。
一进殿门,就看到朱允熥正老老实实坐在椅子上,常氏在一旁满脸担忧。
朱标面色凝重,走到朱允熥面前,缓缓坐下,目光温和却又带着几分严肃:“熥儿,今日在大本堂究竟是怎么回事?
你可知你那番话,惹得夫子如此生气,连皇爷爷都惊动了。”
您看,《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长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这说明孔子身高惊人呐。
还有《吕氏春秋》也记载其有‘力举国门之关之力’,可见孔子绝非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
孙儿觉得,宋濂夫子一首将孔子描绘得那般文绉绉,好像只会讲些大道理,这并不全面啊。”
朱标微微一怔,没想到朱允熥对典籍竟有这样的见解。
他神色未变,依旧严肃地说道:“熥儿,你能引经据典,这值得夸赞。
但你需明白,圣人之道,重在其思想、教诲,而非纠结于其外在的体魄。
孔子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才是其学说的核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朱允熥一挺胸膛,满脸得意道:“爹,这些我早就会啦!
孔夫子的《论语》,我都能倒背如流呢!
随便您考,孙儿要是答不上来,甘愿受罚!”
常氏在一旁赶忙附和,一脸骄傲地说道:“可不是嘛,殿下。
咱这熥儿啊,平日里就聪慧过人,读书识字那叫一个快,《论语》里的词句,他张口就来,可没少下功夫。”
朱标挑了挑眉,脸上带着几分审视,故意板起脸,用那略带威严又不失诙谐的语气说道:“哟呵,口气倒是不小。
那为父倒要考考你,‘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这其中‘省’为何意,又当如何践行?
你且细细说来。”
朱允熥:“我每天都要反思三次,帮别人做事是不是用心了?
和朋友相处是不是讲义气了?
该传的招数有没有教给徒弟?
朱标听了朱允熥这般回答,气得差点没当场跳起来,可想着得好好教导儿子,只得强压着怒火,脸上肌肉微微抽搐,说道:“熥儿,你这说的是什么歪理!
‘省’乃反省之意,这是圣人教导我们每日多次自我反省,为他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温习。
你竟将‘传不习乎’说成‘传的招数教给徒弟’,简首是胡言乱语!”
朱标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情绪,又说道:“再考你一题,‘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你且讲讲,这话是何意?
你若再这般曲解,为父可真要动怒了!”
朱允熥挠了挠头,眼珠子滴溜溜一转,笑嘻嘻地说道:“爹,这题孙儿会呀!
您看呐,这‘君子喻于义’,就是说君子懂得江湖道义,路见不平就得拔刀相助;‘小人喻于利’嘛,那就是小人只知道钻钱眼儿里,为了一点银子啥缺德事儿都干得出来。
就好比咱大明这世上,那些心怀正义,为百姓出头的,那都是君子;而那些贪官污吏,搜刮民脂民膏的,可不就是小人嘛。”
朱标听了,顿时气得满脸通红,额头上青筋暴起,手指着朱允熥,声音都忍不住提高了八度:“朱允熥!
你……你简首是荒谬至极!
这圣人之言,乃是教导世人以义为准则,行事处世皆从大义出发,重义轻利,而非你这般将其庸俗化,以市井之见去揣度。
你如此肆意曲解,日后如何能担起皇室之责,又如何能领悟治国安邦的道理!”
常氏见朱标真的动了怒,赶忙上前拉住朱标的衣袖,面露担忧地劝道:“殿下,莫要气坏了身子,熥儿他年纪小,不懂事,往后慢慢教导便是。
朱标狠狠瞪了常氏一眼,气不打一处来,大声嚷嚷道:“慈母多败儿!
你就可劲儿宠着他吧!
照这么惯下去,迟早给他惯出一身臭毛病,日后还不得捅出天大的篓子!
咱皇家的脸面,都得被他给丢尽咯!”
常氏一听这话,顿时就不乐意了,双手叉腰,柳眉倒竖,扯着嗓子回怼道:“老娘宠他怎么了?
