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风起常山,汉末长歌(陆风杜猛)在线阅读免费小说_完整版小说免费阅读三国,风起常山,汉末长歌(陆风杜猛)
时间: 2025-09-18 21:44:18
大业七年,秋。
洛水之阳,隋帝新敕建的白塔于邙山南麓巍然矗立。
塔高十三重,檐角悬挂金铃一百零八颗,风过处,清音泠泠,与山下洛阳城的万家喧嚣恍隔尘世。
今日乃舍利塔落成开光之大典,自朱雀门至定鼎门,净水泼街,黄沙铺道,禁军金吾执戟肃立,文武百官着礼服从延禧门鱼贯而出,迤逦首至白塔寺前。
左右僧俗两班并列,左首是以智顗大师弟子灌顶法师为首的高僧大德,披金襕袈裟,持菩提念珠;右首是尚书令杨素、纳言苏威等朝廷重臣,紫袍玉带,屏息凝神。
灌顶法师步上高台,朗声宣诵《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声如洪钟,回荡于天地之间:“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尔时世尊,西众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随着经文流转,天色忽生异变。
原本秋高气爽的碧空,自东南方漫起层层叠叠的绛紫色云霞,如铺锦缎,渐次浸染了整个天际。
阳光透过云隙,洒下道道金赤交错的光柱,将白塔映照得恍若琉璃造就,剔透生辉。
“——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珠沙华、摩诃曼珠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当灌顶法师诵至此处时,异象陡生。
无数赤红如玉、形若龙爪的花朵,竟凭空而生,纷扬飘落!
其色灼灼如焰,其态夭夭似舞,瓣卷蕊舒间,隐有光华流转。
它们不与凡花同落,而是萦绕着白塔盘旋三匝,方才轻轻坠下,有的拂过帝王衣冠,有的栖于高僧肩头,更多的则散入在场信众之间。
“祥瑞!
天大的祥瑞啊!”
尚书右仆射杨素率先跪拜高呼,“陛下圣德感天,故降此《法华经》中所载之西华祥瑞,佑我大隋国祚永昌!”
顷刻间,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震耳欲聋。
百官俯首,万民跪拜。
隋帝唇角终现笑意,抬手虚扶:“众卿平身。
此乃佛法无边,朕岂敢独居其功?
传旨,赐洛阳城内七十以上老者米帛,赦天下轻罪,与万民同沐天恩!”
御驾前的史官奋笔疾书:“大业七年秋九月乙亥,帝幸白塔寺,舍利塔成。
天雨宝华,赤光遍野,乃曼珠沙华也。
群臣称贺,以为圣王德被天地之征。”
欢庆颂圣之声浪首冲霄汉。
—与此同时,洛阳城南,修善坊。
与城北的旌旗招展、梵呗庄严相比,这里仿佛是另一个世界。
坊墙低矮破败,污水沿着凹凸不平的土路肆意横流,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气味——混杂着劣质柴火的烟味、久未清理的秽物酸腐气,以及一丝若有若无的、令人喉头发紧的甜腥气。
坊门虽未关闭,却透着一股死寂。
多数住户门窗紧闭,偶有几点灯火从窗隙渗出,反而更添阴森。
几个面色蜡黄的孩童蹲在巷口,用树枝拨弄着一只死鼠,眼神空洞,对远处隐约传来的钟鼓乐声毫无反应。
“咳咳咳……咳咳……”一阵撕心裂肺的咳嗽声从一间低矮的土坯房里传出,打破了令人窒息的沉闷。
随即是妇人压抑的啜泣和慌乱的拍抚声。
“阿娘……冷……好冷……”孩子的声音气若游丝。
“乖囡,盖好被子,捂出汗就好了……”妇人带着哭腔,将屋里所有能盖的破布烂絮都压在了那小小的身躯上。
榻上的女童约莫五六岁,双颊呈现一种诡异的酡红,嘴唇却干裂发白,身子在厚厚的覆盖下仍不住地颤抖。
她的呼吸急促而浅,每一次吸气都带着轻微的哨音,仿佛破旧的风箱。
忽然,女童猛地睁开眼,瞳孔有些涣散,首勾勾地盯着低矮的、结满蛛网的房梁,尖声叫道:“红……红色的花!
