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锦言秦云夏《末日2012》全文免费阅读_末日2012全集在线阅读
时间: 2025-09-18 21:45:06
2012年的夏天,空气里似乎总弥漫着一股焦躁的味道。
蝉鸣比往年更聒噪,阳光透过梧桐树叶洒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却驱不散人们心头的阴霾。
关于“世界末日”的说法,像藤蔓一样悄悄爬满了城市的每个角落,从街头巷尾的闲聊,到办公室里的窃窃私语,再到网络论坛上越来越多的讨论帖,最终汇成一股无法忽视的洪流。
鲜锦言那时才五岁,刚上小学一年级。
但大人们的行动,却比语言更有说服力。
小区的院子里,平日里傍晚时分孩子们追逐打闹的笑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成年人压低了声音的议论,以及搬东西时箱子碰撞的闷响。
鲜锦言家楼下的李奶奶,正指挥着儿子把一捆捆的柴火往楼道里搬。
老人家裹着厚厚的棉袄,脸上的皱纹挤成一团,嘴里不停念叨着:“老话都说了,天有异象必有大变,多备点柴火总是好的,真要是断了电,还能烧火取暖做饭。”
她儿子一边搬一边嘟囔:“妈,现在谁家还用柴火啊,再说哪有那么邪乎……”话没说完,就被李奶奶狠狠瞪了一眼:“你懂个啥!
我年轻时候经历过饥荒,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这道理到啥时候都没错!”
斜对门的赵叔叔是个个体户,开着家小超市。
这些天他几乎把店里的货往家里搬了一半,院子里堆着十几个大号纸箱,上面印着“矿泉水方便面”的字样。
他正拿着记号笔在箱子上写日期,见人路过就叹口气:“不是我信谣言,是来买东西的人太多了,我这也是给自己留条后路。
昨天还有人跟我预定蜡烛,说要一百根,你说这叫什么事……”院子中间的空地上,几个大妈凑在一起,声音压得很低,却能隐约听到“诺亚方舟登船票”之类的词。
其中一个穿红棉袄的大妈神秘兮兮地说:“我一个远房亲戚在国外,说那边真有人在卖船票,老贵了,不过能保命!”
另一个立刻接话:“那咱这小老百姓可买不起,只能在家里烧香拜佛求平安了。”
说着,她从口袋里掏出几张黄纸,说是从庙里求来的护身符,分给大家。
有几个年轻人不信邪,聚在花坛边抽烟,时不时发出笑声。
“一群人瞎起哄,玛雅人说不定是日历用完了呢。”
一个戴眼镜的男生弹了弹烟灰,“真要有末日,囤这点东西顶个屁用。”
他旁边的同伴撇撇嘴:“话是这么说,但我妈非逼着我买了两箱罐头,说不吃也能放着,你说烦不烦。”
话虽抱怨,眼神里却也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不安。
鲜锦言抱着布娃娃站在自家阳台上,看着院子里这一切。
她看到李奶奶的孙子,那个平时总抢她玩具的小男孩,正蹲在柴火堆旁边,用树枝在地上画着什么,画完还对着天空拜了拜。
她还看到赵叔叔家的女儿,跟她同班的那个女生,正帮着爸爸搬箱子,小脸憋得通红,额头上渗着汗珠。
风从院子里吹过,带着一丝凉意。
平日里叽叽喳喳的麻雀不知躲到了哪里,连槐树上的叶子都落得差不多了,光秃秃的枝桠在灰蒙蒙的天空下伸着,像一只只抓向天空的手。
鲜锦言忽然想起早上上学时,看到校门口的小卖部老板把“棒棒糖”的价签换成了“末日特供糖”,虽然价钱没变,却引得好多同学围着买。
她当时也想买一根,却被秦云夏拉走了,妈妈说:“别跟着瞎闹。”
可现在,看着院子里每个人脸上或焦虑、或怀疑、或故作镇定的表情,鲜锦言心里忽然有点发慌。
她抱紧了怀里的布娃娃,低头问它:“你说,天黑了之后,还会亮起来吗?”
布娃娃当然不会回答,只有风穿过院子的声音,像谁在低声叹息。
谣言像野草一样疯长,版本越来越多,越来越离奇。
有人说看到了不明飞行物,是外星人来接“好人”离开;有人说在山里挖到了神秘石碑,上面刻着末日的日期;还有人把家里的积蓄取出来,换成黄金和现金,说钱到时候就成废纸了。
“我表哥在气象局,说下个月有连续半个月的黑天,一点光都没有!”
“何止啊,我听说是小行星要撞地球了,政府都在偷偷建避难所呢!”
“不对不对,是太阳风暴,到时候电全断了,通讯也没了,不囤点吃的喝的怎么活?”
