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弟子规读后感(通用17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弟子规读后感篇一
不久前儿子带回了一本书《弟子规》,当时只是翻了翻,没有太深的感觉,直到这次学校举办读书节,我才真正仔细研读了这本书,感想很多,深受启发。
在现今中国物质快速积累,信仰迷失,人心浮躁的社会,如何做人?如何培养孩子?其实是让很多人困惑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中庸和谐之道,这也是近几年国学热的原因。
想想我们这代人的童年应该还是在物质贫乏思想单纯的时代,提倡的尊老爱幼,友爱互助,学雷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等精神不仅仅是口号,我们的父母也基本是这样做的,我们周围的很多人也是这么做的。如今我已为人母,经常会思考如何教孩子做人。看着那些花花绿绿的连环画和动画片,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再看看身边的这些孩子和少年,有多少是对长者不礼貌,不客气的;遇到别人的批评就翻脸恶语相向的;做事只为自己争利,不顾他人感受的;言行一味逞强,轻视他人尊严的。这些孩子如果不及时调整教育可能要经历许多的磕磕绊绊后,才能学会有礼、自敛、尊重,感恩,才能有和谐的生活。
如何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是在日常的零散的生活细节中教育规范孩子们的行为,学会做人做事,正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为他们一生为人处世、成家立业,奉献社会奠定基础。
《弟子规》就是这样一个指导书,古人已经为我们编好了这本“未成年人日常行为规范守则入门”。它以孔子的《论语。学而》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思想中心,用极其通俗易懂的三字文表述,内容广泛而细致的罗列出了未成年人日常行为应遵守的规范。这些细致的规范,总结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道德精华,又针对少年儿童的年龄特性有所偏重,不愧为我国清代以来重要的儿童启蒙教育读本。
如何让《弟子规》的精髓真正变为孩子的品行?
我认为需要家庭,孩子,学校共同的长期的努力才行。首先,家庭父母是对孩子品行影响最大的一个方面,孩子的很多行为很多思想都是在模仿学习父母,“子不教,父之过”已经是千古真理。对比《弟子规》的要求,其实我们自己很多事情都没做到,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我们自己首先就要改进我们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身体力行让孩子有实际的参照标准模仿榜样。
其次,是要求孩子理解日常的行为准则,并按照这些要求去尝试体验或改变,这和我们自己改变一样要付出很多代价,我们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最后,是学校的环境,对孩子的思想认识来说周围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例如,如果我们教育孩子要谦让,但周围的同学都强取豪夺,他老吃亏,那他就会质疑谦让这种品格的正确性,会向其他人学习去争夺占有,如果周围的同学都会谦让,那他就坚信这样是正确的,就会持续的这样做下去,形成谦让的品质。
最后,感谢学校搞这次活动,树立孩子良好的品格才是教育的根本,我们也会持续努力改进自己教育孩子,坚持就是胜利。
弟子规读后感篇二
总评:读后感关键在感,如果“感”的内容不深入、具体,就很可能成为书的推介。在本文中,作者用流畅的语言,以“入则孝”、“出则弟”为重点概述了读《弟子规》的内容,也谈了自己的感想。但倘若能以书为镜,通过自身生活实际展示来说明,更能突出自己的感想,让人身有同感。
写读后感,读是基础,其次情是纽带,而感是核心。每位同学如果能在读上下功夫、在情上求共鸣、在感上做文章,就一定能写出好的读后感来。
《闽南·同学少年》专辑指导老师:吴晓婷。
在这个寒假里,我读了一本叫做《弟子规》的书。这本书教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如:讲孝顺、讲礼貌……就让我说说读完这本书的感受吧!(以总述的方式,简要介绍所读的书及其内容和自己的感受。)。
首先看的是,【入则孝】,主要讲要孝顺父母、亲人,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父母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我们好的,我们应当听他们的教诲,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伤心、生气。《弟子规》还提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是: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要拖拖拉拉或找借口推辞偷懒。这里让我想起了自己,以前爸爸妈妈吩咐我的事,总是不能按时完成,有时还找借口推辞,爸爸妈妈批评我、责备我时,不仅没有虚心接受错误,还强词夺理,常常是父母生气、伤心。现在真后悔,真想对爸爸妈妈说一声:“对不起,让您们伤心了。”
接着看的是【出则弟】它主要教我们如何与家中的兄弟姐妹或长辈在一起相处,如何尊重别人。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姐妹要和睦相处,当哥哥姐姐的要能爱弟弟妹妹,做弟弟妹妹要能恭敬哥哥姐姐,这样兄弟姐妹就能和睦相处,减少之间的冲突,我们的父母看了心中就快乐。在这和睦当中,父母少操心,少了一点担忧就等于我们在孝敬父母。(以上两段以简洁的语言概述了书的内容,叙述清晰,由阅读引发思考,自然真实。)。