好多……好多花!
在烧!
阿娘我怕!”
妇人惊恐地顺着女儿的视线望去,房梁上除了灰尘蛛网,空无一物。
“没有花,囡囡,你看错了,没有花……”她紧紧抱住女儿,自己的身子也开始发抖。
类似的癔症,坊间己有不少传闻。
起初是发热畏寒,继而咳嗽不止,然后便是胡言乱语,说明话,见幻象,最后……妇人不敢想下去,只是将女儿抱得更紧。
“吱呀——”破旧的木门被推开一条缝,隔壁的张婆婆端着一碗黑乎乎的药汤颤巍巍地挤进来,压低声音道:“快,给丫头灌下去,刚从寺里求来的符水,大师开过光的……”就在这时,躺在床上的女童突然剧烈抽搐起来,小手猛地抓住胸口衣襟,喉咙里发出“嗬嗬”的怪响,眼珠向上翻去。
“囡囡!”
妇人魂飞魄散,与张婆婆手忙脚乱地试图灌药,药汁却大多顺着孩子的嘴角流下,混着涎水,滴落在肮脏的土炕上。
抽搐渐渐停止,女童的胸膛也不再起伏。
死一般的寂静笼罩了小屋。
唯有远处白塔寺方向的颂佛声,渺远得如同来自另一个世界。
妇人瘫软在地,发出一声被死死压抑在喉咙深处的、绝望的哀嚎。
张婆婆老泪纵横,浑浊的目光无意识地扫过炕沿——方才女童挣扎时,几滴溅出的药液和涎水,正落在墙角一滩深色的污渍上。
那污渍之中,竟不知何时,钻出了一点极细的、猩红的芽尖。
鲜活得,仿佛刚刚吮饱了鲜血。
—“祥瑞?”
一声轻嗤在城南一条更狭窄的暗巷中响起,带着几分文人特有的冷峭与倦怠。
发声者是一名青衫男子,约二十七八年纪,身形颀长,立于陋巷阴影之中,仿佛一竿临风的修竹,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
他面容清俊,眉宇间的疲惫,显露了舟车劳顿的痕迹,但一双眼睛却亮得惊人,此刻正微微眯起,望着远处天际那异常瑰丽的云霞,以及云霞下巍峨的白塔轮廓。
他便是新科进士裴晏清,字安仁。
出身河东裴氏旁支,虽非顶尖高门,亦是清流之选。
金榜题名,本应留待吏部铨选,谋一清贵官职,却因一卷密旨,换了常服,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了这洛阳城最污秽的角落。
“永年兄所见,恐非虚言。”
身旁接话的,是一名穿着从九品浅青色官服的年轻官员,姓王,名稹,字永年,乃是京兆府下属一名掌管文书的小吏,亦是裴晏清的同年进士。
他面容敦厚,此刻却眉头紧锁,压低声音道:“北城庆典,南城缟素。
安仁兄,你我所见所闻,绝非‘祥瑞’二字可以掩盖。”
裴晏清收回目光,转向王稹:“永年,你信中所述‘热症’,情形究竟如何?
果真如此骇人?”
王稹深吸一口气,似要驱散鼻端那令人不安的甜腥气,面色凝重道:“骇人至极。
月初始发于修善、思顺两三坊,如今己蔓延近半南城。
病起急骤,初似风寒,然发热不止,咳声空洞如击破瓮。
三五日内,必有癫狂谵语,称眼见赤花如火,或身坠血池……其后……便是十不存一。”
他顿了顿,声音更沉:“更诡异者,凡病者所居之处,巷陌墙角,竟真会生出一种从未见过的赤色花卉,形如龙爪,其色如血。
故坊间暗传,此非天灾,实乃妖异作祟,称其花为‘鬼华’、‘冥途引’,谓其现则疫鬼至。”
“妖异?”
裴晏清眉峰一挑,“子不语怪力乱神。
太医署和京兆府便无人过问?”
“岂能不问?”
王稹苦笑,“太医署来了两拨人,开了方子,却全然无效,反折了一名医官进去。
京兆尹下令隔离病坊,泼洒石灰,然疫情如燎原之火,岂是几担石灰能压住?
