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婚夫放任表妹羞辱我闺蜜,我屠了豪门圈方听语苏心怡完结小说免费阅读_完本热门小说未婚夫放任表妹羞辱我闺蜜,我屠了豪门圈方听语苏心怡
1 旧书委托第一章旧书委托雨丝像扯不断的银线,把津州老城区的青石板路浸得发亮。
沈砚撑着黑伞站在巷口,抬头望向前方那栋爬满青藤的洋楼——青藤公馆。墙皮斑驳,木质窗棂朽得发黑,几片枯黄的藤叶被风吹得打旋,粘在他的风衣下摆。“沈先生,这边请。
”身后传来苍老的声音,是来接他的管家忠伯。老人穿一身浆洗得发硬的灰布长衫,背微驼,左手小指缺了半截,指节上缠着褪色的蓝布条。沈砚是津州古籍修复馆的技师,三天前收到一封匿名信,信封是暗黄色的牛皮纸,字迹用狼毫写就,力透纸背:“敬聘沈砚先生修复古籍《秋灯琐记》,地点青藤公馆,酬劳五万元,事成即付。
”信里夹着一把黄铜钥匙,匙柄刻着“顾”字。他本不想接这蹊跷的委托,但信里附的古籍照片让他动了心——那是民国二十五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的初版本,书页边缘泛着蜜蜡般的光泽,正是他研究了三年的“民国文人手札系列”缺失的一本。
“公馆里就您和林先生两个人?”沈砚跟着忠伯踏上吱呀作响的木楼梯,楼梯扶手上的包浆磨得发亮,却积着薄薄一层灰,像是很久没人碰过。“是,先生。
”忠伯的声音压得很低,“林先生是公馆的现任主人,性子冷,不喜人打扰。
您住二楼东厢房,修复工作在书房,三餐我会送到房门口。”东厢房不大,靠墙摆着一张雕花铁架床,床头柜上放着一盏民国时期的玻璃罩台灯,灯绳上系着个小铜铃。
沈砚放下行李箱,刚要开灯,窗外突然闪过一道黑影,快得像阵风。
“那是……”他猛地转头,窗外只有摇曳的青藤,叶影婆娑,像无数只抓挠的手。“是猫。
”忠伯的声音从门口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老城区的野猫多,沈先生早些休息,明早我带您去书房。”忠伯走后,沈砚坐在床边,指尖摩挲着那盏台灯的铜铃。
铃身刻着细小的花纹,是一朵曼陀罗,花瓣边缘刻着两个字:曼卿。他刚要晃铃,手机突然响了,是修复馆的同事老陈。“小沈,你真去青藤公馆了?”老陈的声音透着焦急,“我刚查了资料,那地方邪门得很!民国时期是商人顾明远的宅子,1946年一场大火把主楼烧了一半,顾明远和他老婆苏曼卿都没逃出来,尸体都没找到。
十年前有个商人想买下公馆,结果住进去没半个月,就跳楼自杀了,手里还攥着半块玉佩!
”沈砚的心猛地一沉,窗外的雨又大了,雨点砸在玻璃上,发出“嗒嗒”的声响,像有人在外面敲门。“还有更邪乎的,”老陈接着说,“去年有个记者去采访,回来就疯了,嘴里一直念叨‘青藤缠人,账本藏魂’,你可得……”电话突然断了,电流声“滋滋”响了两声,然后是一片死寂。沈砚握着手机,抬头看向房门,门缝里渗进一丝微光,紧接着,传来轻轻的脚步声,从走廊尽头慢慢靠近。脚步声停在门口,过了几秒,又慢慢远去。沈砚走到门边,透过猫眼往外看,走廊里空无一人,只有壁灯投下的昏黄光影,把青藤的影子映在墙上,像扭动的蛇。
2 书里的秘密第二章书里的秘密第二天清晨,雨停了。沈砚被窗外的鸟叫声吵醒,起身时发现台灯的玻璃罩上,不知何时凝了一层水珠,顺着罩壁往下淌,在桌面上积成一小滩,形状像个模糊的“人”字。“沈先生,该去书房了。
”忠伯的声音在门口响起,语气比昨天平和了些。书房在主楼西侧,是整栋公馆保存最完好的房间。红木书架占了整面墙,上面摆满了古籍,阳光透过彩色玻璃窗,在地板上投下斑斓的光斑。正中央的书桌是酸枝木的,桌面上摆着那本《秋灯琐记》,书脊用蓝布包着,边角磨损得厉害。“林先生交代,您只能修复这本书,其他的东西不要碰。”忠伯把一个工具箱放在桌上,“中午我送点心过来。”忠伯走后,沈砚戴上白手套,小心翼翼地翻开《秋灯琐记》。
书页是竹纸做的,脆得像薯片,每翻一页都要屏住呼吸。书的作者是“秋痕”,民国时期的冷门文人,史料记载他1947年病逝于苏州,毕生只写了这一本书。
前半部分都是寻常的随笔,记的是赏花、听雨、和友人论诗的琐事,字迹清隽,带着几分闲适。可翻到第73页,字迹突然变了,笔锋变得急促,墨色也深了些:“九月十三,雨。明远来,神色慌,言‘南洋客至,索账册’。
曼卿藏于密室,嘱我记:青藤绕三匝,灯影照七砖。”沈砚的心一跳,“明远”不就是青藤公馆的原主人顾明远?“曼卿”应该是他的妻子苏曼卿。
南洋客、账册、密室……这些词串在一起,透着一股诡异。他接着往下翻,第74页被撕掉了,只剩下半页纸,上面用红墨水写着一行字,字迹潦草,像是写的时候手在抖:“他们来了,在书房,脚步声……”红墨水的颜色有些暗,边缘发乌,不像是普通的墨水。沈砚用指尖轻轻碰了碰,指尖传来一丝黏腻的触感,凑近闻了闻,有股淡淡的铁锈味——是血!“吱呀”一声,书房的门被风吹开了,一阵冷风吹进来,把桌上的书页吹得哗哗作响。沈砚抬头,看见走廊尽头站着一个男人,穿一身黑色西装,身形挺拔,脸藏在阴影里,只能看见他手里夹着一支烟,烟头的火光忽明忽暗。“你是沈砚?