《弟子规》这本书一共分了5部分,每一部分都是个(面让)人反省的镜子,都是个(让)人反省的指南针。读了《弟子规》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了,真是受益匪浅!但我们光懂永永远远是不够的,还要行动起来,认真实践起来!(通过截取“入则孝”、“出则弟”的介绍,自然引出全书的内容概要,但应该结合自己的生活事例或感想把怎么“受益匪浅”、如何“认真实践起来”具体表述出来,这样才能让人身有同感。)。
《弟子规》它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它能让我明白人生许多道理,它还能教我如何做一个有修养的人。让我们共同学习、共同体会这本书,共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吧!(既是结尾也是自己从《弟子规》中获得的最大感受。)。
弟子规读后感篇三
前几天,我让爸爸在书店买来了《弟子规》一书,作为在家阅读的课外书。不理解之处,经过老师和妈妈的讲解,使我懂得了《弟子规》里的一些含义。
《弟子规》里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就是让同学们首先要孝敬爸爸、妈妈,团结兄弟姐妹,做人要讲信用,和同学们交往要平等相处,要向学习成绩好的人学习,这些是我们学生应该做到的。
《弟子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它讲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我决心以后做到尊敬老师、孝敬爸妈、团结同学、努力学习,做一个品德高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古代圣贤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它让我们知道我们儿童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规范,教育我们要养成忠厚的品德。
弟子规第二课有一句“父母命,行勿懒”,它的意思是: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我比以前进步多了。以前,妈妈让我帮她做点事情的时候,我总是回答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愿意帮忙。学了《弟子规》后,我的想法变了,我觉得帮妈妈做事就是帮自己做事一样,这是我应该做的。而且,在我帮妈妈做完事情后,看到妈妈开心的样子,我的心里也特别的开心。
我想我要用心来学这本书,记住书上所说的每句话,争取做一个文明、懂事、让大家都喜欢的好孩子。
最近,学校里学习了《弟子规》这本书。这本书是根据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的,它告诉我们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读了“入则孝”这一篇,我知道了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父母批评我们的时候,要虚心接受,努力改正错误,要做听话的好孩子。
以前,我做错事,爸爸妈妈批评我的时候,我总是不以为然。自从读了《弟子规》后,我意识到了错误,以后,我肯定会虚心接受爸爸妈妈的教导。做一个让爸爸妈妈骄傲的好孩子。
《弟子规》真是本好书啊!
读完《弟子规》后,我从中明白了许多的道理。它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的规范。要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友爱兄弟姐妹、诚实守信。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意思就是父母所喜欢的东西,要尽力去本文_来源于_贵大。在线准备,父母所不喜欢的东西,要小心谨慎地去除(包括自己的坏习惯)。每次放学回家,都不主动完成作业。都要爸爸妈妈催个三四遍才会去做,完全缺乏时间观念,把时间一点点的浪费了。现在我懂得了这个道理,我决心一定要改掉这个坏习惯。做一个让爸妈值得赞许的孩子。
《弟子规》真是一本好书,大家都来读读看吧。
我们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学别人的,别人的也不一定全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
弟子规读后感篇四
《弟子规》里面有许多道理。这些道理,会读会念,没有用处,最重要的是会做。
做子女应该孝顺父母,我们只有一个爸爸、妈妈,从我们出生时到现在,他们都在很辛苦地把我们养大,并且希望我们成才。平时爸爸妈妈对我们严格,其实是爸爸妈妈对我们的一种爱。
如果我们任性而为,容易出错,让父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心里面要记住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处处都要照顾到父母。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孝顺父母,这就是做人的根本。
除了孝顺父母,做人还要诚实守信。开口说话,一定要做得到。没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不能随便答应。至于花言妙语,更不能使用。
《弟子规》里面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需要你自己去细细品味。
弟子规读后感篇五
《弟子规》,是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弟子按照孔子的言行写出来的一本书,最近老师也在让我们背诵,为的是也让我们记住怎么才能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好人。
我一读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我就想到了自己:妈妈叫我过来我都是慢吞吞才走过去。妈妈叫我做事,我就拖拖拉拉的,今天的事明天干,明天的事后天干。直到读到那两句话,妈妈说一我不说二,对我可有帮助了!