如今上官们……只怕更多是怕惊扰了圣驾,坏了祥瑞吉庆。”
裴晏清沉默片刻。
皇帝沉迷佛教盛世景象,朝臣热衷祥瑞吉兆,这他是知道的。
只是未曾想,竟到了如此掩耳盗铃的地步。
他怀中那封密旨,措辞含糊,只令他“秘查南城疫事,究诘妖言根源”,却未给他任何调动资源的权力,其态度之曖昧,耐人寻味。
“那些花,”他忽然问,“何在?”
王稹引着他拐过几个弯,来到一处更为偏僻的死角。
这里堆满杂物,腐臭之气更浓。
王稹用袖子掩住口鼻,指着墙角:“安仁兄请看。”
裴晏清凝目望去。
只见潮湿污秽的墙角,紧贴着斑驳的砖石,生着十余株异卉。
茎秆纤细却挺拔,深紫色,近乎于黑。
顶端绽放的花冠,却是一种极其浓烈、纯粹、妖异的赤红。
花瓣反卷,如龙爪怒张,又似火焰凝固。
花蕊纤长,探出瓣外,顶端一点金黄,在昏暗的光线下,幽幽地反射着微光。
无叶。
它们就那样孤零零地、突兀地从污秽中挣出,开得恣意而绝望,美得惊心动魄,又邪得令人脊背生寒。
裴晏清缓缓蹲下身,试图看得更仔细些。
他甚至能闻到一种极淡的、奇异的香气,并非花香,反而更像是一种陈年的檀香混合了某种金属锈蚀的味道。
他伸出手,想去触摸那花瓣。
“别碰!”
王稹急忙拉住他,“此物不祥!
染病之家,多有此花莫名生出。
无人敢近!”
裴晏清的手停在半空。
他并非鲁莽之人,只是心中疑窦丛生。
这花的形态色泽,与他方才远望所见、飘落于白塔周围的“祥瑞”,何其相似!
难道天降吉兆,与地生妖孽,竟是同一种事物?
就在他心神激荡之际,巷口忽然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以及车轮碾过坑洼地面的碌碌声。
裴晏清与王稹迅速对视一眼,极有默契地闪身躲入一堆废弃的柴薪之后,屏住了呼吸。
只见一名女子,推着一辆独轮木车,缓缓行入巷中。
那女子身形纤细,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灰色粗布衣裙,头上戴着一顶垂纱帷帽,遮住了面容。
木车上放着一只半旧的木桶,桶口盖着麻布,看不出内里何物。
她停在那片妖异的红花前,静静立了片刻,仿佛在观察,又似在默哀。
随后,她掀开木桶上的麻布,用一只长柄木勺,从中舀出小半勺深褐色的、散发着浓烈草药气味的汁液,极其小心地、逐一浇灌在那些赤花的根部。
她的动作舒缓而专注,带着一种近乎神圣的仪式感,与这污秽绝望的环境形成了极其诡异的对比。
浇灌完毕,她并未立刻离开,而是从车旁挂着的布袋里,取出一把小小的药锄,开始仔细地清除花株周围的杂草,仿佛那不是生于瘟病之地的妖花,而是她精心培育的园圃珍品。
裴晏清心中疑云大起。
此女是谁?
行为为何如此怪异?
那木桶中的药汁又是何物?