熥儿打小就聪明伶俐,不过是年纪尚小,对圣人之言理解有误罢了。
你动不动就发这么大火,也不怕吓着孩子!
再说了,孩子哪能不犯错,慢慢教不就行了,用得着你在这儿上纲上线的?”
朱标气得一甩袖子,在原地来回踱步,嘴里嘟囔着:“你这妇人,就是头发长见识短!
他是皇家子弟,一言一行都关乎着江山社稷。
如今对圣人之道如此轻慢曲解,若是养成了这等习性,将来如何能担当大任,如何能治理好这大明江山!”
朱允熥见朱标气得火冒三丈,不仅没害怕,反而一脸戏谑地开口道:“爹,您这是急啥呢?
您也不想想,皇爷爷那位置将来铁定是您的呀,您之后再传给大哥,怎么着也轮不到我头上。
您这么大动肝火,难不成是老糊涂了?
我看您呀,赶紧找个太医瞧瞧,别回头气出个好歹来,那可就麻烦咯!”
朱标一听这话,顿时像被点了炸药桶,猛地停下脚步,双眼瞪得如同铜铃,死死地盯着朱允熥,那眼神仿佛能喷出火来:“你……你这逆子!
说的都是什么混帐话!
皇家的传承和社稷的重任,岂容你这般儿戏!
你如此胸无大志,对圣人之道又如此亵渎,简首是丢尽了皇家的脸面!”
朱允熥却满不在乎地耸了耸肩,撇嘴道:“爹,您可别给我扣这么大帽子。
什么社稷重任,我现在不过是个西岁的小屁孩,能懂啥呀?
您非要跟我讲这些大道理,我能不按自己的想法说嘛。
再说了,您看看您,为了这点事儿就气成这样,传出去别人不得笑话您?”
常氏在一旁听着朱允熥这话,吓得脸色煞白,赶紧上前捂住他的嘴,焦急地说道:“熥儿,你可别再说了!
你爹正在气头上,你再这么胡言乱语,小心他真的动怒揍你!”
朱允熥一把推开常氏的手,梗着脖子说道:“娘,您别管我!
我又没说错,爹就是太小题大做了。
不就是对圣人的话有不同看法嘛,至于发这么大火?”
朱标气得浑身发抖,手指着朱允熥,半晌说不出话来。
好不容易缓过一口气,咬牙切齿地说道:“好,好啊!
你这逆子,今日算是让为父彻底见识了你的胆大妄为!
看来平日里对你还是太过纵容,才让你如此不知天高地厚!”
朱允熥却突然嬉皮笑脸起来,凑到朱标跟前,说道:“爹,您消消气嘛!
我知道错了还不行嘛。
您看您,气坏了身子多不划算,要不我给您捶捶背?”
说着,就伸手去给朱标捶背,那动作有一下没一下的,更像是在故意捣乱。
朱标一把将朱允熥推开,怒喝道:“滚一边去!
今日之事,绝不能就这么算了。
从明日起,你给我闭门思过,每日抄写《论语》十遍,什么时候能真正领悟圣人之道,什么时候再出来!”
朱允熥一听,顿时傻眼了,哭丧着脸说道:“爹,十遍!
这也太多了吧!
我手都得抄断咯!
您就饶了我这一回吧,我保证以后再也不乱说了。”
朱标冷哼一声,不为所动:“少在这儿跟我讨价还价!
这是对你的惩戒,让你记住今日的教训。
若再敢这般胡作非为,为父绝不轻饶!”
常氏心疼地看着朱允熥,又忍不住埋怨朱标:“殿下,你也别太狠心了,熥儿毕竟还小,十遍《论语》,他哪吃得消啊。”
朱标瞪了常氏一眼,说道:“慈母多败儿,今日若不严加管教,日后他定会闯出大祸。
你莫要再劝,此事就这么定了!”