我读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我就很少和爸爸妈妈吵架了,反而听从爸爸妈妈的意见,慢慢改正我的缺点增强我的优点,使我尽量快点变成一位好学生。
我读到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我就很少擅自做主了。以前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现在都要向我的上级爸爸妈妈请示一下这能不能做。能,那我就去做;不能,那我就不做。
总而言之,《弟子规》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把我从一个调皮的孩子变成了一个规范的学生。
弟子规读后感篇六
最近,我们班受到周主任的影响,开展了每天读弟子规的活动。
首先,我们很不耐烦。我们每天背诵的东西太多了。那些突然读了文言文和中文书的人绝对不能容忍再加一个弟子规则。周先生似乎看到了我们的不情愿,并发誓要向我们解释:如果你读了弟子规则,你可以从中学到一些真理。现在你可能不能接受,但我相信你很快就会迷上弟子规则。
周老师的话让我们对弟子规则感兴趣,所以我们仔细阅读。嘿!的确,周老师说的一点都是对的。我们真的对弟子感兴趣。学生们每天上课前都会仔细阅读。
弟子规则确实让我们知道了很多道理,让学生的行为变得优雅。例如,弟子规中有一句话:父母呼唤,应该不慢,父母的生命,行不懒。这意味着:父母打电话,应该及时回答,不要慢慢同意很长时间,父母解释,立即开始做,不要拖延或拒绝懒惰。我感到很惭愧。因为平时喜欢玩电脑,连爸爸妈妈都懒得动身。学完这句话,我开始改变这个坏习惯。每次爸爸妈妈给我打电话,我都会马上过去,一点也不拖延。爸爸妈妈一再夸我是个好孩子!我脸红了。我不能平静地接受这个赞扬——这都是因为受弟子规的影响!
我还买了一本弟子规的书,不仅有解释,还有典故,启发了我。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冬则温,夏则温,晨则省,昏则定。这句话的典故。东汉有个孩子才九岁,他叫黄香,因为母亲早逝,他和父亲相依为命。我父亲的`健康状况不是很好,所以在冬天,他担心他的父亲太冷了,他先钻进床上暖和被子,然后让他的父亲睡觉;夏天天气太热了,他先用扇子打床,然后让父亲睡觉。看完这个典故,我很感动,明白黄香念念在观察父母的需求。我相信黄香只能在冬天和夏天做吗?当他有时关心父母的心,相信父母的整个日常生活时,他会尽力付出。我也想学习黄香,关心父母。
啊,弟子规,你教我做人做事,谢谢你。
弟子规读后感篇七
“泛爱众”,在《弟子规》中是这样解释的:“以广泛的爱心对待社会大众……每个人在为自己的同时能够兼顾到他人、家国、天下……用心去感受别人的需要……待人谦和、有礼貌。”尽管《弟子规》只是给学生写的,但是,作为教师,我从中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下面介绍如下:
能够说我们上庄中学的全体同仁的目标是一致的,我们每一天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教学,都是为了教好我们每一天应对的学生,所以每个人的思想都是崇高的。我们没有理由对任何一个同事不谦和、不礼貌。
这就要首先想到别人的长处,想到从别人那里学到点东西。
我认为我能够学到很多。从刘老师那学到慈悲、仁爱,从庆华那学到严谨、宽容,从小林那学到机智、严格,从小苏那学到端正的态度,从新颖那学到谦恭的品质,从小曹那学到步步深入的教学思路,从小朱那里学到一板一眼的工作方式,从杨光那学到良好的心态。从李兰那学到务实的风格。
我们的每个同志都有自己的优点、特色,值得我们去学习。
《弟子规》中说:“己有能,勿自私”,意思是说“一个人有才能和本事,不要保守自私、舍不得付出,要时刻想着服务大众、回报社会。”我们都是从高校毕业的,都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工作就是把知识、潜力拿出来,回报给社会。不自私,同学科教师就能够在教学中畅所欲言,把自己的体会、经验带给给大家,就会互相提出批评指正意见。不自私,同班教师才会不记得失,团结协作管理好我们的班级。不自私,才会给他人带给方便。我们上庄中学才会是团结的群众。
孔子也说:“君子周而不比。”意思是说,君子在处理人际关系中,能够与多数人联合,为公共利益,为多数人利益而团结在一齐。我们不必须能成为君子,但是我们能够用君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人不闲,事勿扰;人不安,勿话扰。”与人相处,我们就应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影响到别人的正常生活与工作,这是一种做人的美德。
我想的是:在很多学校的走廊里都有这样几个字“慢步轻声”,目的是让教学环境持续安静,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有的教室里贴出“入门即静,入静即学”,为的是所有学生能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彼此间学习不受打扰。
我们的工作也很繁忙,如果充分利用时间是完全能够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联查任务的,就不会出现抱怨的情形。
总之,尽可能地发现别人的优点,不断学习,我们的心境好了,工作效率就会提高。做到互相帮忙,我们的任务就会减轻,会从中体会到快乐。