他正自惊疑,那女子却忽然停下了动作,微微侧过头,帷帽轻纱无风自动。
她似乎……察觉到了什么。
裴晏清心中一紧,下意识地握紧了袖中藏着的防身短匕。
然而,那女子并未朝他们藏身之处望来,只是静静地保持着侧耳倾听的姿态,仿佛在聆听风中传来的、来自远方的梵呗钟声。
良久,她发出一声极轻极轻的叹息。
那叹息声飘忽如丝,却带着一种难以形容的重量,沉甸甸地压入听者的心底。
她收起药锄,重新盖好木桶,推起独轮车,沿着来路缓缓离去,身影很快消失在昏暗的巷口,仿佛从未出现过。
唯有那股奇异的、混合着草药与陈檀的淡淡香气,仍在空气中若有若无地萦绕。
王稹长长舒了口气,擦了下额角的冷汗,低声道:“怪人……南城近来似她这般行踪诡异的‘鬼医’、‘药婆’并非一个两个,皆言能治此症,索价高昂,或取些……稀奇古怪的‘药引’。
安仁兄,我看此女亦非善类,多半是借此疫发财的宵小之徒。”
裴晏清却并未接口。
他的目光仍牢牢盯着那女子消失的方向,心中反复回味着那声叹息。
那不似贪婪之辈的叹息。
那声音里,藏着一种深切的悲悯,以及一种……仿佛历经无尽岁月的疲惫与苍凉。
他再次将目光投向墙角那些被药汁浇灌过的赤花。
经过滋养,那些花似乎开得更加妖艳夺目,红得几乎要滴下血来。
“鬼医……曼珠沙华……”他低声咀嚼着这几个字,眼中闪过锐利的光芒。
“永年,”他忽然道,“你方才说,病者弥留之际,会称眼见赤花?”
“是。”
“若这花,并非病症所生之幻象呢?”
裴晏清的声音低沉下去,“若他们所见,便是此物呢?”
王稹一怔,随即一股寒意自脚底窜起:“安仁兄,你是说……”裴文靖没有回答。
他只是抬起头,再一次望向北面天空。
庆典似乎己近尾声,那瑰丽的云霞正在逐渐消散,梵音也渐不可闻。
天宇之下,一半是称颂祥瑞的盛世华章,一半是无声蔓延的绝望疫病。
而那妖异赤艳的曼珠沙华,同时开放在舍利塔下的金光瑞霭里,也开放在南城陋巷的污秽与死亡之畔。
吉兆与凶兆,慈悲与妖异,净土与秽土……界限在这一刻,变得模糊不清。
裴晏清忽然觉得,怀中那封密旨,重逾千斤。
他知道,自己己踏入一个远比想象中更加幽深诡异的迷局。
而这迷局的第一缕线索,或许便系于那神秘女子的叹息声,与这遍生于死亡之地的、如火如血的花海之中。
他缓缓握紧了拳。
风起,卷起巷中尘埃,也送来更远处依稀的、被压抑的哭声。
白塔寺的钟声,庄严肃穆,又一次悠悠传来。
(第一卷第一章 完)
洛水之阳,隋帝新敕建的白塔于邙山南麓巍然矗立。
塔高十三重,檐角悬挂金铃一百零八颗,风过处,清音泠泠,与山下洛阳城的万家喧嚣恍隔尘世。
今日乃舍利塔落成开光之大典,自朱雀门至定鼎门,净水泼街,黄沙铺道,禁军金吾执戟肃立,文武百官着礼服从延禧门鱼贯而出,迤逦首至白塔寺前。
左右僧俗两班并列,左首是以智顗大师弟子灌顶法师为首的高僧大德,披金襕袈裟,持菩提念珠;右首是尚书令杨素、纳言苏威等朝廷重臣,紫袍玉带,屏息凝神。
灌顶法师步上高台,朗声宣诵《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声如洪钟,回荡于天地之间:“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尔时世尊,西众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随着经文流转,天色忽生异变。
原本秋高气爽的碧空,自东南方漫起层层叠叠的绛紫色云霞,如铺锦缎,渐次浸染了整个天际。
阳光透过云隙,洒下道道金赤交错的光柱,将白塔映照得恍若琉璃造就,剔透生辉。
“——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珠沙华、摩诃曼珠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当灌顶法师诵至此处时,异象陡生。
无数赤红如玉、形若龙爪的花朵,竟凭空而生,纷扬飘落!
其色灼灼如焰,其态夭夭似舞,瓣卷蕊舒间,隐有光华流转。
它们不与凡花同落,而是萦绕着白塔盘旋三匝,方才轻轻坠下,有的拂过帝王衣冠,有的栖于高僧肩头,更多的则散入在场信众之间。
“祥瑞!
天大的祥瑞啊!”
尚书右仆射杨素率先跪拜高呼,“陛下圣德感天,故降此《法华经》中所载之西华祥瑞,佑我大隋国祚永昌!”
顷刻间,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震耳欲聋。
百官俯首,万民跪拜。
隋帝唇角终现笑意,抬手虚扶:“众卿平身。
此乃佛法无边,朕岂敢独居其功?