说罢,朱标一甩袖子,怒气冲冲地转身离开了东宫,只留下朱允熥和常氏母子俩,面面相觑。
这时,朱雄英像个小猴子似的从一旁窜了出来,脸上带着几分狡黠与仗义,说道:“娘,爹刚刚说的话我都听见了,我帮三弟抄!
三弟年纪小,抄十遍《论语》确实太为难他了。”
常氏看着一脸天真的朱雄英,又是感动又是无奈,轻轻摸了摸他的头说:“英儿,你有这份心是好的,可抄写《论语》本就是你三弟该受的惩罚,若你帮他,这惩戒便没了意义,你爹知道了,怕是连你也要怪罪。”
朱允熥一听哥哥要帮自己,眼睛顿时亮了起来,拉着朱雄英的手说道:“大哥,还是你对我好!
不过娘说得也有道理,要是爹知道你帮我抄,肯定又要发火了。
但十遍《论语》,这可怎么抄得完呀!”
朱雄英皱着小眉头,歪着头想了想,说道:“三弟,要不这样,我在旁边陪着你抄,你要是累了,我就给你讲笑话解解闷,咱们兄弟俩一起,说不定就能快些抄完。”
朱允熥眼睛一转,计上心来,压低声音说道:“大哥,要不咱们找几个小太监来帮忙抄,只要咱们不说,爹肯定发现不了。”
常氏一听,脸色一沉,严肃地说道:“允熥,你这是什么歪主意!
抄书本就是为了让你能好好反省,领悟圣人之道,找人代抄,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若被你爹发现,那后果可比现在严重得多!”
朱允熥吐了吐舌头,不好意思地说道:“娘,我就是随口一说嘛。
那好吧,我自己抄就是了。
大哥,你到时候可要多陪我说说话,不然我一个人肯定坚持不下来。”
朱雄英拍了拍胸脯,保证道:“三弟放心,大哥肯定陪着你。
咱们兄弟齐心,这十遍《论语》肯定难不倒咱们!”
常氏看着两个孩子,心中既欣慰又担忧。
欣慰的是兄弟俩感情深厚。
一进殿门,就看到朱允熥正老老实实坐在椅子上,常氏在一旁满脸担忧。
朱标面色凝重,走到朱允熥面前,缓缓坐下,目光温和却又带着几分严肃:“熥儿,今日在大本堂究竟是怎么回事?
你可知你那番话,惹得夫子如此生气,连皇爷爷都惊动了。”
您看,《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长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这说明孔子身高惊人呐。
还有《吕氏春秋》也记载其有‘力举国门之关之力’,可见孔子绝非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
孙儿觉得,宋濂夫子一首将孔子描绘得那般文绉绉,好像只会讲些大道理,这并不全面啊。”
朱标微微一怔,没想到朱允熥对典籍竟有这样的见解。
他神色未变,依旧严肃地说道:“熥儿,你能引经据典,这值得夸赞。
但你需明白,圣人之道,重在其思想、教诲,而非纠结于其外在的体魄。
孔子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才是其学说的核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朱允熥一挺胸膛,满脸得意道:“爹,这些我早就会啦!
孔夫子的《论语》,我都能倒背如流呢!
随便您考,孙儿要是答不上来,甘愿受罚!”
常氏在一旁赶忙附和,一脸骄傲地说道:“可不是嘛,殿下。
咱这熥儿啊,平日里就聪慧过人,读书识字那叫一个快,《论语》里的词句,他张口就来,可没少下功夫。”
朱标挑了挑眉,脸上带着几分审视,故意板起脸,用那略带威严又不失诙谐的语气说道:“哟呵,口气倒是不小。
那为父倒要考考你,‘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这其中‘省’为何意,又当如何践行?
你且细细说来。”
朱允熥:“我每天都要反思三次,帮别人做事是不是用心了?
和朋友相处是不是讲义气了?
该传的招数有没有教给徒弟?
朱标听了朱允熥这般回答,气得差点没当场跳起来,可想着得好好教导儿子,只得强压着怒火,脸上肌肉微微抽搐,说道:“熥儿,你这说的是什么歪理!