他从不说自己具体做什么,只说是“跟设备打交道”,常常早出晚归,有时甚至几天不回家,回来时身上总带着一股淡淡的金属和机油混合的味道,眼底藏着化不开的疲惫。
那段时间,他回家的次数更少了,偶尔回来,也总是关在书房里很久,里面传来轻微的敲击声和电流滋滋声。
第二天,他带回了几个沉重的金属箱子,锁得严严实实,搬进屋后就放在了墙角,叮嘱秦云夏:“别让锦言靠近。”
晚上,鲜怀安会坐在阳台上,望着星空发呆,手里拿着一个改装过的黑色收音机,机身布满了细密的旋钮和指示灯,他反复调试着,偶尔停下来,眉头紧锁地听着什么。
那收音机从不是用来听广播的,鲜锦言好几次看到爸爸对着它低声说话,像在汇报,又像在询问。
“爸,你在听什么呀?”
鲜锦言抱着个布娃娃,凑到他身边。
鲜怀安立刻关掉收音机,指示灯的微光在他眼底迅速熄灭。
他摸了摸女儿的头,眼神复杂,像是有很多话想说,最终只化作一句:“没什么,看看天气。”
鲜锦言记得12月19号那天,天空阴沉得可怕,像是要下雨,却又一首没下。
放学回家的路上,她看到有人在路边烧纸,嘴里还念念有词。
小区门口的便利店排起了长队,老板扯着嗓子喊:“最后几箱方便面了,要的赶紧!”
回到家,鲜怀安居然在家。
他没进书房,而是在客厅里用木板加固窗户,动作麻利,额头上渗着汗。
秦云夏则在厨房煮一大锅米饭,说要做成饭团,方便保存。
客厅的桌子上,摆着水、饼干、手电筒和那个黑色的收音机,像一个简易的避难包。
“锦言,过来。”
鲜怀安放下手里的锤子,蹲下来看着女儿,“明天开始,可能会有点黑,有点冷,你别怕,爸爸妈妈会一首陪着你。”
鲜锦言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抱住了爸爸的脖子。
她闻到爸爸身上有金属和汗水的味道,还有一种说不出的、让她安心的味道。
她忽然发现,爸爸的手腕上多了一道浅浅的疤痕,像是被什么东西灼过。
那天晚上,鲜怀安没再进书房,也没开收音机。
他和秦云夏坐在客厅里,借着台灯的光整理东西,偶尔低声说几句话。
鲜锦言躺在床上,听着父母的对话声,还有窗外传来邻居们搬东西的声音、远处隐约的争吵声。
她睡不着,爬起来走到窗边,看到对面楼的灯大多亮着,很多窗户里都有人影在晃动。
夜空很暗,没有星星,也7没有月亮。
她不知道,爸爸那些神秘的工作、那些锁着的金属箱子,或许都与即将到来的黑夜有关。
更不知道,这场被人类称为“末日”的事件,其实是一场更大阴谋的开端。
那些被疯狂囤积的物资,在即将到来的巨变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黑暗,正在悄悄逼近。
蝉鸣比往年更聒噪,阳光透过梧桐树叶洒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却驱不散人们心头的阴霾。
关于“世界末日”的说法,像藤蔓一样悄悄爬满了城市的每个角落,从街头巷尾的闲聊,到办公室里的窃窃私语,再到网络论坛上越来越多的讨论帖,最终汇成一股无法忽视的洪流。
鲜锦言那时才五岁,刚上小学一年级。
但大人们的行动,却比语言更有说服力。
小区的院子里,平日里傍晚时分孩子们追逐打闹的笑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成年人压低了声音的议论,以及搬东西时箱子碰撞的闷响。
鲜锦言家楼下的李奶奶,正指挥着儿子把一捆捆的柴火往楼道里搬。
老人家裹着厚厚的棉袄,脸上的皱纹挤成一团,嘴里不停念叨着:“老话都说了,天有异象必有大变,多备点柴火总是好的,真要是断了电,还能烧火取暖做饭。”
她儿子一边搬一边嘟囔:“妈,现在谁家还用柴火啊,再说哪有那么邪乎……”话没说完,就被李奶奶狠狠瞪了一眼:“你懂个啥!
我年轻时候经历过饥荒,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这道理到啥时候都没错!”
斜对门的赵叔叔是个个体户,开着家小超市。
这些天他几乎把店里的货往家里搬了一半,院子里堆着十几个大号纸箱,上面印着“矿泉水方便面”的字样。
他正拿着记号笔在箱子上写日期,见人路过就叹口气:“不是我信谣言,是来买东西的人太多了,我这也是给自己留条后路。
昨天还有人跟我预定蜡烛,说要一百根,你说这叫什么事……”院子中间的空地上,几个大妈凑在一起,声音压得很低,却能隐约听到“诺亚方舟登船票”之类的词。
其中一个穿红棉袄的大妈神秘兮兮地说:“我一个远房亲戚在国外,说那边真有人在卖船票,老贵了,不过能保命!”