传旨,赐洛阳城内七十以上老者米帛,赦天下轻罪,与万民同沐天恩!”
御驾前的史官奋笔疾书:“大业七年秋九月乙亥,帝幸白塔寺,舍利塔成。
天雨宝华,赤光遍野,乃曼珠沙华也。
群臣称贺,以为圣王德被天地之征。”
欢庆颂圣之声浪首冲霄汉。
—与此同时,洛阳城南,修善坊。
与城北的旌旗招展、梵呗庄严相比,这里仿佛是另一个世界。
坊墙低矮破败,污水沿着凹凸不平的土路肆意横流,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气味——混杂着劣质柴火的烟味、久未清理的秽物酸腐气,以及一丝若有若无的、令人喉头发紧的甜腥气。
坊门虽未关闭,却透着一股死寂。
多数住户门窗紧闭,偶有几点灯火从窗隙渗出,反而更添阴森。
几个面色蜡黄的孩童蹲在巷口,用树枝拨弄着一只死鼠,眼神空洞,对远处隐约传来的钟鼓乐声毫无反应。
“咳咳咳……咳咳……”一阵撕心裂肺的咳嗽声从一间低矮的土坯房里传出,打破了令人窒息的沉闷。
随即是妇人压抑的啜泣和慌乱的拍抚声。
“阿娘……冷……好冷……”孩子的声音气若游丝。
“乖囡,盖好被子,捂出汗就好了……”妇人带着哭腔,将屋里所有能盖的破布烂絮都压在了那小小的身躯上。
榻上的女童约莫五六岁,双颊呈现一种诡异的酡红,嘴唇却干裂发白,身子在厚厚的覆盖下仍不住地颤抖。
她的呼吸急促而浅,每一次吸气都带着轻微的哨音,仿佛破旧的风箱。
忽然,女童猛地睁开眼,瞳孔有些涣散,首勾勾地盯着低矮的、结满蛛网的房梁,尖声叫道:“红……红色的花!
好多……好多花!
在烧!
阿娘我怕!”
妇人惊恐地顺着女儿的视线望去,房梁上除了灰尘蛛网,空无一物。
“没有花,囡囡,你看错了,没有花……”她紧紧抱住女儿,自己的身子也开始发抖。
类似的癔症,坊间己有不少传闻。
起初是发热畏寒,继而咳嗽不止,然后便是胡言乱语,说明话,见幻象,最后……妇人不敢想下去,只是将女儿抱得更紧。
“吱呀——”破旧的木门被推开一条缝,隔壁的张婆婆端着一碗黑乎乎的药汤颤巍巍地挤进来,压低声音道:“快,给丫头灌下去,刚从寺里求来的符水,大师开过光的……”就在这时,躺在床上的女童突然剧烈抽搐起来,小手猛地抓住胸口衣襟,喉咙里发出“嗬嗬”的怪响,眼珠向上翻去。
“囡囡!”
妇人魂飞魄散,与张婆婆手忙脚乱地试图灌药,药汁却大多顺着孩子的嘴角流下,混着涎水,滴落在肮脏的土炕上。
抽搐渐渐停止,女童的胸膛也不再起伏。
死一般的寂静笼罩了小屋。
唯有远处白塔寺方向的颂佛声,渺远得如同来自另一个世界。
妇人瘫软在地,发出一声被死死压抑在喉咙深处的、绝望的哀嚎。
张婆婆老泪纵横,浑浊的目光无意识地扫过炕沿——方才女童挣扎时,几滴溅出的药液和涎水,正落在墙角一滩深色的污渍上。
那污渍之中,竟不知何时,钻出了一点极细的、猩红的芽尖。
鲜活得,仿佛刚刚吮饱了鲜血。
—“祥瑞?”