弟子规读后感篇八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今天看了张店电视台的“《弟子规》诵读活动”令我对《弟子规》有了新的认识。
《弟子规》共分七个部分。首先《总叙》介绍了正文六个部分的题目。《入则孝》这篇告诉我们如何孝敬父母;《出则悌》这篇告诉我们要尊敬长辈,与兄弟和睦相处;《谨而信》这篇向我们端正了日常行为,要有一个好习惯。《泛爱众》这篇让大家知道要爱护所有群众,不分贫富;《而亲仁》这篇告诉我们必须要仁义,否则人品不好;《馀力学文》这篇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要有好的学习计划、态度。
其中《谨而信》中的一句令我受益匪浅。“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意思是说:不要把脚踏在门槛上,也不要一条腿支撑着身体斜靠在墙上;不要伸开双腿坐在地上,更不要摇动胯骨。否则就是没教养的表现。
记得语文课上,老师曾经讲过。古人的站,坐法是:女士:双腿紧闭,右手搭在左手上,放在左腿的膝盖处。男士:双腿紧闭,双手放在膝盖处。古人的站法是:女士:一字步站好,右手搭在左手上,放在腹部,男士:一字步站好,双手自然贴在裤缝处。坐的时候,大腿不能来回抖动。真是想不到,古人居然有这么多的讲究!
每一个人能了解你应当如何做人,不但你个人的修身会得到进步,社会也能健康发展。
有很多古圣先贤所留下来的这些文化精髓,可以说是遭人所遗弃,很多人都不晓得它的可贵。当今的社会不安宁,人在茫茫的人生当中,不知所为何来。
弟子规读后感篇九
车上座无虚席。连谈笑声也只存在过去。车开了,是那么缓慢而显得沉重。
黑夜,被繁华的城市点缀得灿烂迷人,也许某些人正在陶醉——而有些东西却悄无声息的失去着。
电视上新闻报道:丛飞——爱心大使的奉献:原名张崇,1994年8月应邀参加重庆举行的一次失学儿童重返校园义演,开始长达11年的慈善资助。截至目前,已经资助贵州、湖南、四川等贫困山区178名贫困儿童。先后被授予“中国百名优秀青年志愿者”“深圳市爱心市民”、“深圳市爱心大使”等称号。20xx年4月被诊断为胃癌。
鲁迅曾说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对于丛飞来说,那些失学的孩子不都和他有关吗?!他是一位真正的无私者,一位奉献了金钱、时间乃至健康的博爱者。
“只要你快乐,只要你幸福,只要你圆上了好梦,我就不辛苦。只要你开心,只要你如意,只要你回头一笑,我就很知足。”这是丛飞自己写的一首歌。
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之前,他把所有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他曾经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今天他的歌喉也许不如往昔嘹亮,却赢得了最饱含敬意的喝彩。
时代的脚步,科技的脚步在飞跃。
我们一起仰望这一片属于我们的天空。我们需要更多的互动,来交流彼此的心扉。我们需要那一抹温柔的微笑,来包容对方。我们需要伸出每一双手编织美丽了未来!让爱伫立在心中,要我们拥有偕同前进的梦想,唱出同一首歌曲:
爱给我们阳光。
爱带我们飞翔。
抬头看蓝蓝的天空。
我不在乎你变什么。
我要成为你黑暗里那道光。
要带着你。
远离沙漠的孤单。
读完《弟子规》,我以为当日的儿童最需要奠基的为人处世之本,敦厚纯良之性,其原因有三:一是由于改革开放浪潮的涌入,人们不分青红皂白地接受西方国家的思潮,造成国人的荣辱观、善恶观、自我意识判断等观念的混乱,一时之间,以任性为个性,以无情为潇洒,以刁蛮为可爱,形成了一个不良的社会环境,不利于青少年儿童的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二是独生子女现象导致家庭对儿童的期望过高、溺爱有加,几乎达到“众星拱月”的地步,这同样不利于儿童文明习惯的形成。三是影视作品对文明礼仪缺失的漠视,镜头里充斥了儿童大呼小叫、哭闹纠缠的情景,耳畔也充满了成年男女脸红脖子粗的骂街叫阵场面。我想,韩剧之所以在中国市场广受青睐,大概也与其传统文化有关吧。因为韩剧的情景画面总是令人感到温馨:鞠躬问候,彬彬有礼,进退有度,使人如沐春风。当今社会,倡导国民素质的提高,当从小处着眼,从小儿着手,《弟子规》不失为一本好教材。如果有人能根据时代的特点,对《弟子规》进行再版修订,摒弃其中不合时宜的章节,增加当时当代所应秉承的德行操守,其必功德无量也。
弟子规读后感篇十
我读过许多书,有古代历史战争,也有介绍各种百科等书,其中我觉的最有教育意义的是《弟子规》这本书。
这本书有良好的教育意义,孝敬父母,尊老爱幼。
体现了一个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它告诉了我们青少年时代该干的事,本书有许多小故事,都寓意深刻,令人终身难忘,启发我们要知道自己的缺点与优点。
读《弟子规》中,让我有难忘的一句话是“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他的典故是管宁与朋友读书时朋友三心二意,不认真读书,出外面乱逛,管宁割断了席子与他绝交,对他说:“我不与你这三心二意之人坐一张席子”。
说完,管宁认真读书,不再理朋友了。
其他故事也很吸引人,也深刻的教育了我们。
读完这本书,我觉的它像我们的老师,教育我们该尊敬长辈,谦让幼小,对大人多一份敬重,对小孩多一份关爱,对学习多一份用心,那会让我们永向光明大道走去。