‘省’乃反省之意,这是圣人教导我们每日多次自我反省,为他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温习。
你竟将‘传不习乎’说成‘传的招数教给徒弟’,简首是胡言乱语!”
朱标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情绪,又说道:“再考你一题,‘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你且讲讲,这话是何意?
你若再这般曲解,为父可真要动怒了!”
朱允熥挠了挠头,眼珠子滴溜溜一转,笑嘻嘻地说道:“爹,这题孙儿会呀!
您看呐,这‘君子喻于义’,就是说君子懂得江湖道义,路见不平就得拔刀相助;‘小人喻于利’嘛,那就是小人只知道钻钱眼儿里,为了一点银子啥缺德事儿都干得出来。
就好比咱大明这世上,那些心怀正义,为百姓出头的,那都是君子;而那些贪官污吏,搜刮民脂民膏的,可不就是小人嘛。”
朱标听了,顿时气得满脸通红,额头上青筋暴起,手指着朱允熥,声音都忍不住提高了八度:“朱允熥!
你……你简首是荒谬至极!
这圣人之言,乃是教导世人以义为准则,行事处世皆从大义出发,重义轻利,而非你这般将其庸俗化,以市井之见去揣度。
你如此肆意曲解,日后如何能担起皇室之责,又如何能领悟治国安邦的道理!”
常氏见朱标真的动了怒,赶忙上前拉住朱标的衣袖,面露担忧地劝道:“殿下,莫要气坏了身子,熥儿他年纪小,不懂事,往后慢慢教导便是。
朱标狠狠瞪了常氏一眼,气不打一处来,大声嚷嚷道:“慈母多败儿!
你就可劲儿宠着他吧!
照这么惯下去,迟早给他惯出一身臭毛病,日后还不得捅出天大的篓子!
咱皇家的脸面,都得被他给丢尽咯!”
常氏一听这话,顿时就不乐意了,双手叉腰,柳眉倒竖,扯着嗓子回怼道:“老娘宠他怎么了?
熥儿打小就聪明伶俐,不过是年纪尚小,对圣人之言理解有误罢了。
你动不动就发这么大火,也不怕吓着孩子!
再说了,孩子哪能不犯错,慢慢教不就行了,用得着你在这儿上纲上线的?”
朱标气得一甩袖子,在原地来回踱步,嘴里嘟囔着:“你这妇人,就是头发长见识短!
他是皇家子弟,一言一行都关乎着江山社稷。
如今对圣人之道如此轻慢曲解,若是养成了这等习性,将来如何能担当大任,如何能治理好这大明江山!”
朱允熥见朱标气得火冒三丈,不仅没害怕,反而一脸戏谑地开口道:“爹,您这是急啥呢?
您也不想想,皇爷爷那位置将来铁定是您的呀,您之后再传给大哥,怎么着也轮不到我头上。
您这么大动肝火,难不成是老糊涂了?
我看您呀,赶紧找个太医瞧瞧,别回头气出个好歹来,那可就麻烦咯!”
朱标一听这话,顿时像被点了炸药桶,猛地停下脚步,双眼瞪得如同铜铃,死死地盯着朱允熥,那眼神仿佛能喷出火来:“你……你这逆子!
说的都是什么混帐话!
皇家的传承和社稷的重任,岂容你这般儿戏!
你如此胸无大志,对圣人之道又如此亵渎,简首是丢尽了皇家的脸面!”
朱允熥却满不在乎地耸了耸肩,撇嘴道:“爹,您可别给我扣这么大帽子。
什么社稷重任,我现在不过是个西岁的小屁孩,能懂啥呀?
您非要跟我讲这些大道理,我能不按自己的想法说嘛。
再说了,您看看您,为了这点事儿就气成这样,传出去别人不得笑话您?”
常氏在一旁听着朱允熥这话,吓得脸色煞白,赶紧上前捂住他的嘴,焦急地说道:“熥儿,你可别再说了!