另一个立刻接话:“那咱这小老百姓可买不起,只能在家里烧香拜佛求平安了。”
说着,她从口袋里掏出几张黄纸,说是从庙里求来的护身符,分给大家。
有几个年轻人不信邪,聚在花坛边抽烟,时不时发出笑声。
“一群人瞎起哄,玛雅人说不定是日历用完了呢。”
一个戴眼镜的男生弹了弹烟灰,“真要有末日,囤这点东西顶个屁用。”
他旁边的同伴撇撇嘴:“话是这么说,但我妈非逼着我买了两箱罐头,说不吃也能放着,你说烦不烦。”
话虽抱怨,眼神里却也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不安。
鲜锦言抱着布娃娃站在自家阳台上,看着院子里这一切。
她看到李奶奶的孙子,那个平时总抢她玩具的小男孩,正蹲在柴火堆旁边,用树枝在地上画着什么,画完还对着天空拜了拜。
她还看到赵叔叔家的女儿,跟她同班的那个女生,正帮着爸爸搬箱子,小脸憋得通红,额头上渗着汗珠。
风从院子里吹过,带着一丝凉意。
平日里叽叽喳喳的麻雀不知躲到了哪里,连槐树上的叶子都落得差不多了,光秃秃的枝桠在灰蒙蒙的天空下伸着,像一只只抓向天空的手。
鲜锦言忽然想起早上上学时,看到校门口的小卖部老板把“棒棒糖”的价签换成了“末日特供糖”,虽然价钱没变,却引得好多同学围着买。
她当时也想买一根,却被秦云夏拉走了,妈妈说:“别跟着瞎闹。”
可现在,看着院子里每个人脸上或焦虑、或怀疑、或故作镇定的表情,鲜锦言心里忽然有点发慌。
她抱紧了怀里的布娃娃,低头问它:“你说,天黑了之后,还会亮起来吗?”
布娃娃当然不会回答,只有风穿过院子的声音,像谁在低声叹息。
谣言像野草一样疯长,版本越来越多,越来越离奇。
有人说看到了不明飞行物,是外星人来接“好人”离开;有人说在山里挖到了神秘石碑,上面刻着末日的日期;还有人把家里的积蓄取出来,换成黄金和现金,说钱到时候就成废纸了。
“我表哥在气象局,说下个月有连续半个月的黑天,一点光都没有!”
“何止啊,我听说是小行星要撞地球了,政府都在偷偷建避难所呢!”
“不对不对,是太阳风暴,到时候电全断了,通讯也没了,不囤点吃的喝的怎么活?”
他从不说自己具体做什么,只说是“跟设备打交道”,常常早出晚归,有时甚至几天不回家,回来时身上总带着一股淡淡的金属和机油混合的味道,眼底藏着化不开的疲惫。
那段时间,他回家的次数更少了,偶尔回来,也总是关在书房里很久,里面传来轻微的敲击声和电流滋滋声。
第二天,他带回了几个沉重的金属箱子,锁得严严实实,搬进屋后就放在了墙角,叮嘱秦云夏:“别让锦言靠近。”
晚上,鲜怀安会坐在阳台上,望着星空发呆,手里拿着一个改装过的黑色收音机,机身布满了细密的旋钮和指示灯,他反复调试着,偶尔停下来,眉头紧锁地听着什么。
那收音机从不是用来听广播的,鲜锦言好几次看到爸爸对着它低声说话,像在汇报,又像在询问。
“爸,你在听什么呀?”
鲜锦言抱着个布娃娃,凑到他身边。
鲜怀安立刻关掉收音机,指示灯的微光在他眼底迅速熄灭。
他摸了摸女儿的头,眼神复杂,像是有很多话想说,最终只化作一句:“没什么,看看天气。”
鲜锦言记得12月19号那天,天空阴沉得可怕,像是要下雨,却又一首没下。
放学回家的路上,她看到有人在路边烧纸,嘴里还念念有词。
小区门口的便利店排起了长队,老板扯着嗓子喊:“最后几箱方便面了,要的赶紧!”
回到家,鲜怀安居然在家。
他没进书房,而是在客厅里用木板加固窗户,动作麻利,额头上渗着汗。
秦云夏则在厨房煮一大锅米饭,说要做成饭团,方便保存。
客厅的桌子上,摆着水、饼干、手电筒和那个黑色的收音机,像一个简易的避难包。
“锦言,过来。”
鲜怀安放下手里的锤子,蹲下来看着女儿,“明天开始,可能会有点黑,有点冷,你别怕,爸爸妈妈会一首陪着你。”
鲜锦言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抱住了爸爸的脖子。
她闻到爸爸身上有金属和汗水的味道,还有一种说不出的、让她安心的味道。
她忽然发现,爸爸的手腕上多了一道浅浅的疤痕,像是被什么东西灼过。
那天晚上,鲜怀安没再进书房,也没开收音机。
他和秦云夏坐在客厅里,借着台灯的光整理东西,偶尔低声说几句话。
鲜锦言躺在床上,听着父母的对话声,还有窗外传来邻居们搬东西的声音、远处隐约的争吵声。
她睡不着,爬起来走到窗边,看到对面楼的灯大多亮着,很多窗户里都有人影在晃动。
夜空很暗,没有星星,也7没有月亮。
她不知道,爸爸那些神秘的工作、那些锁着的金属箱子,或许都与即将到来的黑夜有关。
更不知道,这场被人类称为“末日”的事件,其实是一场更大阴谋的开端。
那些被疯狂囤积的物资,在即将到来的巨变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黑暗,正在悄悄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