弟子规读后感篇十一
《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像画画,让没有绘画基础的孩子发挥想象创作是不会创作出一幅优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凭着自己的意愿任意胡为,那他不会被别人理解,他的人生不会快乐。我也没有理解过正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了弟子规后,我就觉得自己有职责和义务在正确理解古老地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将这块文化瑰宝传承下去。真心期望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从我们班级教育的一点一滴做起,帮忙每一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算起来,真正好处上接触传统文化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其实,这么算也不见得正确,因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就好比我的一位语文老师讲的“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山野村夫,无论略识文字还是一字不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现儒家文化的教养”。这句话,我是感受越来越深。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那里的人民哪里还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呢?虽然传统文化在近代屡遭浩劫,她还是在中国大地上有很强的生命力。
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个性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但是,我们此刻的人,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此刻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个性是当今,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建立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就应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弟子规读后感篇十二
《弟子规》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这十二个字: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这四句,这四句话的意思是:当你在路上遇到长辈时,要马上向长辈打招呼、敬礼。
当你要向长辈问问题,但长辈正在跟别人讲话或思考等时候,我们就要在旁边等待。
这四句话也让我改变了许多。
以前,我要问老师一个问题,当时,老师正在和其他老师讲话,我总会叫道:“老师老师!”直到老师听到为止。
但现在我不会这样了,比如:当我要去找王老师问问题的时候,老师正在和家长讲话,我就在旁边慢慢的等待着老师。
弟子规读后感篇十三
最近父母让我读了一本叫做《弟子规》的书,使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
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事仁慈……现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几个是做到”仁“的?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吗!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
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学别人的,别人的也不一定全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
弟子规读后感篇十四
《弟子规》规范了人的行为,每句话都有一个道理,每句话都发扬着一种思想,《弟子规》用最简短的文字,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等的态度和礼仪概括的形象全面。通俗易懂的文字里揭示着许多做人的道理,对于我们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将是我们终身受益的良师益友。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须在幼小的时候开始培养。《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礼、仁、忠等。在做到这些后,它又教了我们一些学习方法,不但要认真学,还要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地读好书,成为有用之才。我读完《弟子规》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确实有一定的差距。对此,我反省了自己,并总结出三点做人最重要的品格: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通过这次学习,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给操劳的父母幸福的生活。