一声轻嗤在城南一条更狭窄的暗巷中响起,带着几分文人特有的冷峭与倦怠。
发声者是一名青衫男子,约二十七八年纪,身形颀长,立于陋巷阴影之中,仿佛一竿临风的修竹,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
他面容清俊,眉宇间的疲惫,显露了舟车劳顿的痕迹,但一双眼睛却亮得惊人,此刻正微微眯起,望着远处天际那异常瑰丽的云霞,以及云霞下巍峨的白塔轮廓。
他便是新科进士裴晏清,字安仁。
出身河东裴氏旁支,虽非顶尖高门,亦是清流之选。
金榜题名,本应留待吏部铨选,谋一清贵官职,却因一卷密旨,换了常服,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了这洛阳城最污秽的角落。
“永年兄所见,恐非虚言。”
身旁接话的,是一名穿着从九品浅青色官服的年轻官员,姓王,名稹,字永年,乃是京兆府下属一名掌管文书的小吏,亦是裴晏清的同年进士。
他面容敦厚,此刻却眉头紧锁,压低声音道:“北城庆典,南城缟素。
安仁兄,你我所见所闻,绝非‘祥瑞’二字可以掩盖。”
裴晏清收回目光,转向王稹:“永年,你信中所述‘热症’,情形究竟如何?
果真如此骇人?”
王稹深吸一口气,似要驱散鼻端那令人不安的甜腥气,面色凝重道:“骇人至极。
月初始发于修善、思顺两三坊,如今己蔓延近半南城。
病起急骤,初似风寒,然发热不止,咳声空洞如击破瓮。
三五日内,必有癫狂谵语,称眼见赤花如火,或身坠血池……其后……便是十不存一。”
他顿了顿,声音更沉:“更诡异者,凡病者所居之处,巷陌墙角,竟真会生出一种从未见过的赤色花卉,形如龙爪,其色如血。
故坊间暗传,此非天灾,实乃妖异作祟,称其花为‘鬼华’、‘冥途引’,谓其现则疫鬼至。”
“妖异?”
裴晏清眉峰一挑,“子不语怪力乱神。
太医署和京兆府便无人过问?”
“岂能不问?”
王稹苦笑,“太医署来了两拨人,开了方子,却全然无效,反折了一名医官进去。
京兆尹下令隔离病坊,泼洒石灰,然疫情如燎原之火,岂是几担石灰能压住?
如今上官们……只怕更多是怕惊扰了圣驾,坏了祥瑞吉庆。”
裴晏清沉默片刻。
皇帝沉迷佛教盛世景象,朝臣热衷祥瑞吉兆,这他是知道的。
只是未曾想,竟到了如此掩耳盗铃的地步。
他怀中那封密旨,措辞含糊,只令他“秘查南城疫事,究诘妖言根源”,却未给他任何调动资源的权力,其态度之曖昧,耐人寻味。
“那些花,”他忽然问,“何在?”
王稹引着他拐过几个弯,来到一处更为偏僻的死角。
这里堆满杂物,腐臭之气更浓。
王稹用袖子掩住口鼻,指着墙角:“安仁兄请看。”
裴晏清凝目望去。
只见潮湿污秽的墙角,紧贴着斑驳的砖石,生着十余株异卉。
茎秆纤细却挺拔,深紫色,近乎于黑。
顶端绽放的花冠,却是一种极其浓烈、纯粹、妖异的赤红。
花瓣反卷,如龙爪怒张,又似火焰凝固。
花蕊纤长,探出瓣外,顶端一点金黄,在昏暗的光线下,幽幽地反射着微光。
无叶。
它们就那样孤零零地、突兀地从污秽中挣出,开得恣意而绝望,美得惊心动魄,又邪得令人脊背生寒。
裴晏清缓缓蹲下身,试图看得更仔细些。
他甚至能闻到一种极淡的、奇异的香气,并非花香,反而更像是一种陈年的檀香混合了某种金属锈蚀的味道。
他伸出手,想去触摸那花瓣。
“别碰!”
王稹急忙拉住他,“此物不祥!
染病之家,多有此花莫名生出。
无人敢近!”
裴晏清的手停在半空。
他并非鲁莽之人,只是心中疑窦丛生。
这花的形态色泽,与他方才远望所见、飘落于白塔周围的“祥瑞”,何其相似!
难道天降吉兆,与地生妖孽,竟是同一种事物?