你爹正在气头上,你再这么胡言乱语,小心他真的动怒揍你!”
朱允熥一把推开常氏的手,梗着脖子说道:“娘,您别管我!
我又没说错,爹就是太小题大做了。
不就是对圣人的话有不同看法嘛,至于发这么大火?”
朱标气得浑身发抖,手指着朱允熥,半晌说不出话来。
好不容易缓过一口气,咬牙切齿地说道:“好,好啊!
你这逆子,今日算是让为父彻底见识了你的胆大妄为!
看来平日里对你还是太过纵容,才让你如此不知天高地厚!”
朱允熥却突然嬉皮笑脸起来,凑到朱标跟前,说道:“爹,您消消气嘛!
我知道错了还不行嘛。
您看您,气坏了身子多不划算,要不我给您捶捶背?”
说着,就伸手去给朱标捶背,那动作有一下没一下的,更像是在故意捣乱。
朱标一把将朱允熥推开,怒喝道:“滚一边去!
今日之事,绝不能就这么算了。
从明日起,你给我闭门思过,每日抄写《论语》十遍,什么时候能真正领悟圣人之道,什么时候再出来!”
朱允熥一听,顿时傻眼了,哭丧着脸说道:“爹,十遍!
这也太多了吧!
我手都得抄断咯!
您就饶了我这一回吧,我保证以后再也不乱说了。”
朱标冷哼一声,不为所动:“少在这儿跟我讨价还价!
这是对你的惩戒,让你记住今日的教训。
若再敢这般胡作非为,为父绝不轻饶!”
常氏心疼地看着朱允熥,又忍不住埋怨朱标:“殿下,你也别太狠心了,熥儿毕竟还小,十遍《论语》,他哪吃得消啊。”
朱标瞪了常氏一眼,说道:“慈母多败儿,今日若不严加管教,日后他定会闯出大祸。
你莫要再劝,此事就这么定了!”
说罢,朱标一甩袖子,怒气冲冲地转身离开了东宫,只留下朱允熥和常氏母子俩,面面相觑。
这时,朱雄英像个小猴子似的从一旁窜了出来,脸上带着几分狡黠与仗义,说道:“娘,爹刚刚说的话我都听见了,我帮三弟抄!
三弟年纪小,抄十遍《论语》确实太为难他了。”
常氏看着一脸天真的朱雄英,又是感动又是无奈,轻轻摸了摸他的头说:“英儿,你有这份心是好的,可抄写《论语》本就是你三弟该受的惩罚,若你帮他,这惩戒便没了意义,你爹知道了,怕是连你也要怪罪。”
朱允熥一听哥哥要帮自己,眼睛顿时亮了起来,拉着朱雄英的手说道:“大哥,还是你对我好!
不过娘说得也有道理,要是爹知道你帮我抄,肯定又要发火了。
但十遍《论语》,这可怎么抄得完呀!”
朱雄英皱着小眉头,歪着头想了想,说道:“三弟,要不这样,我在旁边陪着你抄,你要是累了,我就给你讲笑话解解闷,咱们兄弟俩一起,说不定就能快些抄完。”
朱允熥眼睛一转,计上心来,压低声音说道:“大哥,要不咱们找几个小太监来帮忙抄,只要咱们不说,爹肯定发现不了。”
常氏一听,脸色一沉,严肃地说道:“允熥,你这是什么歪主意!
抄书本就是为了让你能好好反省,领悟圣人之道,找人代抄,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若被你爹发现,那后果可比现在严重得多!”
朱允熥吐了吐舌头,不好意思地说道:“娘,我就是随口一说嘛。
那好吧,我自己抄就是了。
大哥,你到时候可要多陪我说说话,不然我一个人肯定坚持不下来。”
朱雄英拍了拍胸脯,保证道:“三弟放心,大哥肯定陪着你。
咱们兄弟齐心,这十遍《论语》肯定难不倒咱们!”
常氏看着两个孩子,心中既欣慰又担忧。
欣慰的是兄弟俩感情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