第二待人接物要怀着恭敬之心,为人要谦虚。恭敬与谦虚是分不开的,没有内在的谦虚很难做到对人恭敬。“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虽然从小就念过许多这样的名言警句,但我却没有意识到谦虚是一种品质,反而常常争强好胜,骄傲自满。
第三要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弟子规》教人向善,长养人的德行,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而我也是通过学习《弟子规》明白和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个过程,过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目标。
以上是于自身的规范,但是于父母,与家人的规范我认为可以很好的用“入则孝,出则弟”来解释。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弟子规读后感篇十五
谈到珍爱生命的时候,我们总不会忘记强调,是我们的父母给了我们可贵的生命。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总是忘了赋予我们生命,无私哺育我们成长的父母,是他们给了我们爱与关心,是因为他们的悉心照顾,我们才能够在一个优异的环境下茁壮长大。
这些天不知怎么的我把书房里的《弟子规》拿来翻了翻。当我看到“入则孝”的时候,我心里涌起了阵阵好奇与疑惑。“入则孝”说的是回到家就要孝顺父母吗?我好奇地查了查资料,果然就是这个意思。在孔夫子那个年代就开始讲究孝道,对于受到父母的爱越来越浓的我们怎么能够不去做一些孝顺父母的事了。
生命诚可贵,而这可贵的生命是谁给与我们的呢?这一切都是父母给与我们的。他们不但给了我们生命,还把我们养育成人。那我们是不是应该感谢父母呢?是的。一个声音肯定的回答说。那我们应该怎样去感恩父母呢?按照《弟子规》的要求去做吧。
感恩父母从现在做起,吃饭时候给父母夹肉,帮父母捶背,给父母端洗脚水。感谢给予我们生命的人。感谢把我们养育成人——父母,大喊一声父母我爱你们!
弟子规读后感篇十六
《弟子规》它是一本书,我们把他叫做“宝贝”,因为它里面的每一句的句子,都会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如果你能认真的按照里面的每一句话去做,那你肯定是个大贤之人。
自从老师给我们每人一本弟子规后,我们就每天都要学习它,开始的时候,我并不是很感兴趣,可慢慢地我觉得我们不仅仅要去学习,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真正的去把我们学到的每一句话做到。将它当做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身有伤,贻亲忧;德友伤,贻亲羞。”这句话我们身体有了伤害,会让爸爸妈妈担忧的,而如果道德上出现了问题会让我们蒙羞的。
我记得老师给我们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个孩子在学校的小店问口,进了小店,发现自己口袋里没有钱了,便偷偷的将一本小本子,装进了自己的口袋中,老板眼睛闪亮闪亮的,一会儿就被老板发现了,本来老板想告诉学校的老师和校长,但是最终那位老板选择原谅他一次的机会!他的妈妈知道了之后,感到非常羞,她在心里想:我怎么会生下一个这样的孩子呢?后来跟小孩子讲过之后,小孩子改正了,因为他学过了《弟子规》这本书。
你们看《弟子规》我说的没错吧!这就是一本真正的“宝贝”。我自己对自己有信心的说“我”董芳琴,一定要做到里面的每一句,感动大家,让大家都做一个“孝”字在心的人。
弟子规读后感篇十七
孝顺是一种文化素养,是一种思想境界,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高尚品德。人要拥有一颗孝顺的心。
十四岁的杨香因随父亲到田间割稻谷,忽然跑来一只老虎,把父亲叼走。杨香为了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把老虎吓跑了,勒住老虎的脖子,因为颈子被勒住受不了疼痛,只好张口放人逃走了,杨香的父亲得以逃离虎口。
那懂得孝顺的姚重华,家人多次想陷害他,他不但每次都能顺利地逃过,而且事后毫无嫉恨,仍对父亲恭敬,对弟弟慈爱。他的孝顺感动了天地万物。
是的,我要从现在开始,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奉献爱心,让中华民族源源流长的孝道、道德文化得到发扬光大。让孝心永存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