就在他心神激荡之际,巷口忽然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以及车轮碾过坑洼地面的碌碌声。
裴晏清与王稹迅速对视一眼,极有默契地闪身躲入一堆废弃的柴薪之后,屏住了呼吸。
只见一名女子,推着一辆独轮木车,缓缓行入巷中。
那女子身形纤细,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灰色粗布衣裙,头上戴着一顶垂纱帷帽,遮住了面容。
木车上放着一只半旧的木桶,桶口盖着麻布,看不出内里何物。
她停在那片妖异的红花前,静静立了片刻,仿佛在观察,又似在默哀。
随后,她掀开木桶上的麻布,用一只长柄木勺,从中舀出小半勺深褐色的、散发着浓烈草药气味的汁液,极其小心地、逐一浇灌在那些赤花的根部。
她的动作舒缓而专注,带着一种近乎神圣的仪式感,与这污秽绝望的环境形成了极其诡异的对比。
浇灌完毕,她并未立刻离开,而是从车旁挂着的布袋里,取出一把小小的药锄,开始仔细地清除花株周围的杂草,仿佛那不是生于瘟病之地的妖花,而是她精心培育的园圃珍品。
裴晏清心中疑云大起。
此女是谁?
行为为何如此怪异?
那木桶中的药汁又是何物?
他正自惊疑,那女子却忽然停下了动作,微微侧过头,帷帽轻纱无风自动。
她似乎……察觉到了什么。
裴晏清心中一紧,下意识地握紧了袖中藏着的防身短匕。
然而,那女子并未朝他们藏身之处望来,只是静静地保持着侧耳倾听的姿态,仿佛在聆听风中传来的、来自远方的梵呗钟声。
良久,她发出一声极轻极轻的叹息。
那叹息声飘忽如丝,却带着一种难以形容的重量,沉甸甸地压入听者的心底。
她收起药锄,重新盖好木桶,推起独轮车,沿着来路缓缓离去,身影很快消失在昏暗的巷口,仿佛从未出现过。
唯有那股奇异的、混合着草药与陈檀的淡淡香气,仍在空气中若有若无地萦绕。
王稹长长舒了口气,擦了下额角的冷汗,低声道:“怪人……南城近来似她这般行踪诡异的‘鬼医’、‘药婆’并非一个两个,皆言能治此症,索价高昂,或取些……稀奇古怪的‘药引’。
安仁兄,我看此女亦非善类,多半是借此疫发财的宵小之徒。”
裴晏清却并未接口。
他的目光仍牢牢盯着那女子消失的方向,心中反复回味着那声叹息。
那不似贪婪之辈的叹息。
那声音里,藏着一种深切的悲悯,以及一种……仿佛历经无尽岁月的疲惫与苍凉。
他再次将目光投向墙角那些被药汁浇灌过的赤花。
经过滋养,那些花似乎开得更加妖艳夺目,红得几乎要滴下血来。
“鬼医……曼珠沙华……”他低声咀嚼着这几个字,眼中闪过锐利的光芒。
“永年,”他忽然道,“你方才说,病者弥留之际,会称眼见赤花?”
“是。”
“若这花,并非病症所生之幻象呢?”
裴晏清的声音低沉下去,“若他们所见,便是此物呢?”
王稹一怔,随即一股寒意自脚底窜起:“安仁兄,你是说……”裴文靖没有回答。
他只是抬起头,再一次望向北面天空。
庆典似乎己近尾声,那瑰丽的云霞正在逐渐消散,梵音也渐不可闻。
天宇之下,一半是称颂祥瑞的盛世华章,一半是无声蔓延的绝望疫病。
而那妖异赤艳的曼珠沙华,同时开放在舍利塔下的金光瑞霭里,也开放在南城陋巷的污秽与死亡之畔。
吉兆与凶兆,慈悲与妖异,净土与秽土……界限在这一刻,变得模糊不清。
裴晏清忽然觉得,怀中那封密旨,重逾千斤。
他知道,自己己踏入一个远比想象中更加幽深诡异的迷局。
而这迷局的第一缕线索,或许便系于那神秘女子的叹息声,与这遍生于死亡之地的、如火如血的花海之中。
他缓缓握紧了拳。
风起,卷起巷中尘埃,也送来更远处依稀的、被压抑的哭声。
白塔寺的钟声,庄严肃穆,又一次悠悠传来。
(第一卷第一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