”男人的声音低沉,带着一丝沙哑。“是,您是林守业先生?”沈砚站起身。男人走进书房,沈砚这才看清他的脸——三十多岁,眉眼深邃,左眉骨有一道刀疤,从眉尾延伸到颧骨。
他的目光落在《秋灯琐记》上,眼神变得复杂。“这本书,你修复到哪了?
”林守业把烟摁在烟灰缸里,动作很用力,像是在压抑着什么情绪。“刚看到第74页,有一页被撕掉了。”沈砚指着那半页带血的纸,“林先生,这上面的字……”“不该问的别问。”林守业打断他,语气骤然变冷,“你只需要把书修好,酬劳不会少你的。”说完,他转身就走,走到门口时突然停下,“晚上别出房门,尤其是十二点以后。”林守业走后,沈砚坐在书桌前,盯着那半页带血的纸,心里疑云密布。
他想起老陈说的十年前的命案,死者手里攥着半块玉佩,还有“青藤缠人,账本藏魂”的疯话,这些会不会和书里的账册有关?中午,忠伯送来点心,是一盘桂花糕,还有一杯普洱茶。沈砚趁机问:“忠伯,您在公馆待了多久?
见过顾明远先生和苏曼卿女士吗?”忠伯的手顿了一下,把点心放在桌上,低着头说:“我是十年前跟着林先生来的,没见过顾先生和苏女士。沈先生,快吃吧,桂花糕放凉了就不好吃了。”沈砚拿起一块桂花糕,刚要放进嘴里,突然发现糕上的桂花摆成了一个奇怪的形状,像是一个“三”字。他抬头看忠伯,老人已经转身走了,灰布长衫的下摆扫过门槛,露出他左脚的鞋子——鞋底沾着一片青藤叶,叶子上有个小洞,像是被什么东西戳穿的。下午,沈砚接着修复古籍,用软毛刷轻轻清理书页上的灰尘。刷到第73页时,刷毛勾住了纸页的一角,他小心地揭开,发现下面藏着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是黑白的,拍的是一对男女在公馆的花园里,男人穿着西装,女人穿旗袍,手里拿着一本书,正是《秋灯琐记》。男人的脸模糊不清,女人却看得很清楚,眉眼温柔,嘴角带着笑,脖子上戴着一块玉佩,玉佩的形状很特别,是一朵曼陀罗。沈砚把照片翻过来,背面用铅笔写着一行小字:“民国三十五年九月十二,与曼卿摄于青藤下。——明远”民国三十五年,就是1946年,正是顾明远和苏曼卿“死于”火灾的那一年。照片拍摄的时间是九月十二,书里记载“九月十三,雨”,顾明远神色慌张地来找“秋痕”,说南洋客来索账册。
也就是说,照片拍后的第二天,就出了事。沈砚把照片夹回书里,刚要继续修复,手机突然响了,是个陌生号码。他接起,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很轻,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别修那本书……青藤公馆里,藏着死人……”“你是谁?
”沈砚追问。电话那头没有回答,只有一阵电流声,接着是“砰”的一声,像是重物落地,然后就挂了。沈砚握着手机,心怦怦直跳。他走到窗边,看向花园里的青藤,藤蔓缠绕着假山,在阳光下泛着绿光,像是无数条手臂,紧紧抱着什么东西。
3 夜半脚步声第三章夜半脚步声当晚,沈砚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台灯的玻璃罩上又凝了水珠,这次积成的形状像个“七”字。他想起书里写的“青藤绕三匝,灯影照七砖”,难道这是密室的线索?十二点的钟声从楼下的客厅传来,“当——当——”,声音沉闷,像是被什么东西捂住了。钟声刚落,走廊里突然传来脚步声,很慢,很轻,一步一步,从远到近。沈砚猛地坐起来,走到门边,透过猫眼往外看。走廊里的壁灯灭了,一片漆黑,只能看见一个模糊的影子,在走廊里来回走动,影子的手里似乎拿着什么东西,